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中股骨髓腔局部灌注氨甲环酸(TXA)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及术后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7例在PFNA术中局部应用TXA纳入TXA组,26例术中不采用TXA的患者作为非TXA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抽血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白蛋白)、输血情况、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情况等。结果:与非TXA组相比,TXA组围手术期有较低的隐性失血量[(192±205)ml vs.(578±277)ml,P<0.001]、隐性失血量占总血容量比例(4.95%±4.93%vs.16.60%±8.62%,P<0.001)、总失血量[(299±213)ml vs.(666±303)ml,P<0.001]。TXA组围手术期输血患者比例也低于非TXA组(24.3%vs. 75.7%,P<0.001)。凝血功能方面,TXA组能防止凝血酶原时间增加,使其更接近正常值。TXA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术后并发症。结论:PF...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48-2250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多次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科行PFNA内固定的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及用量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40例,术前术后均未予TXA;单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20 mg/kg;多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 20 mg/kg,术后3、6 h再次静脉滴注TXA 10 mg/kg。检测患者的术前、术后1、3、7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1d、7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单次给药组的隐性失血量(585.37±239.23)ml较对照组(718.86±380.82)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用药组的隐性失血量(351.31±172.29)ml,较单次用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使用TXA可以减少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且不增加血栓风险,术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有效安全地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为临床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纳入6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颈骨折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解剖部位以及术前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 结果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8)岁(男性10例,女性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238.33±97.82)ml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44.80±130.01)ml,P<0.05]、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14.46±130.30)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59.73±173.34)ml,P<0.05]、显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77.78±27.29)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60.42±51.03)ml,P<0.05]和总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92.24±133.62)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620.15±171.11)m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半髋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术)较股骨颈骨折组(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有较多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P<0.05)。但两组内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更多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在临床诊治中,尤其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TXA组(术前静脉应用TXA 1 g,术后24 h静脉应用TXA 3 g,60例)和对照组(术前术后不用TXA,60例)。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b),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后30、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90 d随访。总失血量:TXA组为(1 468.5±986.4)ml,对照组为(1 998.7±1 078.9)ml,TXA组较对照组少(530.2±12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TXA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Hb水平TXA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D-二聚体水平、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TXA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88例(88膝)行初次TKA术的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使用TXA(TXA组)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XA组,在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给予15 mg/kg剂量的TXA;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1例失访(TXA组,5例;对照组,6例),剩下77例(TXA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对其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下肢瘀斑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t=0.390,P〉0.05)、性别比(Х^2=0.127,P〉0.05)、合并疾病(Х^2=0.142,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TXA组术后24 h引流量(t=6.512,P〈0.01)、总引流量(t=4.913,P〈0.01)、隐性失血量(t=5.980,P〈0.01)、总失血量(t=5.808,P〈0.01)、24 h D-二聚体值(t=18.401,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X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1);TX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共1200 ml)和4例(共14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P〉0.05)。TXA组和对照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均为3例(P〉0.05)。TXA组下肢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18.4%,P〈0.05)。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加速康复流程下,以连续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患者作为对照,探究术后口服TXA在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0月~2017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关节外科中心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术前5~10 min静滴TXA 20ml/kg,第一剂后3 h静滴浓度1%的TXA 1 g,第一剂后6、12及24 h各口服TXA 1 g)和对照组(31例,术前5~10 min静滴TXA 20 ml/kg,第一剂后3、6、12及24 h静滴浓度1%的TXA 1 g),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变化量和异体输血率)、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纤溶指标[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术后6、24、48 h,术后14 d的炎性指标和纤溶指标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3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肺栓塞和伤口并发症。