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双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性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同一手术组医师实施的30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成单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单层组,116例)和双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双层组,187例)。结果 两组病人进行1∶1匹配后,各103例,年龄分别为(62.1±9.3)岁(范围:39~76岁)和(62.5±10.2)岁(范围:39~76岁)。在胰肠吻合时间方面,单层组中位时间为12min,明显短于双层组的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3,P=0.002)。在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单层组为(13.7±2.7)d,短于双层组的(15.3±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03)。在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率方面,单层组为4.9%,明显低于双层组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3,P=0.001)。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单层组为6.8%,低于双层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9,P=0.019)。多因素分析显示,双层胰管-空肠黏膜(95% CI 1.086-11.230,P=0.036)和胰管直径细(95%CI 1.719-12.946,P=0.003)是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双层胰管-空肠黏膜相比,单层胰管-空肠黏膜胰肠吻合技术可缩短胰肠吻合时间、减少术后住院天数、降低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去除空肠浆膜层的胰肠黏膜-黏膜3层(modified triple-layer,MTL)吻合法运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胰肠吻合后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胰瘘的危险因素,并与胰肠黏膜-黏膜的2层(two-layer,TL)吻合法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期间运用上述两种胰肠吻合法进行胰肠重建的PD患者的资料,共184例。统计分析胰瘘等并发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184例接受PD的患者中96例采用MTL法行胰肠重建,88例患者采用TL法行胰肠重建。2组患者术后总体胰瘘发生率为8.2% (15/184),其中MTL组有4例(4.2%),TL组有11例(12.5%),前者低于后者(P=0.03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指数、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胰肠吻合方式是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对于胰管直径≤3 mm时,TL法胰肠重建是胰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MTL与TL相比能降低PD后胰瘘的发生率,对于胰管直径≤3 mm的病例效果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肠套入吻合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后胰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差异。方法 回顾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12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病例,采用胰肠套入吻合67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59例。分析两种胰肠重建方式术后胰漏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同时对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套入式胰肠重建组术后胰漏发生率为31.34%(21/67),黏膜对黏膜胰肠重建组为13.56%(8/59);两组术后胰漏严重程度(A、B、C级)情况分别为10.45%(7/67),14.93%(10/67),5.97%(4/67)和8.47%(5/59),3.39%(2/59),1.69%(1/59)。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4.15 d vs 16.86 d),费用分别为(49 882.73元 vs 38 047.80元)。两组患者术后胰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B级所占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肠重建方式术后胰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B级)、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采用胰肠套入吻合,该法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间断式吻合预防和减少胰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分为传统吻合组(传统组,45例)和改良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间断式吻合组(改良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和其他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均成功完成预定Whipple手术,全部采用Child消化道重建。术中情况:传统组与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0±220)mL、(365±150)mL(t=0.321,P=0.060),胆肠吻合时间分别为(22±9)min、(23±11)min(t=0.838,P=0.563),胃肠吻合时间分别为(23±8)min、(22±9)min(t=0.726,P=0.212),上述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中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25±10)min、(41±12)min(t=2.512,P=0.032);总手术时间分别为(240±20)min、(315±25)min(t=5.362,P=0.0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改良组多于传统组。术后情况:传统组A级胰瘘5例、B级胰瘘8例,改良组A级胰瘘1例、B级胰瘘2例(χ2 =3.216,P=0.019);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2±3.2)d、(10.3±1.1)d(t=-1.526,P=0.0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改良组优于传统组。结论 应用改良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间断式吻合,相较于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吻合可以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256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n=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n=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n=43)和胰胃吻合组(n=27).另外,将238例患者根据不同引流方式分为支撑内引流组(n=132)和支撑外引流组(n=106),比较各组胰瘘的发生率;将223例患者根据胰管内径大小分为≤0.2 cm组(n=54)、0.2~0.4 cm组(n=93)和≥0.4 cm组(n=76),比较不同胰管内径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8.20%(21/256).各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为: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为7.83%(9/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为7.04%(5/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为13.95%(6/43),胰胃吻合组为3.70%(1/27),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3,P=0.430);胰管支撑内引流组和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0%(12/132)和8.49%(9/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胰管内径≥0.4 cm者无胰瘘发生,胰管内径在0.2~0.4 cm与胰管内径≤0.2 cm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5.05%(14/93)和11.11%(6/5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9,P=0.002).不同胰管内径的胰瘘发生率与胰肠吻合方式无关(χ2=1.878,P=0.598). 结论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发生率无影响,胰管内径是影响胰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瘘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5月间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胰肠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端-侧吻合、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及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22%(32/142),其中黏膜对黏膜吻合组21%(29/132),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套入组33.33%(3/9)。