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普通型向重型演变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4例普通型向重型演变COVID-19病人的临床资料(演变组),分析临床特征、血液检验、炎性指标、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并与同期41例普通型病人(普通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COVID-19病人普通型向重型演变的可能危险因素。 结果 临床特征,演变组在合并基础疾病和呼吸频率上与普通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年龄和临床症状上2组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检验结果分析,演变组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演变组血糖和尿素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5)。但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演变组炎性指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5)。COCID-19普通型病人影像学表现为双肺磨玻璃阴影、斑片状影及实变影,双肺弥漫性磨玻璃阴影伴支气管充气征,两肺大面积实变影伴肺间质改变更易向重型演变,临床应重视。两种抗病毒药物联合和三种药物联合,在演变组和普通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OVID-19普通型向重型演变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合并基础疾病、呼吸频率、淋巴细胞计数、血糖、白蛋白、尿素水平、炎症因子和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人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确诊病人128例,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组(102例)、重型组(22例)和危重型组(4例),选取90例非COVID-19且非重症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普通型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的水平,比较普通型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的水平,分析COVID-19病人血清D-二聚体与CRP、IL-6的相关性。结果普通型组血清D-二聚体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人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重型组和危重型组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均高于普通型组(P < 0.05)。COVID-19病人中D-二聚体水平与CRP及IL-6水平均呈正相关(P < 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有助于评估COVID-19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人的临床特性进行分析并总结。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3月4日收治的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性,重点对比普通型及(危)重型病人临床特性的区别。 结果 74例病人中普通型35例,重型及危重型39例;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病人较多(37例,50.0%);一般资料方面,(危)重型病人的年龄、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率以及合并2种及2种以上基础疾病率均高于普通型病人(P < 0.05~P < 0.01);临床症状方面,(危)重型病人发病至就诊的时间较普通型长,最高体温、胸闷发生率、呼吸困难发生率较普通型高(P < 0.05~P < 0.01);实验室检查方面,(危)重型和普通型相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较高,而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白蛋白较低(P < 0.05~P < 0.01);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均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 结论 蚌埠地区病人聚集性病例较多;(危)重症病人以年龄偏大、合并基础病多、全身炎症反应大为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检验指标与病情轻重的关系,旨在早期识别重症病人。方法收集86例COVID-19病人资料,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重症组(n=68)和重症组(n=18)。分析2组的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 18.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重症和重症组病人性别、年龄及武汉旅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人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T细胞亚群中总T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均低于非重症肺炎病人,而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重症组均高于非重症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H升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加重的危险因素,CD4+淋巴细胞降低是保护性因素。结论COVID-19病人的多项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对于病情轻重的评估有参考价值,尤其LDH的升高和CD4+淋巴细胞的减少在重症病人中的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LY)和C反应蛋白(CRP)单独与联合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对53例COVID-19病人(COVID-19组)以及同期90例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2组病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LY)和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并利用ROC曲线分析NLR、LY、CRP单独以及NLR+LY+CRP联合检测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COVID-19组NLR、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Y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1)。NLR、LY、CRP单独及联合用于COVID-19感染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0、0.705、0.833、0.817;灵敏度分别为31.0%、69.8%、67.9%、58.5%;特异度分别为96.7%、62.2%、80.0%、92.2%,NLR+LY+CRP联合诊断的价值高于单独诊断价值。结论NLR、LY、CRP联合诊断可以提高COVID-19早期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从而指导临床尽早采取合理治疗措施,提高COVID-19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老年患者和有慢性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本研究拟探讨重型COVID-19合并COPD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重型COVID-19的防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9日—2020年4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治疗策略、疾病进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465例重型COVID-19患者,其中男248例(53.3%),女217例(46.7%),中位年龄62.0岁。53例合并有COPD(合并COPD组)。发病时常见症状有发热(78.5%)、干咳(67.1%)、气促(47.3%)和乏力(40.9%)。与未合并COPD组(n=412)相比,合并COPD组(n=53)入院时血氧饱和度较低(90.0%vs 92.0%,P=0.014)。实验室检查显示:合并COPD组表现为较高水平的C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母婴结局。方法选取妊娠合并PAH病人75例,根据肺动脉收缩压(SPAP)分为轻度组36例、中度组21例和重度组18例。