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借助格拉斯预后量表(GOS)对患者进行评估,其中GOS得分在3分及以下的31例患者纳入术后预后不良组,GOS得分在3分以上的51例患者纳入术后预后良好组,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性别、出血部位、吸烟史、饮酒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在8分及以下、术前瞳孔发生改变、出血量在50 mL及以上、脑中线移位在1 cm及以上、有糖尿病史、接受开颅手术、超过72 h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达到2种及以上的人数占比以及术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高于术后预后良好组,其发病至接受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术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在60岁及以上、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在8分及以下、术前瞳孔发生改变、出血量在50 mL及以上、脑中线移位在1 cm及以上、有糖尿病史、接受...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 2 0 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出血部位、出血量、Glasgow评分以及合并症五个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SIRS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 ,P <0 .0 1,而且在SIRS组中 ,阳性项数愈多 ,病死率愈高P <0 .0 1,不同部位出血的病死率差异显著 ,P <0 .0 1;不同出血量的病死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Glasgow评分值愈低 ,病死率愈高 ,P <0 .0 1;合并症多者病死率较高 (P <0 .0 1)。结论 :SIRS、出血部位、出血量、Glasgow评分、合并症都可作为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出血(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8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84例ICH患者,所有患者行微创穿刺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手术。于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术后3个月MESSS评分≤15分患者纳入轻度组,>15分患者纳入中重度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信息〔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治疗情况(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有无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是否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生化指标〔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184例患者中,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03例(56.0%),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81例(4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9~11分:OR=2.061,95%CI(1.131,3.754);≤8分:OR=2.312,95%CI(1.312,4.074)〕、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2.427,95%CI(1.492,3.946)〕、出血量〔OR=2.317,95%CI(1.341,4.003)〕、出血破入脑室〔OR=1.860,95%CI(1.031,3.355)〕、手术时机〔早期:OR=1.879,95%CI(1.007,3.504);延期:OR=2.029,95%CI(1.147,3.589)〕、术后并发脑梗死〔OR=1.941,95%CI(1.087,3.467)〕、术后接受早期康复治疗〔OR=1.961,95%CI(1.074,3.579)〕、入院时白细胞计数〔OR=2.160,95%CI(1.209,3.858)〕、入院时血清hs-CRP〔OR=2.097,95%CI(1.160,3.790)〕为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时机、术后并发脑梗死、术后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入院时血清hs-CRP,故应针对上述一些可控因素进行干预,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朱桂彩  朱玉静 《山东医药》2004,44(20):77-77
1999-2003年,我们对59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年龄、出血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和术后并发症的都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患者的性别和出血部位不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医师应该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年龄、出血量、术前GCS评分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积极干预,尽可能尽早地开展微创手术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经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脑CT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术后未出血组和再出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影响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经手术治疗后再出血41例,再出血率为18.81%。再出血率在性别、年龄、患高血压年限、是否有糖尿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原发出血部位、术前是否脑疝、是否彻底清除血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肿量、凝血功能、发病距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过高(收缩压200 mm Hg;舒张压120 mm Hg)、发病后超早期手术(6 h)、凝血功能障碍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舒张压和收缩压过高、发病后超早期手术、凝血功能障碍是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RHPHIH)的临床相关因素及相应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12月至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RHPHIH患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RHPHIH的临床因素。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凝血功能障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舒张压、术后血压波动、发病到手术时间、血肿量、糖尿病史均可能引起RHPHIH的发生(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血压波动、凝血功能障碍、血肿量、发病到手术时间是RHPHIH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尽早进行手术,控制术后的血压,降低血肿量,服用相关的药物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对于预防RHPHIH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当中,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术中出血量、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后凝块形状异常以及患者出现脑出血后经多长时间接受手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要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主要高危因素为患者脑出血后接受手术治疗前的时间长短,脑出血20d以内接受手术治疗可以大幅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医务人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长治市2个社区60岁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共350例,采取入户面对面的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自编的-般资料及老年抑郁量表(GDS).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平均得分为(11.70±6.67)分,发生率为56.4%,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6.49±5.97)分和21.3%,t=-7.314,x2=41.489,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自觉症状、并发症、疾病知识、共同居住者、经济负担.结论 长治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健康老年人群;社区医务人员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减低其抑郁发生率,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增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风险,然而根据风险程度不同,风险的变化、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否改变仍须进一步研究。该研究调查各风险组间CVD的风险分布、治疗和控制的模式。方法:研究者评估参与2005-2006年度的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年龄≥30岁的高血压患者1509例中,为期10年的Framingham危险因素,存在低风险(<10%)、中危风险(10%~20%)、高危风险(>20%)的比例或已患CVD患者的比例,或根据欧洲高血压学会的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特点。 方法应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检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对病例资料按照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收集病例693例,男性422例,女性271例;其中青年患者68例、中年患者242例、老年患者383例,汉族、回族病例中均为老年患者居多;6~22点发病率较高;基底节区为最常见出血部位;肢体无力为基底节区出血最常见症状。 结论做好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特别是老年男性患者,如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要警惕脑出血。  相似文献   

12.
