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剂型因素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丙戊酸钠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信息,分析丙戊酸钠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我院癫痫患儿丙戊酸钠平均血药浓度为(67.71±18.03)μg/ml,血药浓度达标率为80.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日剂量和剂型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相比单用口服液和单用缓释片而言,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口服液联合使用的方式能够维持更高的血药浓度,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存在明显的影响。临床药师应发挥专业优势,重视药物剂型的选择,为临床抗癫痫药物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腹膜透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为腹膜透析患者正确使用丙戊酸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腹膜透析与非透析伴癫痫患者各10例,静推丙戊酸钠30mg/(kg·24h),于第3d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及腹透析液中丙戊酸浓度,比较两组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率及治疗效果,计算每日腹透液丙戊酸钠排出量。结果两组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均达标(65.23±10.11)mg/L·(68.37±11.24)mg/L,癫痫症状均控制,两组结果无差异。每日腹透液排出丙戊酸钠(20.3±5.8)mg/d,占输注量的(2.0±0.5)%。结论腹膜透析排泄丙戊酸钠量较小,不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率。腹膜透析患者使用丙戊酸钠不须增加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自然条件下丙戊酸盐对奥氮平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在医院HIS系统中调取2017年6-10月住院期间测定了奥氮平血药浓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并通过医院病例系统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对奥氮平合并使用丙戊酸盐组(处理组)和奥氮平组(控制组)进行1∶1匹配后分析。结果:对2组间进行倾向值匹配后,所有混杂因素均在2组间达到平衡。匹配后处理组比控制组奥氮平血药浓度降低了14.37%(P=0.003)。结论:丙戊酸盐会降低奥氮平的稳态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4.
儿科医院中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抗癫痫类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对临床个体化给药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对我院1999年~2002年6月主要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杲:抗癫痢类药物有效剂量个体差异大,联合用药时抗癫痫类药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复杂,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调整用药剂量有指导意义。结论:血药浓席监测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浅析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癫痫系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目前全球约有五千万癫痫患者。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各型小发作、肌阵挛性癫痫、局限性发作、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均有效。因其抗癫痫谱广、临床效果好、起效快、单药治疗即可很好控制病情、复发率低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治疗范围窄、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丙戊酸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血浆用正己烷提取,经α-溴苯乙酮衍生后浓集进样,采用Alltech  相似文献   

7.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3):165-166
  相似文献   

8.
江秀华  张峻 《儿科药学》2000,6(3):20-21
目的 研究儿童癫痫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的关系。方法 对48例癫痫失神性发作儿童患者服用丙戊酸,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血药浓度。结果 达稳态后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对控制儿童患者癫痫失神发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林晶  卢婷婷 《海峡药学》2022,(12):72-75
目的 分析我院住院患者丙戊酸(Valproic Acid, VPA)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2019~2021年住院期间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共20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方法,探讨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血肌酐、白蛋白、剂型及合并用药等因素与VPA血药浓度/剂量比(Concentration/Dose,以“C/D”表示)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体重、VPA剂型、是否合并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是否合并使用脱水药与VPA的C/D均有相关性,而多因素分析仅保留了性别、VPA剂型两个为独立因素。结论 VPA的血药浓度影响因素比较多,在临床使用过程当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用药,同时临床药师也需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的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各因素的关系,寻找最佳给药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病例资料,选取419例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结果与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当血药浓度为50~110 mg/L时,控制率为47.4%~63.8%,疗效与血药浓度呈低度相关;当浓度高于110 mg/L时,控制率下降。不良反应在各阶段浓度范围内均有发生,随着浓度增加,发生率逐渐增加。缓释剂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口服液组及普通片组。各年龄组血药浓度:0~3岁组平均53.3 mg/L(略低),60岁组64.9 mg/L(略高),各年龄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及其疗效的因素众多,临床使用丙戊酸钠应充分考虑患者生理、病理、不良反应、剂型及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Rectal and oral absorption of valproic acid and its sodium salt by man were compared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rect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drug.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alproic acid was measu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sodium valproate 600 mg, and after single rectal doses of sodium valproate 600 mg and valproic acid 520 mg, in a cross-over study in 7 volunteers. The rectal dosage forms included fatty suppositories and aqueous solutions. Compar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rectal absorption of sodium valproate from an aqueous micro-enema was fast and complete. The free acid was absorbed more rapidly from fatty suppositories than was the sodium salt. The absorption rate from the rectum increased with the dose of valproic acid. Both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a diffusion — absorp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H-partition