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改良自闭式造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采用改良自闭式造口与回肠襻式造口两种造口方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9月~2018年8月期间60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防性造口实施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自闭式造口组25例,回肠襻式造口组35例。分析指标包括:一般资料及病理资料、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漏,改良自闭式造口组患者术后总住院时间为(8.68±0.95)天,回肠襻式造口组患者术后总住院时间为(14.46±1.20)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0,P<0.01),包括行一期造口及二期还纳手术的时间。改良自闭式造口组患者在院总花费为(59 284.52±5 712.63)元,回肠襻式造口组为(75 128.77±10 238.05)元,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9,P<0.01)。 结论相比回肠末端襻式造口,改良自闭式造口住院时间少、住院费用低,避免了造口旁疝及造口脱垂等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可供选择的预造口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针法回肠造口方法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中的技术优势。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连续80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的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一针法回肠造口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造口组(对照组),对比两组造口手术操作时间、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造口旁疝、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等相关造口并发症指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2.1±0.9)min vs.(15.2±4.6)min](t=-17.510,P<0.05),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造口回缩等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1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粪水性皮炎患者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造口回缩患者0例,对照组8例)(χ2=15.313,42.717,8.889;P均<0.05),在造口旁疝、造口脱垂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造口旁疝患者2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造口脱垂患者2例,对照组3例)(χ2=2.222,0.213;P均>0.05)。 结论一针法回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较传统方法更具操作优势,而且可减少相关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预置回肠造口(末段回肠预置于腹壁下)对比袢式回肠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优势。 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分为预置回肠造口组及袢式回肠造口组。主要的研究终点:首次住院以及术后3个月总体并发症指数(CCI);次要研究终点: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术后3个月再次住院率以及肛门直肠功能(Wexner评分);其他研究终点:术后通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腹泻、手术时间>3 h、切缘阳性率以及术后病理pTNM分期。 结果预置回肠造口组对比袢式回肠造口组的首次住院总体并发症评分(CCI评分)为(25.3±7.1 vs. 26.4±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6,P=0.067),而预置回肠造口组对比袢式回肠造口组术后3个月的CCI评分为(26.2±6.2 vs. 31.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83,P=0.041)。此外,预置回肠造口组患者对比袢式回肠造口组患者在手术时间(Z=-2.646,P=0.008)、住院时间(Z=-3.564,P=0.034)、住院费用(Z=-5.118,P=0.021)、术后3个月再次住院率(χ2=25.652,P=0.001)、术后3个月肛门直肠功能(t=-3.128,P=0.003)以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χ2=9.692,P=0.021)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预置回肠造口相对于袢式回肠造口是一种安全可行且经济有效的术式,但仅限于中低危吻合口漏患者。此外,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短,仍需后续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预防性小肠造口切口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13例中低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同步放化疗,休息6至12周后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联合末端回肠造口术,按TME原则行前切除术,远端肠管应用腔内型直线切割吻合器闭合切断,经右下腹纵切口3~4 cm将标本及近端直肠乙状结肠提出腹壁,清扫系膜淋巴结切除标本,镜下完成吻合,然后经右下腹切口完成预防性小肠造口。 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 min(115~165 min),术中出血量27.7 ml(10~50 ml),进流食时间1.6 d(1~3 d),术后出院时间6.9 d(5~8 d),术后疼痛评分3.6(2.5~5),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需行预防性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中,经造口切口标本取出手术方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回肠双腔造口对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23例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预防性回肠造口和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造口方式分为单腔造口组(101例)和双腔造口组(122例),收集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造口后3~4个月和造口还纳术后6个月结肠镜结果及临床症状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流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腔造口组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造口术后3~4个月,单腔造口组转流性结肠炎中、重度及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造口还纳术6个月后,单腔造口组转流性结肠炎严重程度、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口方式的不同是影响回肠造口术后发生转流性结肠炎及转归的危险因素。结论 回肠双腔造口能够降低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率,并促进转流性结肠炎的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癌经肛门直肠标本取出式3D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远切端两种处理方式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经直肠标本取出式3D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远切端处理不同方式分为2组:(1)经直肠标本取出(双吻合器法)组29例:经肛门直肠取出根治标本,再以直线切割关闭器切断并关闭远端直肠,采用传统双吻合器法吻合;(2)经直肠标本取出(单吻合器法)组11例:经肛门直肠取出根治标本,直肠残端以倒刺线全层荷包缝合关闭,行单吻合器直肠结肠端端吻合。两组均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分析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指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流质时间),并观察治疗期两组相关并发症。采用电话随访或调查的形式,对末端造口回纳术后1年以上患者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 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指数、肿瘤浸润深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WIS评分,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26例患者中,20例(76.9%)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良好(WIS评分≤10分),无严重肛门失禁患者。 