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术时, 比较应用拘禁球囊主动与被动扩张技术对边支保护的效果.方法 78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 分为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 (n=41) 和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 (n=37) 2组, 观察分析边支血流的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 (MBG) 、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 和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 边支TIMI、MBG及TMP分级达到3级的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患者比例达到93%,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主动扩张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4%,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时, 边支球囊主动扩张与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均能够很好的降低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血流明显减慢甚至阻断的风险, 但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地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IVUS 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保护及主支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嵴部移位、斑块特点、分支血流情况及管腔直径/面积的变化.结果 IVUS 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2.60±0.236)mm2、(9.76±2.198)mm2,斑块负荷分别为(81.90±5.380)%和(11.30±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成功率100%,1例(4.2%)出现主支血管夹层,2例(8.3%)出现边支慢血流(TIMI 血流 1 级).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越跨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球囊拘禁技术(JBT)与传统的导丝保护技术(JWT)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5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在PCI前随机分为球囊拘禁组和导丝保护组,所有患者先采用主支植入支架的术式,分支用球囊拘禁保护者为试验组,分支用导丝保护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支架植入术后因斑块和界嵴移位,分支夹层等导致分支受累加重或闭塞的发生率,以及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支受累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拘禁技术较传统的导丝保护对分支保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JBT组(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和JWT组(拘禁导丝技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JBT组边支闭塞或夹层、边支置入支架、边支血管残余狭窄和边支血流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拘禁球囊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71例患者,分为两组:拘禁球囊边支血管保护组(A组,28例)、传统边支血管保护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X射线曝光时间、介入耗材使用的数量和总费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对拘禁球囊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复查造影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PCI相关指标(使用球囊数量、PCI手术时间、射线暴露量、使用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手术费用)的比较中拘禁球囊组要明显低于传统方法边支保护组(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降低患者介入相关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与拘禁球囊技术(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BSKT组和JB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TIMT 1级发生率,边支夹层发生及补救球囊扩张率,术后1个月出现胸闷胸痛、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改变率,术后6个月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和冠脉造影异常率。结果 BSKT组患者边支夹层发生率高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KT组TIMI 1级检出率低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KT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术中边支夹层发生率较高,但术后中期疗效高于JBT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球囊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45例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行球囊支架对吻术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术中病变特点及术后影像学及短期临床事件情况的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共有48处分叉病变处成功进行了球囊支架对吻治疗。其中大多数病变为(70.8%)为Medina1,1,1型。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主支为100%,分支为96%。2例患者边支置入支架。术中边支内被拘禁的导丝及球囊均能顺利撤出。住院期间及出院1月内无明显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在单支架方法(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球囊支架对吻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PTCBA)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中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46例冠心病患者52个分叉病变主支病变,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PTCA)预扩张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PTCBA而不置入支架,观察其手术过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46例患者52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65%,回旋支/钝圆支占27%,右冠脉/后降支或后侧支占8%。对分支血管行PTC-BA后有5例因内膜严重撕裂而置入支架,1例术中出现心包填塞,行心包穿刺引流症状缓解后行心外科急诊手术15 d出院,其余病变残余狭窄为20%-50%。PTCBA成功率达88.5%,无院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成功的40例患者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无死亡及AMI等心脏事件发生。结论PTCBA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法将138 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即刻闭塞和狭窄加重的情况?完成导丝交换的时间及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情况;9~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支血管再狭窄和边支血管闭塞发生情况?结果:双导丝组边支血管即刻闭塞率和边支开口狭窄加重情况比例?完成交换导丝时间和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导丝组(P < 0.05);9~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示两组间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是单导丝组边支闭塞率高于双导丝组(P < 0.05)?结论: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即刻(及远期)丢失率,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减少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概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双导丝技术可以减少远期边支血管丢失,更好改善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确诊为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对象150例;应用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研究对象150例。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术后,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在进行主支支架植入术时,边支球囊潜埋与边支导丝保护2种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44例冠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潜埋组(20例)和导丝保护组(24例)。比较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边支丢失率、导丝交换时间、完成导丝交换所接受X线暴露量及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TNT-h)升高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结果: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丢失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导丝交换时间、X线暴露量、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TNT-h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两组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球囊潜埋技术较导丝保护技术可以明显减轻因斑块变形、移位造成的边支开口受累及的严重程度,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减少心肌损伤,且不增加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先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治疗中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进而探讨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JB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SB)保护及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127例,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法,观察组(64例)采用m-JBT,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常规随访1 a。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前向血流3级显示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类型、分叉病变类型和位置、靶血管直径狭窄程度、主支血管(MV)和SB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使用球囊和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和射线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B的TIMI前向血流3级显示率在MV球囊预扩张、MV支架置入和术后1 a随访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院内PCI相关心肌梗死、术后1 a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SB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拘禁半充气球囊在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明显的冠状动脉复杂分叉病变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拘禁半充气球囊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拘禁半充气球囊组行拘禁半充气球囊术,对照组行双导丝术,记录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到随访6月期间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六个月,两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拘禁半充气球囊组的边支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6个月,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个月无MACE发生,但随访3个月以及6个月时有患者出现MA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半充气球囊技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在PCI支架置入术中有良好的侧支保护,且有良好的即刻临床效果,能够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的风险,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有助于减少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病死率;STEMI患者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并不显著优于裸金属支架;Crush技术与分支置入支架处理真性冠脉分叉病变的比较;早期PCI亦无助于冠脉持续闭塞的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可改善PCI患者的预后;血浆骨桥蛋白水平可预测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埋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术和单导丝边支保护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血流分级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埋球囊有助于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20%,是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笔者采用经桡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术,首创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式治疗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选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病例26例,入选标准:(1)De novo冠脉病变,主支与边支  相似文献   

19.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涂层球囊是一种创新的选择。几个小型临床试验显示药物涂层球囊在处理小血管、分叉病变时安全可行。药物涂层球囊可以很好地保留原有的解剖结构,可被应用于不便置入支架的病变,比如一些小血管、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分叉病变中侧支血管的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后持续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CS患者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对无复流现象进行防治时,尼可地尔的应用时机。方法依据不同的尼可地尔应用时机,选取168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84例,均为冠脉内给药,一组为置入支架前预防性给药组,另一组为置入支架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时补救性给药组;支架置入完成后,造影观察及比较罪犯血管血流TIMI、TMPG及MBG分级和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支架置入完成后,罪犯血管血流TIMI、TMPG及MBG分级均达到3级的患者比例,预防性给药组为91.7%,补救性给药组为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罪犯血管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预防性给药组为8.3%,补救性给药组为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后,均恢复TIMI、TMPG、MBG分级3级血流。结论对于适宜的ACS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支架置入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