比较各组病人的心功能分级、辅助检查指标和母婴结局。结果3组病人心功能分级、脑钠肽水平、S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肌酶各项指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转入ICU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妊娠结局、分娩方式和麻醉方式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质量和新生儿窒息、转NICU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心功能分级、脑钠肽水平以及SPAP与PAH的严重程度有关,临床应关注相关指标;PAH严重程度可能影响母婴结局,临床应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的特点、危险因素及其与转归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分析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 纳入56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其中非心肌损伤组22例、心肌损伤组34例。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多见,性别构成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更大[78.5(70.8,89.0)岁vs 56.5(50.3,68.3)岁,P<0.01],≥65岁患者占比较高[85.3%(29/34)vs 31.8%(7/22),P<0.01],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占比较高[38.2%(13/34)vs 9.1%(2/22),P<0.05]。就诊症状均以发热(87.5%,49/56)、咳嗽(64.3%,36/56)和乏力(46.4%,26/56)等常见,两组间各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心肌损伤组肺部CT表现为片样/斑片样影和磨玻璃影的患者比例高于心肌损伤组[72.7%(16/22)vs 38.2%(13/34),P<0.05],其余征象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水平均较高[4 939.5(1 817.0,9 450.3)pg/mL vs 612.5(301.0, 1 029.5)pg/mL、4 386.5(2 309.5,9 635.3)ng/mL vs 850.5(343.5,2 333.8)ng/mL、0.46(0.23,3.79)ng/mL vs 0.18(0.13,0.39)ng/mL、138.6(41.9,464.8)pg/mL vs 65.1(34.7,99.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62,95% CI 1.61~215.96,P<0.05)和D-二聚体水平≥ 3 000 ng/mL(OR=15.48,95% CI 1.45~164.77,P<0.05)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和转归方面,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抗细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损伤组患者死亡率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更高[58.8%(20/34)vs 9.1%(2/22),P<0.01],且接受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有创生命支持者均为心肌损伤组患者。结论 高龄,男性,合并冠心病和(或)心功能不全,以及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异常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时病情将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有创循环呼吸支持,且预后不良,死亡率高,需要更严密、动态地观察上述指标,并针对相关因素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6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2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COVID-19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年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温、MAP,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等显著增高(P <0.05),SpO2、淋巴细胞计数、血清ALB等则显著降低(P <0.05);影像学显示肺内出现双侧病变、中央及边缘同时受累、多肺叶受累以及出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表现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年龄是重症COVID-19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重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和CT影像特征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经临床证实COVID-19病人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 30岁组,30~60岁组,>60岁组),对每组病人CT特点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7例COVID-19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98.1%,105/107)和咳嗽(77.6%,83/107),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63.6%,68/107),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低(42.1%,45/107;43.9%,47/107);典型CT表现为两肺多叶散在的胸膜下磨玻璃影(94.4%,101/107),最常伴有血管扩张(89.7%,96/107)和晕征(78.5,84/107)。呼吸困难和临床分型在 < 30岁组、>60岁组和30~60岁组、>6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的肺叶分布差异最为明显(P < 0.05)。铺路石征和实性成分在>60岁组和 < 30岁组、30~6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不同年龄组间又各具特点,掌握这些临床和CT影像特征、特点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参附注射液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过程中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心肌损伤病人90例,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及参附注射液,整个疗程共10 d。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抽取病人空腹静脉血,在治疗前、治疗5 d和治疗10 d后分别测定血清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2组生化指标差异。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10 d 2组NT-proBNP、cTnI、CK-M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0.01),且治疗组血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治疗5 d后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病人治疗前后相比,BISAP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下降(P < 0.05);治疗组治疗后BISAP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 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参附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改善病人临床症状,调节cTnI、CK-MB、NT-proBNP水平,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COVID-19住院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49例COVID-19确诊患者,依据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的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中关于心肌损伤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13.