李芳芳  罗丹  谢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423-3424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痊愈、进步)组和未好转(病情无变化、恶化、死亡)组,比较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用回归分析筛选有独立影响的预后因素。结果性别、周围血白细胞数、血小板、糖尿病史、收缩压、舒张压、占位效应、出血部位及肺部感染等因素与预后无显著相关(均P>0.05);而意识障碍、D-二聚体(D-D)、合并脑疝、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和年龄等因素与预后相关(均P<0.05)。结论维持血压正常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环节,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监视下定向硬通道技术及开颅手术治疗3~5级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94例老年HICH患者,按手术方式分开颅手术组(50例)及微创手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及重度残疾率的差别。结果开颅手术组死亡率为44%,微创手术组死亡率为32%,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ADL分级法评价患者预后,Ⅳ级及V级植物生存状态为重度残疾,开颅手术组重度残疾率为50%,微创手术组重度残疾率为23%,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监视下定向硬通道技术是简便、有效的方法,可改善3~5级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对早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手术治疗的188例早期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95例)与显微镜组(93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 结果神经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96.6±10.7)min vs(171.3±26.4)min],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32.8±6.2)mL vs(112.8.0±17.0)mL]、血肿清除率提高(95.9%±4.2% vs 87.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6个月mRs评分,神经内镜组的预后良好率(26.3%,25/95)高于显微镜组(15.1%,14/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内镜治疗早期基底节区HICH较显微镜手术快速安全、视野清晰,且患者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形成慢性脑积水(HCP)的危险因素及对HCP形成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3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HCP形成情况,分析慢性HCP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不同指标对慢性HCP的预测价值,以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截点值。 结果223例患者形成HCP者49例(22.0%);HCP组脑疝比例、改良Graeb量表(mGS)评分、术前梗阻性HCP比例均高于非HCP组(P<0.05),GCS评分低于非HCP组(P<0.05),未行腰椎穿刺的患者HCP发生率高于行腰椎穿刺(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示,脑疝、mGS评分为患者慢性HC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早期腰椎穿刺为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示,脑疝、mGS评分预测患者术后形成慢性HC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6、0.821,两者联合预测慢性HCP的AUC为0.857。 结论脑疝、mGS评分为HICH术后慢性HCP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后早期释放脑脊液可减少慢性HCP的发生。脑疝、mGS评分指标联合应用可更好地预测慢性HCP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较全面的分型,针对每一类型依据其病情及出血量找出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巴林左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的方法为开颅显微手术和微创治疗(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将所有病例按出血部位进行分型,然后将血肿位于脑叶及基底节区的HICH患者按照意识障碍程度分为2组。未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10~14分;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4~9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HICH患者分型统计:脑叶出血51例,基底节区出血208例,丘脑出血59例,混合型出血23例,小脑出血18例,脑干出血9例,原发脑室出血6例(继发性脑室出血例数被包含在其他型出血的例数里面),多发脑出血6例。多见的脑叶及基底节区出血的分组比较:未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3.8%,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10.6%,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HICH应根据分型及意识障碍程度、出血量等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摒弃只用一种手术方法的思维模式,既减少了开颅手术带来的大创伤和高花费,又降低了微创治疗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方法选择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2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3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发生率为11.25%(36例),经CT检查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为61.1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与出血量、血压控制、发病后是否使用镇静处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凝血机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手术时机等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高血压病家族史、是否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脑出血的部位、脱水药使用、手术方式等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Logistic回归方程,证明出血量>60 mL、收缩压>140 mmHg、凝血机制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术前2 h内INR值≥1.4、发病后进行镇静治疗、发病至手术时间≤2.5 h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与出血量、血压控制、发病后是否使用镇静处理、凝血功能、长期口服抗凝药物、INR值、手术时机等因素显著相关,针对上诉因素采取合适的临床处理,可以降低脑出血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c cerebral hemorrhage,HCH)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治疗的HCH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HCH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随访结果及对HCH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年限、糖尿病史、高胆固醇病史、出血部位、出血量、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9例术后出现高血压,24例术后出现再出血,再出血率14.8%(24/162),16例死亡,病死率9.8%(16/162)。治愈出院的患者随访6个月,1例出现再出血需手术治疗。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P=0.036,OR=1.086),糖尿病史(P=0.026,OR=1.100)和术后收缩压(P=0.039,OR=1.218)与HCH开颅术后再出血呈正相关。结论 HCH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史、高血压病程和术后高收缩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急性期躁动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伴躁动的患者86例及不伴躁动的患者34例。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压、血氧饱和度、头颅CT及用药情况,筛选诱发躁动的原因,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 (1)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躁动患者93%初发于入院后24 h内;与对照组相比,出血量多、皮质下出血、肌力〈3级、伴有大小便障碍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2)高血压脑出血躁动时血压明显升高(P〈0.01);颅内高压者血压升高更为显著(P〈0.01),同时心率、呼吸减慢(P〈0.01)。结论皮质下出血、出血量较大、大小便障碍、肌力下降与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躁动的出现密切相关;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和呼吸减慢预示躁动可能发生,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pulmonary infections after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remains unclear.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the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undergone surgery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included. Related personal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the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A total of 264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nd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surgery was 19.70%. Escherichia coli is the most common bacteria of pulmonary infectio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reoperative hypoalbuminemia (OR2.89, 1.67∼4.78), tracheotomy (OR5.31, 1.24∼11.79), diabetes (OR4.92, 1.32∼9.80), preoperative GCS (OR5.66, 2.84∼11.21), and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R2.78, 2.32∼3.61)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ll P < .05).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surgery have a higher risk of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s, and there are many related risk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