[结论]在加速康复流程下,术后口服与多次重复静脉应用TXA拥有同样的效果,可减少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降低异体输血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同时抑制炎症反应和纤溶过程,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氨甲环酸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输血量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2-01—2015-01诊治股骨粗隆间骨折1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院后每天给予EPO 10 000 U皮下注射,直至患者出院,手术开始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2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皮下注射1次/d,术中切皮前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收集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凝血相关指标,通过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记录及比较2组血红蛋白、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72个月随访,平均48个月。治疗组输血率、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24,P=0.038;t=3.212,P=0.026)。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联合氨甲环酸可以明显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减少输血率,且不增加围术期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096-110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120例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灌注溶于50ml生理盐水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1 g;B组术前0.5 h静滴TXA 20 mg/kg+100 ml生理盐水;C组关闭关节囊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TXA 1 g+100 ml生理盐水;D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灌注50 ml生理盐水。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皮下瘀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膝周径变化率等指标。[结果]A、B、C三组和D组两两比较,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浓度A、B、C三组明显高于D组(P<0.05),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皮下瘀斑率和患膝周径变化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梗塞、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TXA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尤其是关节腔内灌注TXA既可以减少失血又可以避免静脉给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34-2138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多次应用对减少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3组。A组:术前5~10 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 h后再次静滴TXA 1 g;B组:术前5~10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9 h后再次静滴TXA 1 g;C组:术前5~10 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9、12 h后再次静滴TXA 1g。[结果]C组的总失血量(418.50±246.39)ml、隐性失血量(316.21±249.08)ml、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14.54±8.31)g/L均明显低于B组的(676.31±289.43)ml、(560.31±385.63)ml、(21.86±7.47)g/L和A组的(770.58±368.06)ml、(663.73±369.46)ml、(25.49±9.4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1例需要输血。C组术后24 h及48 h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均低于B组和A组,且术后24 h的D-二聚体水平亦低于B组和A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事件。[结论]在THA术前5 min~10 min以及3、6、9、12 h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以进一步抑制纤溶,降低术后的总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减少血红蛋白丢失,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应用在HIV感染者全髋关节置换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59例HIV感染合并股骨头坏死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TXA组31例,无TXA组28例。比较两组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TXA组失血量(包括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优于无TXA组(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间下肢肌间静脉血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方面,术后1、3 d,TXA组Hb、Hct显著优于无TXA组(P<0.05),术后3、7 d TXA组CRP,术后7 d ESR、DD均显著低于无TXA组(P<0.05)。[结论] TXA在HIV感染者全髋关节置换中可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和切口并发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回顾性筛选、对比、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52例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双侧同期置换髋关节、氨甲环酸过敏、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其中,实验组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而对照组术中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两组均为2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患侧和基础疾病。 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905±348)ml低于对照组(1 113±38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5)。同样,实验组隐性失血量(261±252)ml也低于对照组(429±3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而实验组显性失血量(643±313)ml与对照组(684±237)ml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及凝血指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合并两组数据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8。 结论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减少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但对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并不放置引流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50例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在缝合阔筋膜张肌后关节腔注射2 g氨甲环酸,并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对照组则关节腔注射50 ml生理盐水,2组术后均不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第1、3、5天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t=7.473, t=7.226, t=7.572, P<0.05),其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1, t=15.353, t=7.225, t=5.781,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382,P>0.05)。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两组患者均有1例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3 h相关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3, t=1.352, t=1.466,P>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并不放置引流,能有效减少术后失血和输血,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对凝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行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手术的22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研究组在切皮之前将1.0 g氨甲环酸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滴注;对照组仅使用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液和生化检查结果、出血及输血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前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病人术后第3、5天的HGB和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225.5±161.7)ml和(676.1±214.8)ml,总出血量分别为(1650.1±589.3)ml和(2469.2±68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两组病人均未见DVT发生。