蒋静  王银娥  王振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1):1616-1618, 1622
目的分析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不同年龄段呼吸重症病人机械通气治疗后的相关因素,为EICU不同年龄段呼吸重症病人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148例EICU呼吸重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一次性撤机成功率和死亡率。 结果随着病人年龄增长,插管时间整体呈递减趋势,50~59岁组和≥ 90岁组插管时间相对较短(P < 0.05)。各组内不同性别病人插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39岁组病人一次性拔管成功率最低(50.0%),死亡率最高(35.7%);40~49岁组和60~69岁组病人一次性拔管成功率较高,分别为83.3%和83.9%;40~49岁组和50~59岁组的拔管死亡率较低,分别为8.3%和9.5%,但各组一次性拔管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40~59岁为机械通气应用时的最佳年龄段,39岁以下病人机械通气拔管风险较大。为EICU不同年龄段呼吸重症病人机械通气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临床护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诊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薄层CT扫描,分析病人病灶分布累及肺段数、累及肺叶情况、分布情况和征象表现,并按照首次症状出现至第一次CT检查的时间间隔长短,将病人分为病程早期(≤3 d)18例、病程中期(4~7 d)14例和病程晚期(>7 d)14例,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 46例COVID-19病人中,45例(97.8%)有直接或间接武汉接触史,临床症状以咳嗽(28/46,68.6%)和发热(40/46,87.0%)最为常见。影像学方面,COVID-19病人病灶分布以同时累及双侧肺叶(39/46,84.8%)为主,以散在分布(27/46,58.7%)为主,多数累及肺段达7个以上(27/46,58.7%);在CT征象方面,以单纯磨玻璃影(23/46,50.0%)、磨玻璃影伴实变(32/46,69.6%)、铺路石征(41/46,89.1%)、血管增粗影(41/46,89.1%)、晕征(34/46,73.9%)、空气支气管征(38/46,82.6%)较为常见。病程早期病人单纯磨玻璃影较病程中、晚期多见;而病程晚期病人实变征象较病程早期、中期多见,累及>7个肺段比例高于病程早期和中期。 结论 COVID-19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征象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血液中各指标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同临床分型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外周血白细胞、血清生化等指标检测结果,并对其中10例痊愈患者和3例死亡患者在病程早期(0~<10 d)、中期(10~<20 d)和后期(≥20 d)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78例患者中,轻型7例,普通型50例,重型9例,危重型12例。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程早期的淋巴细胞绝对值、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而CK显著升高 (P<0.05),危重型患者的PCT、D-二聚体、AST、ALT以及MYO等指标均显著升高 (P<0.05);10例痊愈患者中,部分患者早期(0~<10 d)IL-6和30%的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病程中期(10~<20 d)部分患者出现LYM降低,NEUT和D-二聚体升高,病程后期(≥20 d)除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IL-6外,其余各项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CK指标在整个病程过程中无明显变化。3例死亡患者病程早期(0~<10 d)的NEUT、PCT、D-二聚体、IL-6、CK、MYO、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LYM降低,一直到病程晚期(≥20 d)仍远高于正常水平的指标有D-二聚体、PCT、ALT、AST、CK、MYO和IL-6。MYO和IL-6在整个病程中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重,更易出现心肌和肝功能损伤;CK、MYO、IL-6、C反应蛋白等指标在病程早期的持续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上判断患者病情程度,提示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收集广州市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出院1年随访资料,并分析总结其特点,为进一步评价COVID-19患者的远期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治愈出院1年并在该院康复门诊随访的134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COVID-19患者住院时确定的轻型、普通型、重型为分组,分别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随访患者新型冠状病毒IgG阳性105例(占78.4%);CD4+及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分别有34例(占25.4%)及20例(占14.9%);肺通气功能障碍者34例(25.4%),弥散功能障碍37例(27.6%)。三组患者对比,抗体IgG阳性比例、CD4+及CD8+淋巴细胞下降比例、肺功能异常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胸部CT基本正常89例(占66.4%),以慢性炎症为主10例(占7.5%),以纤维病灶为主31例(占23.1%),出现间质性改变4例(3.0%);相较而言,重型组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及间质性改变。结论 对出院随访满1年的COVID-19康复期患者,大部分IgG抗体呈阳性,绝大多数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及胸部CT均可恢复正常,但有部分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肺通气功能受损和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可见慢性炎症、纤维病灶及间质性改变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的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及特点。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1日?2020年3月20日经四川省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的9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检验结果、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等。  结果  90例COVID-19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53.90±16.92)岁。除经典的发热和/或呼吸系统症状外,53例患者还合并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包括乏力33例、肌痛21例、头晕12例、头痛8例、精神障碍3例、意识障碍1例、颈痛1例。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的患者从入院到确诊的时间较无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的患者更长(P<0.05),同时接受的抗真菌治疗更多(P<0.05)。  结论  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在四川省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较常见,诊疗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