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线粒体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脏外科、休克等病理过程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该过程以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中断为始动因素,经细胞钙超载、氧自由基形成及白细胞浸润三个重要环节,通过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释放,不但对缺血肝脏造成损伤,而且对全身其它脏器造成一定的伤害;在这一病理过程中,线粒体对细胞内钙的调节、氧自由基形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损伤将是今后实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索CT灌注成像在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及I/R 6h、12h、24h组,每组5只)。I/R模型采用无创性动脉夹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各组分别采用iCT行全肝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对比,24h组HAP显著下降(P〈0.01);各I/R组中HPP、TL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在I/R 6h、12h组中,H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镜下表现肝窦红细胞淤积,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在24h组出现局灶性坏死。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动态准确反应肝I/R后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谷胱甘肽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炎性细胞因子在家兔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变化及谷胱甘肽的保护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谷胱甘肽保护组,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3组血清或血浆和肝组织中ALT、MDA、TNF-α、IL-1β、IL-6、IL-8含量,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和肝组织中PMN浸润数.结果肝I/R组损伤后,ALT、MDA、TNT-α、IL-1β、IL-6、IL-8含量相继明显升高,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PMN)浸润明显增多(P<0.05),肝脏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使用谷胱甘肽后,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肝I/R损伤,甘胱甘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PMN在病变部位聚集,对肝I/R损伤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UCP)位于线粒体内膜上,是线粒体阴离子载体蛋白大家族(mitochondrial anion carrier proteins,MACP)的成员,目前已知有5种。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线粒体解偶联蛋白通过解偶联作用减少细胞内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活性氧簇)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PPX)对小鼠缺血再灌注(I/R)后肝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Sham+DMSO组、Sham+PPX组、I/R+DMSO组、I/R+PPX组,每组各10只。Sham组小鼠仅接受中线开腹、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及关腹操作;I/R通过Pringle法诱导肝缺血再灌注模型。DMSO和PPX(1 mg/kg)均在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再灌注3、6、24 h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水平,观察肝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了解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试剂盒检测肝氧化应激指标MDA、HNE、SOD水平;使用Clark氧电极法检测肝线粒体功能指标RCR、ADP/O;检测肝ATP水平。结果与I/R+DMSO组比较,I/R+PPX组小鼠肝功能损伤指标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HE染色显示,I/R+PPX组小鼠肝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性破坏情况有明显改善(P<0.01);而从肝细胞凋亡统计情况可以看出,I/R+PPX组细胞凋亡数量减少(P<0.01);同时,I/R后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较I/R+DMSO组显著减轻(P<0.05);I/R+PPX组肝线粒体功能水平及ATP生成水平较I/R+DMSO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PPX能够保护肝线粒体功能,并进一步减轻肝的I/R损伤。 相似文献
8.
热休克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大鼠分为热休克组(HS组)和对照组(C组),HS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前48小时先行热休克预处理。随后两组均采用钳夹肝十二指韧带,造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缺血前(n=5)、缺血后(n=10)和再灌注后(n=10)肝脏线粒体膜电位(MPM)和呼吸功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再灌注后三磷酸腺苷(ATP)的恢复情况。结果 缺血30分钟后,C组MPM明显降低,再灌注后仍未恢复。HS组MPM在缺血和再灌注后均保持在较高水平。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在缺血30分钟后降至4.89 0.35),而HS组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再灌注后,HS组ATP水平的恢复明显早于C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可防止肝脏缺血时线粒体膜完整性的破坏,并有助于线粒体在再灌注时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大鼠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啶组(Dex组)、右美托咪啶+育亨宾组(Dex+Yoh组),每组8只。IR组制备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Dex组通过尾静脉以5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1h,余同IR组。Dex+Yoh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前10min,静脉注射育亨宾1mg/kg,其余同Dex组。分别测定血清AST、AL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细胞介素-6(IL-6)浓度,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AST、ALT、TN-α、IL-6,肝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SOD水平下降(P〈0.05);与IR组比较,Dex组血AST、ALT、TNF-α、IL-6下降(P〈0.05),肝组织SOD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P〈0.05),Dex+Yoh组无显著变化(P〉0.05);形态学上,病理损伤程度与生化指标相符合。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激活d,肾上腺素受体,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板蓝根多糖(RIPS)预处理对大鼠自体肝移植后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NC)、自体肝移植组(AT)和RIPS组,分别于自体肝移植术后1、6、12、24 h检测血清NO、内皮素1(ET-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进行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术后1、6、12、24 h RIPS组血清ET-1水平显著低于AT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PS组各时相点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肝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与AT组相比,RIPS组的肝淤血水肿和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结论 RIPS对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NO水平、降低ET-1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脑通口服液抗脑缺血的作用。