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与单髁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36例(36膝),依患者自主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后分为2组:截骨术组(17例)行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UKA组(19例)行UKA。术后1、3、6、12个月返院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OKS)、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OOS)评估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影像学随访评价假体情况、骨溶解及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关节炎分级(均为Ⅲ~Ⅳ级)等无差别。UK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截骨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多于截骨术组(P0.05)。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OKS评分、KOO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OKS评分、KOOS评分与术前比较的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与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无差异,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腓骨截骨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按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腓骨截骨组(18例,采用腓骨截骨治疗)与胫骨截骨组(22例,采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HS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28个月。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胫骨截骨组1例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腓骨截骨组1例腓深神经牵拉伤,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VAS评分:术后1周胫骨截骨组高于腓骨截骨组(P 0. 05);术后1、3、6、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HSS评分:术后1、3、6、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PTA:术后24个月胫骨截骨组优于腓骨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和腓骨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均可有效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两种截骨方式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邢台市骨科医院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4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腓骨截骨组(n=30)和TKA组(n=34)。腓骨截骨组患者男性6例(20%),女性24例(80%),平均年龄(53±5)岁。TKA组患者男性14例(41%),女性20例(59%),平均年龄(55±3)岁。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结果 64例患者中62例患者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平均(4.2±1.1)个月。术前两组患者的HSS、KSS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腓骨截骨组患者的HSS评分、KSS评分高于TKA组,VAS评分低于TKA组(t=-6.812,t=-3.241,t=-9.000,t=4.268,均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腓骨截骨组患者VAS评分由(6.8±1.0)分降到(0.8±0.4)分,降低了88%(F=32.232,P<0.01);HSS评分由(52±13)分升高到(82±8)分,升高了56%(F=-9.698,P<0.01);KSS临床评分由(54±9)分升高到(87±5)分,升高了59%(F=-14.187,P<0.01)。KSS功能评分由(50±9)分升高到(81±6)分,升高了64%(F=-12.151,P<0.01)。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的近期疗效优于TKA,且具有创伤小、费用低、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30~55(35±9)min,术中出血量17~30(22.6±3.5)ml,住院时间5~12(7.6±0.8)d。VAS评分术前3~9(7.1±2.4)分,术后0~4(1.6±1.4)分;HSS评分术前39~81(51.1±20.4)分,术后53~92(76.2±18.6)分;KSS临床评分术前22~71(46.3±23.7)分,术后51~96(74.8±21.9)分;KSS功能评分术前0~65(47.2±30.1)分,术后40~90(71.9±25.6)分。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操作简单,早期效果明显,创伤小,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及单髁置换术(UKA)均为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终末期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对于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并没有统一结论。目的:对TKA和U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维普数据库,筛选比较TKA及U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RCT,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2月。由两名检索员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所得数据均采用Review Manager 5.1.4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20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17篇;共有患者1473例(1493膝):UKA组725例(733膝),TKA组756例(760膝)。在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屈曲90°所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UKA组均优于TKA组(P<0.05);在膝关节KSS评分和疼痛缓解优良率方面,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TKA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UKA能有效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屈曲90°所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笔者自2014-05—2014-12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10例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术前与术后9、18个月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差异。结果 10例均获随访15~20个月,平均18个月。胫骨截骨处术后1.5个月均获得临床愈合,2~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疼痛缓解明显,术后18个月HSS评分、Lysholm评分与术前、术后9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无需钢板内固定,不用异体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型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17年4月以前相关的中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Rev Man 5.3软件分别对其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26篇文献,共计1 063膝纳入本研究。其中有效性分析纳入文献14篇583膝,并发症分析纳入文献17篇601膝。腓骨近端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型骨关节炎的有效率高(RD:0.90,95%CI:0.88~0.93),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低(RD:0.14,95%CI:0.11~0.17)。