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1,LRP1)基因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的影响。方法 在ChinaPca GWAS数据中对9个LRP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前列腺癌易感性验证;取前列腺癌组织标本12例、癌旁正常组织18例和前列腺炎组织4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对TCGA和GTEx数据库的LRP1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在String网站构建LRP1基因的交互作用网络。结果 ChinaPca GWAS数据分析显示,LRP1基因的rs11172113位点可能是前列腺癌遗传易感位点(P=0.083),TC基因型与Pca发病风险有关(OR=1.267,95%CI:1.066~1.505,P=0.007)。免疫组化检测和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LRP1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TCGA和GTEx数据库数据后LRP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P<0.05)。交互作用网络显示,LRP1与前列腺癌通路相关基因PLAT、PDGFB、PDGFRB有关联。结论 LRP1基因rs11172113位点可能是前列腺癌的遗传易感位点。LRP1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能通过调节PLAT、PDGFBPDGFRB基因表达调控前列腺癌相关通路而导致前列腺癌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YEATS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112例手术切除的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检测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YEATS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YEATS2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YEATS2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定位,并分析YEATS2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同时采用TCGA数据库数据验证。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YEATS2 mRNA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上调(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YEATS2在约66.67%(12/18)的HCC癌组织表达升高;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发现,约71.43%(80/112)的HCC患者中YEATS2表达上调,其表达与TNM分期明显相关(P<0.001);YEATS2主要在HCC癌组织细胞核中表达;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YEATS2高表达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04,95%CI:1.388~3.500,P=0.001)。TCGA中HCC队列分析也表明YEATS2高表达的患者OS更差(HR=1.751,95%CI:1.107~2.770,P=0.017)。 结论 YEATS2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ALAT1的表达是否可以作为食管中段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指标。方法 应用qRT-PCR法检测77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食管中段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MALAT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食管癌组织中MALAT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1)。MALAT1的表达与患者T分期呈正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ALAT1高表达组患者的术后无疾病进展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显著缩短(P=0.04, P=0.03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ALAT1表达水平对DFS和OS的风险比(HR)为1.73(95%CI=0.92~3.23, P=0.09)和1.71(95%CI=0.93~3.12, P=0.08)。结论 MALAT1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接受根治术治疗的食管中段鳞癌患者的一项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ygopus2(PYGO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Oncomine数据库中关于PYGO2的信息,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PYGO2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Oncomine数据库中共收集了45项研究(包括3 730个样本)涉及PYGO2在乳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比较。与正常组织相比,PYGO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PYGO2高表达组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HR=0.69,95%CI:0.51~0.95,P=0.021)、无复发生存率(HR=0.60,95%CI:0.51~0.70,P<0.001)以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HR=0.61,95%CI:0.43~0.87,P=0.005)均优于低表达组。结论 PYGO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能是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RR11(priline-rich 11)和SKA2 (spindle and kinetochore associated complex subunit 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诊治的289例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RR11和SKA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总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PRR11和SKA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0.21% vs 16.96%,χ2=114.081,P<0.001; 69.55% vs 37.37%,χ2=60.143,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RR11与SKA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25,P<0.001)。PRR11和SKA2蛋白表达均与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RR11、SKA2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78.16% vs 94.78%,P=0.002; 82.09% vs 90.91%,P=0.036)。FIGO分期Ⅲ~Ⅳ期、PRR11阳性表达和SKA2阳性表达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98,95%CI1.369~2.876,P<0.001;HR=2.392,95%CI:1.294~3.596,P<0.001;HR=1.597,95%CI:1.024~2.302,P<0.001)。结论 PRR11和SKA2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呈正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宫颈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外显子丢失与肝细胞癌(H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有关Fhit基因转录外显子丢失与HCC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个研究,涉及肝炎病毒相关HCC162例,对照组170例包括癌旁肝硬化组织136例,正常肝组织34例。