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归属于"瘟疫",疫毒闭肺是其核心病机,发作时外感引动内邪,新感疫毒迅速传变,弥漫充斥,导致多脏受损,其危重型,当属"喘脱""厥脱"之证,内闭外脱是其病机重点,治疗要重点把握正、邪二个方面,正气不脱,方可有力抗邪;攻邪要以重锤猛击,不必拘于结粪,贵在邪有去路,中医药在新冠肺炎危重型的救治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5.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当前最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危重型新冠肺炎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改变、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救治方案进展的论述,为危重型新冠肺炎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源;黄东晖;王慧贤;冯淬灵;钟子劭;蔡俊翔;谢东平;宋林;温敏勇;王同汉;张忠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6):555-562
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病情转归及各项指标的影响,综合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2—3月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收治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按2∶1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给予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全程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针对邪郁少阳证、邪伏膜原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气阴两伤证、气营两燔证及内闭外脱证加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观察2组患者结局转归、核酸转阴时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核酸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 <0.05),但2组28d病死率、核酸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P <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P <0.05);2组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均降低,且试验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较对照组降低(P <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及对照组白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白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升高(P <0.05);2组乳酸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P <0.05);试验组较治疗前氧合指数升高(P <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能够调节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缺氧及灌注不足,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21日入住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的180例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影像学表现及死亡等信息,采用SPSS 2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8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重型134例,危重型46例;男114例,女66例;疫苗接种106例;年龄29~102岁,平均(71.3±12.1)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81例,糖尿病43例,恶性肿瘤35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间质性肺病8例,冠心病14例,心律失常15例,慢性肾病11例,慢性肝病8例,结缔组织病9例。180例中死亡或自动出院29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7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比值、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D-二聚体、血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增高。两组性别、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通病区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救治的护理体会,以提高临床护理能力,为医护人员提供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2020年3月16日我科所在新洲区中医院普通病房收治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12例为观察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特点,总结护理措施.结果:12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经过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的护理内容.方法:对武汉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实施病情监测、呼吸支持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心理干预和消毒隔离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积极治疗,29例患者出院,16例患者仍在治疗中.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重症病例诊治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0年1月—5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诊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危重型COVID-19死亡病例均有冠心病、伴或不伴肺部疾病、肾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症状,入院APACHEⅡ评分和PSI评分均为高危,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脑钠肽、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磨玻璃斑片影。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抗细菌、增强免疫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3例患者均并发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起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3.7 d。结论 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是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2月1日-3月20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康复出院的6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按病毒清除时间30 d为界,将患者分为病毒清除时间≤30 d(n=41),病毒清除时间>30 d(n=22)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的特点、危险因素及其与转归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分析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 纳入56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其中非心肌损伤组22例、心肌损伤组34例。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多见,性别构成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更大[78.5(70.8,89.0)岁vs 56.5(50.3,68.3)岁,P<0.01],≥65岁患者占比较高[85.3%(29/34)vs 31.8%(7/22),P<0.01],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占比较高[38.2%(13/34)vs 9.1%(2/22),P<0.05]。就诊症状均以发热(87.5%,49/56)、咳嗽(64.3%,36/56)和乏力(46.4%,26/56)等常见,两组间各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心肌损伤组肺部CT表现为片样/斑片样影和磨玻璃影的患者比例高于心肌损伤组[72.7%(16/22)vs 38.2%(13/34),P<0.05],其余征象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水平均较高[4 939.5(1 817.0,9 450.3)pg/mL vs 612.5(301.0, 1 029.5)pg/mL、4 386.5(2 309.5,9 635.3)ng/mL vs 850.5(343.5,2 333.8)ng/mL、0.46(0.23,3.79)ng/mL vs 0.18(0.13,0.39)ng/mL、138.6(41.9,464.8)pg/mL vs 65.1(34.7,99.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62,95% CI 1.61~215.96,P<0.05)和D-二聚体水平≥ 3 000 ng/mL(OR=15.48,95% CI 1.45~164.77,P<0.05)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和转归方面,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抗细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损伤组患者死亡率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更高[58.8%(20/34)vs 9.1%(2/22),P<0.01],且接受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有创生命支持者均为心肌损伤组患者。结论 高龄,男性,合并冠心病和(或)心功能不全,以及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异常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时病情将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有创循环呼吸支持,且预后不良,死亡率高,需要更严密、动态地观察上述指标,并针对相关因素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报道1例高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气管插管患者的高压氧治疗(HBOT)经验,为拓展HBOT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结果 患者男,87岁,2020年2月3日出现昏迷症状,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片状模糊影,2月5日肺泡灌洗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于2月22日拔除气管插管,但因患者无咳嗽、排痰能力于2月24日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判断病情为危重型。2月29日患者首次接受HBOT,医护人员经专用通道进入高压氧舱全程陪同。HBOT治疗4次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趋向稳定,CO2潴留现象缓解,肝肾功能有所改善,凝血功能恢复,3月6日查SARS-CoV-2 IgM阴性、SARS-CoV-2 IgG阳性,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结论 HBOT有利于缓解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CO2潴留现象,对降低机体缺氧损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积极作用。整体HBOT感染控制程序可行,通过合理设计能够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证候类型以及临床特点,为疾病的总体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 08例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量表与判定》判别患者9种体质类型,计算患者体质转化分数,从而辨识体质;通过四诊资料判断中医证型;比较不同体质白细胞计数(WBC)、中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