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型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可作为胫骨内侧平台无塌陷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8例,活动度均正常,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排除炎症性关节炎及膝外侧骨关节炎,随机分为两组,29例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微骨折组),29例采用HTO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清理组),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对比,使用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术前、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股胫角(FTA),并对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5±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HSS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VAS、HSS、IKDC评分差值对比,微骨折组优于清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6、4.063、3.121P <0.05),角度差值(MPTA、FTA)对比,(t=1.248、1.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 结论HTO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或清理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效果更佳,可能与存在更好的软骨修复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腓骨近端截骨术组(截骨组)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组(置换组),每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截骨组在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总花费等方面明显低于置换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KS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5%,置换组为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效的方法,但腓骨近端截骨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总花费等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纳入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病例进行分析,并排除精神、器质或系统性病变以及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医院功能评分(H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遗忘评分(FJS)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置换组各12例,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评分指标呈进行性改善,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评分比较没有差异(P>0.05)。在术后1年时UKA组的FJS评分(60.3±2.0)明显高于TKA组(58.1±3.8)(t=9.059,P <0.01),但在术后3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 >0.05)。 结论UKA和TKA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中均能改善患者症状,提升膝关节功能,其中期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中医药与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膝关节骨关节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患者58例,其中单纯行腓骨近端截骨术28例(A组),行腓骨近端截骨术结合中药热敷、口服中药治疗30例(B组)。A组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51~64岁,平均年龄为(58.4±2.1)岁。B组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53~63岁,平均龄为(59.4±3.3)岁。分别术后1 w、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等。 结果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A组)26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腓骨近端截骨术结合中药热敷、口服中药(B组)26例得到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2.5±3.4)个月。术前A组与B组的VAS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患者的VAS评分[(5.8±0.7)分]高于B组[(2.8±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48,P<0.05),A组的HSS评分[(69.2±1.1)分]低于B组[(75.7±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71,P<0.05),患者满意度(53.8%)低于B组(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21,P<0.05),两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腓骨近端截骨联合中医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的效果优于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患肢肿胀的消退,提高患者满意度,快速康复患肢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与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九科行HTO或腓骨截骨术治疗KOA的患者。HTO组共37例,男1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岁;腓骨截骨组共26例,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3)岁。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总花费、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再次行膝关节置换情况。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对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总花费、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再次行膝关节置换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HTO组术后随访中位数15.7个月,腓骨截骨组术后随访中位数14.9个月。HTO组手术耗时(t=21.094,P<0.05)、术中失血量(t=9.91,P<0.05)、住院总花费(t=65.471,P<0.05)均显著劣于腓骨截骨组。HTO组有1例(2.7%)并发症,腓骨截骨组有2例并发症(7.7%),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HTO组显著优于腓骨截骨组(t=2.426,P<0.05)。WOMAC评分HTO组显著劣于腓骨截骨组(t=3.997,P<0.01)。术后12个月HTO组Lysholm评分(t=2.979,P<0.01)、WOMAC评分(t=-2.472,P<0.05)均显著优于腓骨截骨组。 结论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行腓骨截骨术手术耗时长、术中出血多、住院总花费多;术后12个月的随访提示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能比行腓骨截骨术取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辅助腓骨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间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15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行腓骨截骨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纳入标准包括内侧膝关节痛,X线显示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排除标准包括膝外翻或外侧间室病变、膝周韧带断裂等。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5±13)岁。左膝7例,右膝11例。所有患者均内侧间室膝关节炎患者。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手术前,术后2 d,术后3月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比,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 结果平均住院日(8.5±1.6)d,单膝平均手术时间(51±16 )min。其中1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治疗后好转。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6.42±1.54)分降为术后2 d(3.12±1.87)分,术后3月(2.04±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91,P <0.05)。HSS评分:术前(56.63±6.45)分,术后2 d(70.35±4.27)分,术后3月(79.16±5.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8,P <0.05);KSS临床评分术前(62.28±9.15)分,术后2 d(68.36±11.50)分,术后3月(80.86±10.39)分,与术前及术后2 d相比,术后3月KSS临床评分有明显改善(F =3.04,P <0.05);KSS功能评分术前(37.59±7.13)分,术后2 d(41.30±10.15)分,术后3月(70.54±4.91)分,与术前相比,术后2 d及术后3月KSS功能评分有改善(F =2.76,P <0.05)。