结论经肛门直肠标本取出式3D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单吻合器或双吻合器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闭朝宽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11(10):1018-1020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并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施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术中严格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可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有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早期还纳末端回肠造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造口还纳的最佳时机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SpringerLink、EBSCO、MEDLINE等数据库,以"末端回肠造口" "早期还纳" "ileostomy" "early clsure" "stoma" "reversal"为检索词检索从2000年1月至2019年11月所有对比早期还纳及晚期还纳的文献,提取相关临床资料和数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并根据Cochrane文献质量评估手册和NOS量表评估文献质量,最后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早期还纳组手术时间少于晚期还纳组(P= 0.0005)、造口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发生率低于晚期还纳组(P<0.00001),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晚期还纳组(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P=0.67)、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P=0.39)基本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还纳末端回肠造口是安全可行的,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能够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老年人回肠襻式造口还纳与Hamnann's术后造口还纳的并发症.方法 对1999年~2003年进行的回肠襻式造口还纳术和行Hartmann's术后造口还纳术各40例老年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患者行回肠襻式造口术的病因第1位是直肠癌低位吻合[24例(60%)],其次是结肠多发息肉病C6例(15%)];行Hartmarm's术最常见的病因是结肠癌[22例(55%)]和结肠癌肠梗阻、穿孔[8例(20)].Hartmann's术后造口还纳并发症较回肠襻式造口还纳并发症更为多见.结论 回肠襻式造口还纳和Hartmann's术后造口还纳相比有较多优势,是一种能减少造口还纳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标本经自然腔道取出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NOSE)的近期效果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湖北省肿瘤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8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标本经肛门取出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1例(NOSE组),传统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58例(LAP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近期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各临床指标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淋巴结检出数目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OSE组术后疼痛评分(2.8±0.9分)显著少于LAP组(3.7±1.2分),(t=3.766,P<0.001)。NOSE组和LAP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6±0.8 d和3.3±0.8 d,(t=4.427,P<0.001)。NOSE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LAP组短,两组分别为7.8±4.3 d和10.3±5.4 d,(t=2.213,P=0.030)。NOSE组与LAP组患者术后第3天CD4T细胞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且LAP组术后第3天CD4T细胞比例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P=0.002)。术后第3天CD8T细胞及CD4 /CD8与术前相比,LAP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OSE组下降不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LAP组升高更加明显,两组术后第3天、第6天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结直肠癌NOSE术与传统腹腔镜辅助手术相比,具有更加优越的微创效果,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光子治疗仪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接收光子治疗的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光子治疗仪干预,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切口疼痛状况,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及渗液变化,评估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创面颜色评分为(0.48±0.40)分,创面渗液评分为(1.66±0.8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降低至(16.21±0.46)分,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18例,显效31例,有效3例,整体干预有效率高达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辅助治疗中加用光子治疗仪干预,能明显减轻疼痛,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行预防性回肠单腔或双腔造口术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发病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14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入排标准从中选取68例,根据造口方式不同分为单腔组(31例)和双腔组(37例),收集两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 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肛瘘切开术,观察组采取LIFT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 d、第3 d及第7 d的创面VAS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的总治愈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应用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7.44±6.12)d,短于对照组(32.71±8.35)d(t=-3.943,P=0.000);两组术后第1 d与第3 d的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第7 d的VAS疼痛评分为(2.11±0.66)分,低于对照组(3.56±0.91)分(t=-9.991,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愈合率分别为90.00%和93.33%,复发率分别为13.3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3.33%(χ2=3.927,P=0.048)。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运动单位电位(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LIFT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可减轻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近远期肛门功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results of laparoscopic stoma creation for fecal diversion.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lective laparoscopic stoma creation as the sole procedure were evaluated prospectively.