HCC组与对照组Fhit外显子丢失比较的OR=5.02(95%CI: 2.99~8.43,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HCC组与癌旁肝硬化组织组比较的OR=3.55(95%CI: 2.06~6.13,P<0.00001);癌旁肝硬化组织组与正常肝组织组比较的OR=8.23(95%CI: 1.47~45.94,P=0.02)。结论 Fhit基因转录过程中外显子丢失可能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肝炎病毒可能作用于肝细胞Fhit基因脆性位点造成其转录过程中外显子丢失,引起肝细胞恶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tochondrial calcium uptake 1,MICU1)在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30例RCC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C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CU1蛋白的表达。采用瞬时转染法分别将MICU1干涉片段和MICU1过表达质粒转染到CAKI-1细胞中(siMICU1组和MICU1组),分别设置相应的阴性对照(siCtrl组和EV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MTS实验和EdU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收集TCGA数据库中517例RCCC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MICU1 mRNA表达与RC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ICU1蛋白在RCCC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成功构建过表达MICU1细胞和干涉MICU1细胞,MTS实验和EdU实验显示,MICU1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EV组(P<0.05),siMICU1组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siCtrl组(P<0.05)。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ICU1表达与性别、TNM分期有关(P<0.05);MICU1低表达患者生存率低于高表达患者(χ2=19.290,P<0.001);多因素Cox回归显示,MICU1低表达是影响RC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41, 95%CI:1.191~2.261,P=0.002)。结论 MICU1在RCCC组织中呈低表达,且可促进RCCC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WFDC1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肝癌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qPCR法分别检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MC-LR诱导的人肝细胞L02恶性转化细胞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Hep3B、Huh-7中WFDC1 mRNA的表达水平。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WFDC1基因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331例)和癌旁组织(50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比较,WFDC1 mRNA在肝癌组织、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以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5)。TCGA数据库中WFDC1 mRNA表达分析也表明,肝癌组织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 < 0.01),且WFDC1 mRNA的表达下调与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高度相关(P < 0.05)。Kaplan-Meier分析表明,WFDC1 mRNA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高于低表达患者(Log-rank=4.80,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WFDC1 mRNA是一个特异度和灵敏度较好的肝癌诊断指标(AUC=0.829)。结论:WFDC1基因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对肝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SH3PXD2A-AS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40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lncRNA SH3PXD2A-AS1的表达水平。下载TCGA数据库中的结肠癌数据,验证lncRNA SH3PXD2A-AS表达水平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lncRNA SH3PXD2A-AS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53±1.62 vs 4.37±0.96,t=3.445,P=0.002),其在M1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M0期,在Ⅲ~Ⅳ期患者中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亦高于Ⅰ~Ⅱ期 (P<0.05),但与患者总生存期无关(χ2=0.326,P=0.586)。TCGA数据库验证结果显示,lncRNA SH3PXD2A-AS1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但与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关(P>0.05)。结论 lncRNA SH3PXD2A-AS1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远处转移有关,可能是判断肿瘤进展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RAB11B-AS1(lncRNA RAB11B-AS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2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切除的83例膀胱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qRT-PCR检测lncRNA RAB11B-AS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lncRNA RAB11B-AS1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lncRNA RAB11B-AS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17±0.32 vs 2.09±0.74,t=10.396,P<0.001);膀胱癌癌组织中lncRNA RAB11B-AS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lncRNA RAB11B-AS1高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62.22% vs 26.32%,χ2=13.42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RAB11B-AS1低表达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26,95%CI:1.058~1.200,P<0.001)。结论 lncRNA RAB11B-AS1在膀胱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低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NCBI、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获取关于胃癌与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3月22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14项病例对照研究,包含6 618例胃癌患者和6 952例对照者。Meta分析显示,等位基因模型(A vs G)、显性基因模型(AA+GA vs GG)和1个共显性基因模型(AA vs GG)均显示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OR=1.28,95%CI:1.08~1.52,P=0.004;OR=1.35,95%CI:1.27~1.45,P<0.001;OR=1.51,95%CI:1.03~2.20,P=0.03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基因模型均与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均P<0.001),但与藏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无关(均P>0.05)。 