结论胰肠吻合方式、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无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分析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和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五年行胰十二指肠术患者57例,其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式31例,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式26例,收集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分析两种方式有无差异。结果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手术时间缩短(358.7±7.8 min vs 307.4±5.8 min,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胰瘘、腹腔出血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节省手术时间,具体吻合方式因根据个人习惯和熟练程度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根据胰管直径等因素选择的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管空肠吻合组,120例);对于胰管直径<3 mm者,进一步比较胰腺残端与空肠管径的直径大小,若胰腺残端较粗大,且大于空肠管径者采用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80例),若胰腺残端直径小于空肠管径者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 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P<0.05).本组研究总体胰瘘发生率为11.1% (34/305).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2.78,1.16,3.75,1.94,F=2.13,P>0.05).结论 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径合理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一种安全易行的胰肠吻合方法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2月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5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胰肠一层吻合,26例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比较两组吻合所需时间及术后发生胰瘘的情况。结果:31例行胰肠一层吻合的胰肠吻合所需时间平均为14.93 min,其中1例(3.2%)术后发生胰瘘;26例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的病人胰肠吻合所需时间平均为24.09 min,其中2例(7.7%)术后发生胰瘘。胰肠一层吻合组所需吻合时间少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P<0.05);胰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肠一层吻合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封闭式单层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封闭式单层胰肠吻合术28例,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27例,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术30例。比较3组间的胰肠吻合时间、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胰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胰肠吻合时间(min)在封闭式单层胰肠吻合组明显少于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12.51±2.96比25.65±3.35,P0.05)和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组(12.51±2.96比23.73±5.27,P0.05)。2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d)在封闭式单层胰肠吻合组明显少于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组(7.65±1.30比11.15±3.47,P0.05),但与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1.30比8.36±2.29,P0.05)。3术后住院时间(d)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2±3.96比11.97±3.53比12.27±3.78,P0.05)。4封闭式单层胰肠吻合组发生1例A级胰瘘,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发生A、B级胰瘘各1例,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组发生A级胰瘘1例、B级胰瘘2例,胰瘘发生率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封闭式单层胰肠吻合技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胰肠吻合方式,其操作简单,手术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胰肠吻合方式选择策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5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210例);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其胰肠吻合术式由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决定,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择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140例),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分析各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的胰管直径为(4.4±0.7)mm,显著大于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的(2.8±0.6)mm和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3 ±0.7)mm(t =2.25,2.48,P<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为(36 ±5)mm,显著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1 ±6)mm(t =21.65,P<0.05).总体胰液漏发生率为8.4%(38/455).3组患者胰液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0.88,1.63,5.34,F=2.53,P>0.05).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合理选择胰肠吻合方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漏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2002年2月至2007年5月15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别采取胰肠套埋单层吻合105例,双层吻合49例,分析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间胰漏差异原因。结果胰漏发生率8.4%(13/154),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表明:男性、胰腺质地软、非单层胰肠吻合方式是3个与胰瘘相关的独立变量;两种吻合方式间胰漏(单层吻合,4.8%vs双层吻合,16.4%)、术后并发症(单层吻合,18.1%vs双层吻合,32.7%)、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弹层吻合,18.45±7.11天vs双层吻合,22.75±9.73天)、质软胰腺中胰漏停嘱吻合,6%vs双层吻合,27.6%洧统计学差异。结论胰肠套埋单层吻合,特别是在质软胰腺中应用可明显减少胰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附477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本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预防的关系。方法 :回顾 1 988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47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 ,胰肠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套入吻合、端侧套入吻合、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 ;胰管支撑和胰液引流包括胰管支撑内引流、胰管支撑外引流和无胰管支撑等。结果 :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 2 .52 % (1 2 477) ,96年前为 6 .78% (8 1 1 8) ,死亡 2例 ;1 996年后为 1 .1 1 % (4 359) ,死亡 1例。同时期吻合方式比较 ,1 996年前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端套入法 (χ2 =4.30 34 ,P <0 .0 5)。1 996年后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侧套入吻合法 (χ2 =1 3 .5778,P<0 .0 1 )。