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previous abdominal surgery, age, gender, body mass index, indication, or surgeons' experience has an effect on the outcome. Between November 1992 and May 1998, 42 patients (17 males, 25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62.1 years (range 17–91)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toma formation. Fecal diversion included loop ileostomy (n = 7), loop sigmoid colostomy (n = 32), and end-sigmoid colostomy (n = 3). Most common indications were unresectable rectal cancer, rectal obstruction caused by advanced pelvic tumors and benign disorders such as perianal Crohn's disease, and fecal incontinence. Of the 42 procedures 41 were completed laparoscopically (97.6%).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four patients (9.5%) requiring reoperation in two (4.8%). Mean length of surgery was 74.4 min (range 30–200). First bowel movements resumed on the 3rd day (range 2nd–7th) after surgery and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fter 13 days (range 6–47). Short-term results (>30 days– 1 year) indicated that no further stoma-rel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Analyzing factors potentially predictive of outcom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ocumented in relation to previous abdominal surgery, age, gender, body mass index, indication, or surgeons' experience (P>0.05). Laparoscopic stoma creation is appropriate to achieve fecal diversion because it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can be performed with low morbidity. In addition to the benefits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the patients, laparoscopic stoma formation can be ideal for the surgeon as basic and initial step to perform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procedures. Accepted: 24 September 19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治疗直肠全层脱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从2010年6月至2018年3月采用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全层脱垂32例患者的资料。采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Wexner便秘评分及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指标评价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随访期间患者的肛门功能。 结果32例直肠全层脱垂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15.94±23.3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16±10.74)mL。住院时间平均(12.84±2.10)天。术后当天的VAS评分平均(4.56±1.08)分。32例患者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无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32例患者中成功随访31例,随访成功率96.97%(31/32),随访时间为平均(47.56±31.29)个月。3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痊愈率为90.32%(28/31)。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随访期Wexner便秘评分(t=6.135,10.448,10.348;均P<0.05)和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随访期Wexner肛门失禁评分(t=7.211,7.789,10.089;均P<0.05)均较术前改善。12例直肠脱垂合并肛门失禁患者术后3月肛管静息压(t=-3.477,P<0.05)和肛管最大收缩压(t=-2.311,P<0.05)均高于术前。 结论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治疗直肠全层脱垂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中心在ERAS理念指导下的25例行NOSES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NOSES-ERAS组),选取同期在传统理念指导下行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评价手术时长、失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切口并发症和下肢静脉栓塞和坠积性肺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数字分级法NRS方法评价术后疼痛感,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差异。 结果实施NOSES直肠癌根治术的ERAS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吻合口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OSES-ERAS组切口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发生率(χ2=4.101,P<0.05);NOSES-ERAS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χ2=-11.179,-3.434,P<0.05);NOSES-ERAS组切口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t=-42.798,P<0.01),NOSES-ERAS组术后疼痛感NRS评分轻于对照组(t=-26.5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ERAS理念指导下的NOSES直肠癌根治术进一步优化了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微创化、美容化、功能化、个体化治疗的效果,NOSES直肠癌根治术与ERAS相结合具有更大的优势,值得推广开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肛瘘微创平台用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市中医院肛肠中心就诊且符合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的106名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肛瘘微创平台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采取电话或网络随访4~30(中位数10)个月。 结果两组治愈率及安全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7,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愈合时间分别为(38.61±7.15)天和(51.72±9.2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P<0.01)。观察组术后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均大于对照组(t=5.71,7.83;P<0.05),Wexner评分优于对照组(t=-4.40,P<0.05)。 结论肛瘘微创平台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在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0~2017年施行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共216例为观察组,选取2002~2009年施行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共212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护理资料,术后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共29例,对照组共6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7,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导管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尿管逆行感染、尿潴留、拔出尿管排尿障碍事件分别为7例和13例;腹腔引流管脱落、引流异常事件分别为5例和8例;静脉营养导管感染致发烧、脱落事件分别为3例和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5,P=0.044)。 结论"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在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的临床应用与常规护理模式比较,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围术期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显著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