术后2 d的X线显示内外侧间室高度比较术前明显增加(Z=2.091,P <0.05)。 结论关节镜辅助腓骨截骨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缓解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对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短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因前内侧骨关节炎行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5例患者资料,依据术中探查髌股关节软骨退变情况分为无退变单髁组(无退变组)、内侧退变单髁组(内侧退变组)、内外退变单髁组(内外退变组)和内外退变全膝组(全膝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4组患者术前术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记录终末随访时有无假体松动、脱位、力线改变等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6±10)个月。4组患者术后OK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F=18.555,P<0.001;F=5.867,P=0.001;F=22.671,P<0.001);术前术后OKS、HSS、WOMAC评分差值,无退变组与内侧退变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内外退变组与无退变组、内侧退变组相比,功能改善程度稍差(均为P<0.05),内外退变组与全膝组之间OKS、HSS、WOMAC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病例于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脱位、力线改变。 结论内侧髌股关节软骨退变对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疗效影响不大,但面对外侧髌股关节软骨退变时则需慎重,此时选择单髁或是全膝,需个性化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 方法随访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进行治疗的年龄大于60岁可应力下矫正内翻畸形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不包括严重骨质疏松、多间室病变的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2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27例。收集两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中出血、Hb下降、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天数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两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同一组手术前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UKA组23名患者中22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7±4)个月。TKA组27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5±5)个月。UKA组和TKA组均取得满意疗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翻修等严重并发症。HSS评分UKA组术前(64±3)分,末次随访(85±6)分(t=-20.0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2±3)分,末次随访(83±5)分(t=-22.3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UKA组术前(6.5±0.4)分,末次随访(1.3±0.6)分(t=41.7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61±0.45)分,末次随访(1.5±0.5)分(t=46.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KA组与TK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t=-21.332,P<0.05)、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t=-15.470,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达90°需要天数(t=-7.34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末次随访HSS评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单髁置换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可取得与全膝关节置换相似的近中期疗效,且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治疗胫骨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13例。纳入标准: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症状局限于膝内侧;膝关节内翻畸形,且胫骨近端内翻畸形。排除标准: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外侧半月板损伤或有手术史;膝关节屈曲挛缩>10°;严重肥胖。手术方式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测量术前、目标及术后的机械胫股角(mT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会聚角(JLCA),测量术前及术后的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本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55±7)岁,平均随访(11±3)个月。术后mTFA、MPTA、JLCA及力线位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均高于术前[67(60,75) vs. 51(46,61)(Z=-4.22,P<0.001),67(59,71)vs. 55(49,59)(Z=-3.64,P<0.001)];术后mTFA、力线位置、矫正角度及撑开高度与术前规划目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探查发现6例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撕裂(其中2例患者为内侧半月板后脚根部撕裂),5例存在内侧肥厚或纤维化的滑膜皱襞,4例股骨内侧髁明显骨赘增生,均予以相应处理。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能获得与术前力线矫正计划一致的精确性;关节镜探查时处理关节内半月板、滑膜及骨赘增生等病理性改变,改善内侧间室的局部环境,是提高胫骨高位截骨术疗效必要的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PFO)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不同严重程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O组26例与UKA组27例。根据Kellygren-Lawrence影像学分级标准:PFO组,Ⅱ级5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UKA组,Ⅱ级7例,Ⅲ级9例,Ⅳ级1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1年对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比较同组各时间点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和胫股角角度,并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的WOMAC评分和胫股角角度。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16.6±4.8)个月。PFO组比UKA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和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1年时疼痛、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UKA组的疼痛、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均优于PFO组(P<0.05)。PFO组术后3个月和1年时WOMAC指数较术前均明显好转(P<0.05);术后3个月、1年UKA组Ⅳ级患者WOMAC指数评分明显优于PFO组Ⅳ级患者(P<0.05);术后3个月PFO组Ⅱ、Ⅲ级患者WOMAC指数评分优于UKA组(P<0.05)。两组Ⅱ、Ⅲ级患者的胫股角度均逐渐降低(P<0.05);UKA组Ⅳ级术后胫股角均小于PFO组Ⅳ级患者(P<0.05)。结论:PFO相较于UKA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在Ⅱ、Ⅲ级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疗效相当于或超过UKA,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腓骨上段截骨(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PFO)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采用PFO治疗的内侧KOA患者60例,比较各时期的VAS评分、HSS评分、K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