hypothesis. Differences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atty suppository base were not reflected in differences in absorption rate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in absorption rate was observed if volunteers remained lying or sitting during the experiment. Rectal dosing with valproic acid 520 mg dissolved in 4 ml suppositories, twice a day resulted in 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50 to 100 µg · ml–1, within the therapeutic range.Data have been presented in: F. Moolenaar, Ph. D. Thesis,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碳青霉烯类不同药物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程度及两药联用后癫痫是否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前后丙戊酸血药浓度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患者两药联用后癫痫发作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丙戊酸与碳青霉烯类的6个药物联用,其血药浓度降幅均大于50%。合并用药对丙戊酸血药浓度降幅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既往是否有癫痫史和使用美罗培南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两药联用后癫痫是否发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个药物均可降低丙戊酸血药浓度,发现两药联用需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并考虑换药。本文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所得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丙戊酸药物浓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寻找丙戊酸药物浓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便临床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法:运用血药浓度监测仪测定患者血药浓度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癫痫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位点.对二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1名汉族癫痫患者中有29名携带突变型CYP2C19基因,其中19名(65.52%)患者丙戊酸实际血药浓度较预期的血药浓度升高,血药浓度分布曲线右移。结论:CYP2C19参与丙戊酸的代谢。对于含突变型CYP2C19基因的患者应给予小剂量丙戊酸,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药物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测定衍生时的影响因素,保证临床测定的准确性。方法: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样品用2-溴-对硝基苯乙酮为衍生试剂,以丙戊酸钠衍生物产率为指标,用单因素考察法考察衍生试剂浓度、三乙胺体积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丙戊酸钠衍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衍生试剂2-溴-对硝基苯乙酮浓度为1.5~2.0 mg·mL-1,催化剂三乙胺体积分数为20%,衍生温度和衍生时间分别为60 ℃,10 min时,丙戊酸衍生完全,血药浓度在10~200 μg·mL-1范围内,线性较好(R2 =0.999 5),回收率为95.00%~100.59%,日内与日间RSD≤5%,符合《中国药典》中对生物样本药物浓度检测的规定。结论: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测定的因素较多,如衍生试剂浓度和三乙胺体积分数、衍生时间、衍生温度等。在日常血药浓度监测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这些差异,尽量将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保证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儿童癫痫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的关系.方法 对48例癫痫失神性发作儿童患者服用丙戊酸,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血药浓度.结果 达稳态后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对控制儿童患者癫痫失神发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剂量、剂型、肝肾功能、合用药物等各因素的关系,为调整给药方案提出参考。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12月住院期间检测丙戊酸钠血药谷浓度的患者,记录其丙戊酸钠同一剂量满3 d的第一次血药浓度数据,以及在此期间丙戊酸钠的剂量、剂型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用药(肝药酶诱导剂、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肝肾功能等信息。规定稳态时的血药浓度在50~100 mg·L-1范围列为达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统计单因素影响下的达标率差异。不达标的风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院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分布大致呈现负偏态分布,且平均值低于达标浓度。非缓释剂组血药浓度达标率(31.67%)低于缓释剂组(51.85%);低剂量组(22.86%)和中间剂量组(45.68%)血药浓度达标率低于高剂量组(64.0%);合用酶诱导剂组血药浓度达标率(20.83%)低于没有合用者(47.86%);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者血药浓度达标率(5.56%)低于没有合用者(48.78%),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低剂量、中等剂量、非缓释剂型、合用碳青霉烯类药和合用酶诱导剂是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达标浓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达标浓度情况较多,临床药师应根据各个独立风险因素给出剂量调整的建议以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检测结果,探讨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统计分析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与癫痫控制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联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在115例癫痫患者中,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在50~100μg·mL~(-1)范围内有74例(64.35%);低于50μg·mL~(-1)有31例(26.95%);高于100μg·mL~(-1)有10例(8.70%),丙戊酸钠有效治疗血药质量浓度为50~100μg·mL~(-1),在此质量浓度范围内抗癫痫的效果优于不足此质量浓度抗癫痫的效果,但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高于此范围,其不良反应亦增加。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可能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从而影响疗效。结论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为实现个体化用药,应常规监测血药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丙戊酸体内代谢的危险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水平,降低癫痫复发率。方法 分析2例给予丙戊酸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均小于1 μg/ml的患者。临床药师查阅文献,从药物相互作用、肝药酶活性及基因多态性等多方面积极分析并查找相关原因。结果 2例患者联合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丙戊酸,且同时服用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或利福霉素钠,促进丙戊酸代谢。基因型检测发现2例患者均携带CYP2C19突变型等位基因,丙戊酸代谢能力为中等或慢代谢。提示药物相互作用和CYP450催化活性增强是丙戊酸血药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结论 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丙戊酸合用时,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丙戊酸血药浓度和癫痫发作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