端端套入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内支撑 (χ2 =4.82 4 4 ,P <0 .0 5)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与单纯内引流相比相差不显著 (χ2 =0 .2 842 ,P >0 .0 5)。结论 :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胰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优于端侧套入和端侧套入吻合法。在吻合技术不熟练时 ,放置胰管支撑外引流有助于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效果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探讨实施不同吻合方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吻合方式不同分为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胰管对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B组)和套入式端侧吻合组(C组),观察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结果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A组1例(1/41,2.44%);B组无胰肠吻合口瘘发生;C组3例(3/19,15.79%)。A、B两组间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法和捆绑式吻合法均为较安全的胰肠吻合方法。在条件许可下,胰管对粘膜吻合法应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首选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在胰肠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设计,将2009年8月—2014年3月12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根据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分为3组,分别采用传统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套入式吻合组),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黏膜端侧吻合组),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袖套式缝合组),比较各组胰瘘发生率及其他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袖套式缝合组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另两组(均P<0.05);全组总胰瘘发生率18.5%(23/124),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4.8%)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组(29.3%)与黏膜端侧吻合组(22.0%)(均P<0.05);3组间其他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胰管直径与胰腺质地分层后的组间比较显示,胰管直径<3 mm时,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7.1%)明显低于黏膜端侧吻合组(50.0%)(P<0.05);软质地胰腺时,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组(53.3%)与黏膜端侧吻合组(53.8%)(均P<0.05)。按胰管直径与胰腺质地分层后的组内比较显示,套入式吻合组中,硬质地胰腺亚组胰瘘发生率(15.4%)明显低于软质地亚组(53.3%)(P<0.05);黏膜端侧吻合组中,大直径胰腺亚组(7.4%)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小直径胰管亚组(50.0%),硬质地亚组胰瘘发生率(7.1%)明显低于软质地亚组(53.8%)(均P<0.05);袖套式缝合组中,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方法安全简便,能降低PD术后的胰瘘发生率,尤其在胰管直径<3 mm或软胰腺质地时采用此法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154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胰肠套埋单层吻合105例,双层吻合49例。结果: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7 %,两种吻合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层吻合 18.1 %,双层吻合 32.7 %),胰瘘发生率(单层吻合 4.8 %,双层吻合 16.4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单层吻合 (18.45±7.11)d,双层吻合 (22.75±9.73)d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男性、胰腺质地软、非单层胰肠吻合方式是3个与胰瘘发生相关的独立因素。结论: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及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减少胰瘘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肠套入吻合时缝线贯穿胰管能否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将3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胰肠吻合套入组(实验组),采用缝线经胰腺全层贯穿胰管方法,对照组缝线只穿过胰腺浆膜层及部分胰腺实质,没有贯穿胰管,比较两组胰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2例发生胰瘘(11.1%),显著低于对照组(7例胰瘘,38.9%)。结论胰肠套入吻合时缝线贯穿胰管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安全,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的情况下,能减少术后胰瘘发生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很好的胰肠吻合方法。外科医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熟悉的方式进行胰肠吻合,有利于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荷包背带裤式"胰肠吻合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选择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荷包背带裤式"胰肠吻合法,对照组采用"胰管对空肠黏膜"胰肠吻合法。该70例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用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观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手术用时(4.28±1.10)h,观察组(3.62±0.76)h,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2,P=0.004)。对照组术后胰瘘7例(28.0%),其中6例B级胰瘘,1例C级胰瘘;观察组术后胰瘘3例(6.7%),均为B级胰瘘。术后腹腔内出血对照组6例(24.0%),观察组7例(15.6%);术后腹腔内感染对照组8例(32.0%),观察组8例(17.8%);术后胃瘫对照组3例(12.0%),观察组4例(8.9%)。两组比较,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37),其余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荷包背带裤式"胰肠吻合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适用范围较广、吻合牢靠安全等优点,在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术后胰瘘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胰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行PD的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6例PD患者行胰肠吻合的方式: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简称黏膜对黏膜吻合)359例,其中149例硅胶引流管内置(简称引流管内置),130例硅胶引流管引流至体外(简称引流至体外),80例硅胶引流管未放置(简称引流管未置);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165例(简称套入式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胰肠侧侧吻合2例(简称侧侧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结果526例PD患者术后共发生胰漏34例(6.46%),胰肠吻合口出血8例(1.52%),死亡32例(6.08%)。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4.18%(15/359)比11.52%(19/165),χ2=10.029,P=0.002〕;黏膜对黏膜吻合与套入式吻合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6/359)比1.21%(2/165),χ2=0.159,P=0.691〕。②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式中,引流管内置者和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引流管未置者〔2.68%(4/149)比11.25%(9/80),χ2=7.132,P=0.008;1.54%(2/130)比11.25%(9/80),χ2=9.410,P=0.002〕;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结论黏膜对黏膜吻合方式胰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方式,但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胰管内硅胶引流管内置或引流至体外均能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但是对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