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3D打印在上颌窦壁重建修复中的准确性和病人满意度。方法 2022年4月~2022年11月我院收诊的上颌窦壁重建修复病人52例,按CT三维重建以及3D打印影像重建两种不同方式将52例病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常规组采用128层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3D打印影像(3D printing images, 3DPI)进行重建检查诊断。统计各组病人使用不同方法下的诊断效能,对两组上颌窦壁重建修复病人进行重建修复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和固位功能指标进行对比,调查总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和固位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满意度为26.92%,观察组为80.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影像用于上颌窦壁重建修复临床效果显著,病人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现代科技蓬勃发展的标志性产物,3D打印技术在近年来逐渐进入科研和临床领域。其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局限于体外医学模型制造,同时还包括人体器官组织再造、医疗器械定制等。3D打印技术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和远程性的特点,是精准医疗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医学和工学及物理学日渐增加的学科沟通,3D打印技术在临床的普遍应用是医疗器械、转化医学和组织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6.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运动损伤的治疗具有以下优势:构建的人工骨可促进骨组织再生;契合肌腱损伤后再生修复需求打印的肌腱可促进肌腱组织再生;构建的骨骼肌支架理论上可完美填充缺损空间,促进肌肉再生;构建的组织工程支架可恢复损伤半月板的力学支撑作用,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3D打印的软骨组织还能个性化构建贴合软骨缺损的支架,且可有效诱导软骨再生。但也存在以下不足:支架血供、承重能力、力学性能、诱导性能还存在一定不足;再生组织血管化和神经化存在困难;修复半月板时无法恢复半月板-股骨/胫骨接触面的生理性结构;再生的软骨量和透明质酸含量较正常软骨仍有明显差异。该文对3D打印技术在运动医学损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3D打印技术进一步应用于运动系统损伤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3D打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在麻醉学科中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麻醉学科教学、临床麻醉及基础科研中的应用和前沿研究,以期为该技术在麻醉学科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启示。目前3D打印技术尚存有局限之处,但随着打印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相信该技术未来在麻醉学科将得到蓬勃... 相似文献
8.
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直径<2.0 cm)的手术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解剖性肺段切除与传统肺叶切除术具有同等疗效.相比而言,肺段切除术更具技术难度.如今在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的推动下,3D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其具有术前模拟、术中定位、术中导航、临床教学等优势.尤其是在发现肺段局部解剖变异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重建枢椎前柱治疗枢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我科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重建枢椎前柱治疗的6例枢椎椎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1~63岁,平均42.7±19.2岁。初次手术4例,其中脊索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术后复发2例,均为脊索瘤。肿瘤累及椎体节段:C2节段5例,C2~C4节段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前联合入路方式切除病变椎体。前路经口咽后壁入路5例,经下颌下咽后入路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颈椎假体行枢椎前柱重建。脊索瘤患者术后补充术区放疗。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及内固定稳定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和硬脊膜损伤发生,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1.8±3.7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稳定,未见螺钉松动及假体移位。结论: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能够有效重建枢椎前柱结构,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自体肺组织瓣修补气管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确诊的6例气管肿瘤患者,其中4例为主气管肿瘤,2例为左主支气管肿瘤,均采用自体肺组织瓣修补气管缺损方法行胸段气管重建术。
结果6例患者呼吸困难均明显缓解,气管缺损处肺组织瓣重建愈合良好,重建气管无明显狭窄及肉芽组织形成。术后随访显示所有患者疗效稳定,其中5例随访至今均健在,最长存活时间达10年;1例患者术后1年失访。
结论自体肺组织瓣修补气管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气管重建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3D打印导航模板在圆孔入路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热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45~85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组,n=21)和对照组(B组,n=22)。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三维重建,模拟穿刺并确定最佳穿刺方案。A组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经皮穿刺,B组在CT引导下常规穿刺,术中均经3D-CT影像及电刺激试验确认针尖位置后再行射频热凝治疗。记录患者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术中CT扫描次数、术中CT辐射量、手术时间、术后即刻疼痛NRS评分以及感觉减退、面部肿胀、角膜反射减弱、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90.4%vs.22.7%),CT扫描次数明显少于B组[(1.1±0.3)次vs.(2.8±1.3)次],CT辐射量明显小于B组[(323.1±108.7)mGy*cm vs.(787.8±355.7)mGy*cm],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15.3±5.5)min vs.(28.5±6.5)min](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NRS评分明显降低[A组:(3.1±1.7)分vs.(8.5±0.7)分;B组:(3.1±1.5)分vs.(8.5±0.7)分](P0.05);两组患者NR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充分术前路径规划的基础上,3D打印导航模板能够明显提高圆孔穿刺精准性、安全性,提高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7.
Application of a customized 3D printed reduction aid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of the femur and tibia: Technical note 下载免费PDF全文
Mohamed Omar Nils‐Claudius Gellrich Majeed Rana Christian Krettek Emannouil Liodak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 MRCAS》2017,13(4)
18.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15岁(9.0±3.0岁)。5例主要骨性畸形为Klippel-Feil综合征,1例为寰椎左侧侧块发育不良,1例为C4节段右侧半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观察患者外观和影像学矫形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患者行单侧单处撑开,1例患者接受单侧双节段撑开。手术时间326~756min (502.4±149.8min),术中失血量100~600ml(341.4±205.0ml)。椎体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为5~10mm(8.0±1.8mm),小关节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7~12mm(9.5±1.9mm)。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单侧C5神经根功能障碍,其中2例为凹侧,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2~6周肌力自行恢复;1例在凸侧,经术后CT检查发现螺钉位置不佳,行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肌力恢复。随访7~13个月(10.6±2.5个月),末次随访时斜颈得到明显纠正,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示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之间接触紧密,未见透亮带,未见融合器位移和下沉;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和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畸形矫正率为64.45%。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采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A 64‐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with a postintubation, multisegmental tracheal damage comprising of two stenotic lesions, below and above a tracheotomy. The patient underwent resection of the damaged anterolateral tracheal wall through a combined collar‐cuff and median sternotomy incision and tracheoplasty with autologous pericardium around a Silastic T‐tube that was fixed to the cricoid cartilage, healthy distal trachea, and the remaining membranous wall.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was complicated with a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 tha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vacuum‐assisted closure for 2 weeks. Removal of the T‐tube 9 months later resulted in a patent and well‐functioning airway. Pericardial patch tracheoplasty and T‐tube stenting of the repair for several months is a good alternative to extended tracheal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rare long, postintubation multisegmental tracheal damage. The pericardial patch is highly resistant to infection and allows the formation of a neotrachea. 相似文献
20.
Raju Vaishya Vipul Vijay Abhishek Vaish Amit K. Agarwal 《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Trauma》2018,9(3):25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