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将
从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临床评估方法、现代治疗及休克中心的建设4个方面将心源性休克做一系统述评。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shock)是指因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而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则是指心源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后短期内仍无明显逆转征象的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在整个心血管疾病发病构成比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一旦发生 ,多难以逆转 ,病死率极高。因此 ,充分认识及时处理顽固性心源性休克是世界性棘手的临床课题。1 早期处理原发疾病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取决于对引起休克发生的原发疾病足够的认识。基础病因的及时处理常可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如心脏压塞后的心源性休克经心包穿刺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休克的现代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常见原因。急性心梗患者30天死亡率中,58%由心源性休克引起。因此,必须重视对心源性休克的认识、评估和治疗。本文就目前外对心源性休克的防治新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已经有了多种药物治疗、综合的监护管理以及先进的器械辅助,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治疗措施。因此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赵兰巧  田文友  田青 《山东医药》2010,50(28):99-1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单用西医治疗对照组(20例),疗程均为24~48 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脉率、尿量和厥脱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无效率15%,对照组分别为65%和3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治疗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汪道文近二十年来,由于溶栓和介入治疗的广泛使用,使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有了戏剧性的改善。然而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预后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住院期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4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脓毒性休克组)和16例心源性休克患儿(心源性休克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脉搏分析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记录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4h后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记录两组患儿28d存活情况。根据两组患儿28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和28d病死率,并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28d病死率为59.09%,心源性休克组为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脓毒性休克组心输出量(CO)、心肌收缩力参数[心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心功能指数(CFI)]均明显高于心源性休克组,容量负荷指标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明显低于心源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性休克组死亡亚组患儿治疗24h后SVRI明显低于存活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心源性休克组死亡亚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24h后CO、CI均明显低于存活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4h后SVRI、CI分别是脓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患儿28d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结论治疗24h后CI、SVRI分别对心源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可对脓毒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患儿的救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代,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到大约5%,然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仍超过50%。此外,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不断更新出现虽然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未能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远期病死率。如何抢救治疗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介入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现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研究不同种类溶栓药物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有无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4—2006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收集病人在入院后72h之内的临床资料,以胸痛发作至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时间作为因变量,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Cox生存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在相同时点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函数。结果高龄、男性、有外周动脉疾病史能增加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溶栓成功、较高的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休克的风险高于他部位心肌梗死的患者。溶栓药物种类没有进入Cox回归方程,而溶栓效果与症状发作至溶栓时间的相互作用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影响。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极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而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不在于溶栓药物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抢救经验。方法对24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4例心源性休克中存活10例,死亡14例,抢救成功率41.67%,死于泵衰竭11例、心律失常3例。结论要提高心源性休克抢救成功率,必须及时进行病因治疗、消除诱因,维护心脏泵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纠正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通过精心、系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落实系统的护理程序,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恢复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后休克的治疗,仍然是内料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平均死亡率超过80%。很多学者曾在实验动物和心源性休克病人中,对血管加压剂和血管扩张剂,尤其是α-和β-肾上腺素能兴奋和阻滞剂,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进行了血液动力学和代谢方面的研究,但对有关这些药物的价值还有分歧意见。本文旨在观察单独和合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和苯氧苄胺(phenoxy-benzamine)对实验动物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用,并报道5例心源性休克病人合并使用上述药物的初步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综述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在心源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研究进展。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病人死亡率升高,且临床救治较难。近年来,VA-ECMO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得到广泛关注,可有效改善心源性休克病人预后,但有关其在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价值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是目前唯一适用于严重双心室功能衰竭患者的短期循环辅助装置.近年来VA-ECMO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抢救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该文介绍VA-ECMO在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为VA-ECMO在心源性休克中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休克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休克,它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任何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其核心问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排血量下降,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心源性休克的80%,其他原因包括心肌炎、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大块肺栓塞等,明确病因是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关键,所以临床医生需将寻找病因放在首位[2]。  相似文献   

16.
文摘     
文摘022用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心源性休克[Гуzлинамэ.клuнмeд,1997,75(6):27(俄文)]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静脉用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认为用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心源性休克,比常规治疗——主要用升压药辅以血管扩张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方法。方法用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附属医院2001—2002年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结果15例患者中,共有13例抢救成功。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CaliffRM,BengtsonJR.NEnglJMed,1994,330:1724(英文)]对充血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寒的治疗巳取得重大进展,但伴心源性休克的心衰病死率仍高达30%~90%,因此仍是很棘手的临床问题。1定义心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临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8年1-12月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急诊介入治疗,观察组另外配合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发生率18.60%(χ2=4.0737,P0.05)。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9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并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再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率下降、尿量增加。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少,积极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则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