方法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脑通口服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电图及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脑含水量、脑指数的影响;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匀浆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上,心脑通口服液可以缩短翻正反射恢复时间,促进脑电的恢复;降低脑含水量和脑指数;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心脑通口服液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乌司他丁对成人原位肝移植(OLT)患者血浆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乌司他丁在成人原位肝移植术中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择期行OLT手术的晚期肝病患者,ASAⅡ-Ⅲ(排除急慢性重症肝炎及伴有明显毒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Ⅰ(U1)、组Ⅱ(U2)和对照组(C),每组20例.组工和组Ⅱ分别在手术开始后用微量泵持续泵入乌司他丁10万U/h和20万U/h,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Ⅰ)、无肝期40min(Ⅱ+40)、新肝期30 min(Ⅲ+30)、90min(Ⅲ+90)、180 min(Ⅲ+180)及术后24h采血,测定血浆IL-8和TNF-α的浓度.结果 C组患者血浆IL-8浓度自切皮起即有所升高,新肝期30min后明显升高(P<0.05),180 min升高极显著(P<0.01),24h后下降,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自新肝期30 min开始升高(P<0.05),24h后下降,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1组患者血浆IL-8在新肝期180min有所升高,24 h后明显下降,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各期与切皮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2组患者血浆IL-8各期与切皮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新肝期后用本实验方法不能完全检测出.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肝移植术中IL-8和TNF-α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骨骼肌、外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5 0只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特制气囊止血带制成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连续观察骨骼肌、周围神经的电生理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持续缺血 3小时后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变化在第 3天时最明显 ,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此时最突出 ;而在电生理方面此时却表现为损伤后的逐渐恢复状态。结论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和周围神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电生理变化是监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恢复的敏感和确切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变化及丹参的作用。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18只和丹参治疗组(丹参组)18只,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左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丹参组于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5ml/k),而缺血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时点为脑缺血再灌注后12h、24h和48h,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脑组织含水率及细胞凋亡情况(TUNEL法),检测脑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氨酸(glutamate,GLU)和7氨基丁酸(gamin-aminobutyric,GABA)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缺血组脑组织含水率、凋亡细胞数、MDA水平和GLU含量显著升高,GABA含量显著降低。与缺血组同时点比较,丹参组脑组织病理变化较轻,脑组织含水率、凋亡细胞数、MDA水平和GLU含量显著降低,GABA含量显著升高。结论:血管阻断法能造成显著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丹参能有效降低其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丹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丹参对缺血再灌注 (IR)后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TUNEL法观察IR后的肝细胞凋亡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以丹参注射液干预IR的大鼠模型 ,观察丹参对IR后肝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IR后肝细胞有典型的凋亡特征 ,与丹参组比较肝细胞的凋亡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IR组Bcl 2表达下调 ,而丹参组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丹参对IR后的肝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 (实验组 )和非预处理组 (对照组 )。每组再分为缺血 2小时、3小时、4小时 3个小组 ,每小组 2 0只。用特制的气囊止血带制成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通过连续切片观察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大鼠胫前肌和股四头肌在不同缺血时间及不同再灌注时间发生的病理变化 ,评价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探讨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结果 :缺血 2小时 ,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骨骼肌病理变化轻 ,保护作用不明显。缺血 3小时 ,两组均发生明显病理变化。无论在炎细胞浸润 ,还是肌细胞变性坏死 ,对照组均明显重于实验组 ,保护作用显著。缺血 4小时 ,两组病理损害十分严重 ,保护作用不如缺血 3小时明显。从再灌注第 1、3、7、14天的病理结果比较发现 ,再灌注第 3天时病理损伤最重 ,保护作用最明显。结论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尤其对缺血 3小时再灌注 3天时保护作用最显著 ,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则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溶酶体降解细胞内成份的过程。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逐渐被阐明。研究表明,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心室肌和股动脉自噬增强。本文对近年来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压及失重/模拟失重后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关系进行综述。自噬在失重/模拟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验证亚低温对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亚低温治疗组(肛温维持在32~33℃之间),分别在急性和慢性条件下进行.参照Pulsineli和Brierley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并观察神经行为学、病理学及Na+-K+-ATP酶活性与脑组织含水量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和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能显著缓解Na+-K+-ATP酶活性的降低(P<0.01),改善神经行为学异常并降低脑组织含水量(P<0.05).结论:亚低温能明显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损害程度,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促进作用.其机制与恢复能量供给,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等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