结论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与输血量,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且不明显增加术后血栓等并发症,建议在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短髓内钉与长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效果,为反转子间骨折内植物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枣庄市山亭诚德骨科医院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物的绝对长度与相对比例以及远端锁定器械不同分为短髓内钉(240 mm)与长髓内钉(300 mm以上)两组,其中短髓内钉组26例(55.3%),长髓内钉组21例(44.7%),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按照Harris标准对患者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术后1年内有5例患者因意外及心血管疾病等其它的原因死亡,其中短髓内钉组3例,长髓内钉组2例,均与骨折无关,4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完成了1年的随访,随访率(85.1%)。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方面,短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3.5±1.0)min、出血量为(192±5)ml、输血量为(192±116)ml,明显少于长髓内钉组[(68.7±12.3)min、(313±37)ml、(370±12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18,t=0.004,t=0.001,P<0.05)。短髓内钉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8.3±2.8)d]、术后1年Harris评分[(81±3)分]、骨折愈合时间[(14.5±2.1)w]方面与长髓内钉组[(8.4±2.2)d、(80±4)分、(14.8±2.7)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切口不愈合或者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周围骨折等情况。 结论短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要优于长髓内钉,并不存在"中裤效应",建议使用短髓内钉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张家口市第二医院行X线检查确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w、半年及1年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满意率、随访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年12~18个月,随访率100%。术后1 w观察组优良率为90.24%,对照组为87.8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为(11.2±3.1)cm,长于对照组的[(6.5±1.7)cm,t=8.598,P<0.05],术中出血量为(157±32)ml,多于对照组的[(39±12)ml,t=22.230,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12±4)d,短于对照组的[(16±5)d,t=3.595,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w的Harris评分为(42±6)分,高于对照组的[(40±5)分,F=4.056,P<0.05];术后半年的Harris评分为(82±5)分,高于对照组的[(78±5)分,F=8.191,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5.37%,对照组为90.24%,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19.5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8,P<0.05)。术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4.88%,对照组为12.2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5,P<0.05)。 结论采用PFNA和PC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局部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对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8例(均为单侧)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20例、对照组18例。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后静脉点滴TXA(15ml/kg)并在松止血带前5~10min局部灌注TXA(15ml/kg);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以及松止血带前5~10min分别通过静脉点滴、局部灌注的方式应用(15ml/kg)的生理盐水。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术前术后血液纤溶水平、血红蛋白指标、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性疾病以及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 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79.5012.98)ml,对照组(93.7210.72)ml;观察组患者术后失血量为(202.6536.75)ml,对照组(313.5054.59)ml;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Hb(111.4510.52)g/L,对照组(104.0511.07)g/L;观察组患者术后48h引流量(189.9015.43)ml,对照组(252.2832.67)ml;观察组术后24hD二聚体(4.251.85)mg/L,对照组(6.012.59)mg/L;观察组术后24hFDP(3.311.09)mg/L,对照组(4.651.87)mg/L;观察组术后72hFDP(3.111.03)mg/L,对照组(4.221.71)mg/L;观察组术后伤口红肿渗出1例,对照组6例,以上指标两组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术后伤口皮缘坏死情况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局部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术后引流量以及降低术后伤口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并不会增加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卢冰  刘攀  王跃  袁加斌  魏丹 《中国骨伤》2015,28(11):1032-1036
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易被忽略的隐性失血现象,通过改善围手术期的治疗方式来保障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取髓内钉固定治疗的99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47例,女52例),其中围手术期采取输血支持47例(输血组),未输血患者52例(未输血组),根据Gross方程,用患者围手术期平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压积(HCT)来分析围手术期失血量,评估该类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结果:未输血组(男22例,女30例)手术时间为(62.13±4.01) 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215 ml;术前Hb(103.22±9.01) g /L,术后(81.13±6.20) g /L;术前HCT(96.93±3.38) I/L,术后(308.00±11.81) I/L.输血组(男25例,女22例)手术时间为(60.12±3.27) 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96 ml,平均输血量621 ml;术前Hb(92.15±5.46) g /L,术后(95.20±8.93) g /L;术前HCT(96.52±3.63) I/L,术后(392.70±14.03) I/L.按Gross方程计算,未输血组和输血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分别为(937.29±63.04) ml和(706.43±35.02) ml,其中隐性失血量占较大比例。术后1、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输血组优于未输血组,术后1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现象需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因贫血导致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涪陵李志沧中医骨伤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PFNA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0.8)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6.4±2.5)cm、手术时间为(69±10)min、术中出血量为(162±46)ml、住院时间为(18±3)d、术后负重时间为(14±4)d,均优于对照组的(11.2±2.3)cm、(77±11)min、(210±80)ml、(21±5)d、(17±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6.0%(43/50)]高于对照组[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54,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3/50)]低于对照组[18.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7,P<0.05)。 结论采取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仅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临床特征,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