结论 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且以纯合AA基因型汉族人群的胃癌发病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辅助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搜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辅助治疗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标人群为中国人群,检索期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7月。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合计534例患者,其中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试验组)283例,常规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251例,文献质量评价均为B级。细胞免疫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 d CD3水平低于对照组 (MD=-2.06,95%CI:-3.68~-0.43,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0 d试验组CD3、CD4、CD4/CD8、NK水平高于对照组(MDCD3=6.74,95%CI:1.36~12.12,P<0.01;MDCD4=5.93,95%CI:3.68~8.19,P<0.001;MDCD4/CD8=0.53,95%CI:0.33~0.73,P<0.001;MDNK=1.40,95%CI:0.05~2.76,P<0.05),两组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00,95%CI:-2.87~6.88,P=0.42)。体液免疫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试验组和对照组IgA、IgM、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0 d试验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DIgA=0.33,95%CI:0.24~0.41,P<0.001;MDIgM=0.21,95%CI:0.14~0.27,P<0.001;MDIgG=1.91,95%CI:1.11~2.72,P<0.001]。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7~10 d后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中较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有优势,但术后1 d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核糖体S6蛋白激酶1(ribosomal S6 protein kinase type 1,RSK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基于Protein Atlas数据库比较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RSK1表达差异。基于TCGA-BRCA及GEO提取RSK1 mRNA表达数据,基于TCGA-RPPA提取RSK1蛋白表达数据,分析RSK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总体预后的关系。结果 数据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RSK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低。TCGA-BRCA数据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均显示RSK1 mRNA高表达组患者总体预后较好,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Ⅰ~Ⅱ期、浸润性乳腺癌、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0)以及无远处转移(M0)的高表达RSK1 mRNA患者总体预后较好。GEO 9个基于基因芯片数据集的荟萃结果与其相一致(HR=0.69,95%CI:0.56~0.86,P=0.002)。TCGA-RPPA数据显示RSK1蛋白高表达组患者总体预后较好(HR=0.49,95%CI:0.27~0.89,P=0.011),不同乳腺癌分期中,早期患者RSK1 mRNA(HR=0.61,95%CI:0.39~0.95,P=0.025)和蛋白(HR=0.43,95%CI:0.22~0.84,P=0.008)高表达组总体预后较好。结论 RSK1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较好的总体预后相关,RSK1可能是预测乳腺癌患者总体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对胃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转录测序数据及临床资料。采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获得胃癌微环境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占比,分析其与Her-2表达的关系,筛选Her-2基因潜在的调控浸润免疫细胞的类型。采用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评估与胃癌组织Her-2表达相关的信号通路集合,利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收录的胃癌转录组数据验证Her-2基因表达与胃癌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结果 CIBERSORT分析TCGA数据库胃癌样本发现CD8+T细胞、静息状态记忆性CD4+T细胞、M0型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在Her-2高表达及低表达组中的浸润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49,0.027,0.008)。GEO数据库与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均显示,Her-2基因高表达与CD8+ T细胞、静息状态记忆性CD4+T细胞、M0型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的发育、诱导分化、迁移调控有关(P<0.05),并影响胃癌组织中部分免疫细胞的浸润能力和程度。结论 在胃癌中Her-2基因高表达可能对部分免疫细胞形成和功能发挥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伴血小板(platelets,PLT)增多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依据患者术前PLT水平分为观察组(PLT≥400×109/L)51例和对照组(PLT<400×109/L)49例。结果 观察组肿瘤大小>5 cm、临床TNM分期Ⅲ期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血管癌栓、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nogen,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71% vs 83.67%,χ2=4.439,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TNM分期、伴血小板增多、年龄、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TNM分期(HR=1.135,95% CI:1.077~1.196,P<0.001)、伴PLT增多(HR=1.443,95%CI:1.298~1.604,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化疗(HR=0.822,95%CI:0.754~0.896,P<0.001)则是保护因素。结论 伴PLT增多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PLT增多胃癌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肿瘤进展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后发生椎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在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就诊的148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椎动脉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以评估其狭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放射治疗后椎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 放疗后椎动脉狭窄发生率较放疗前高(47.3% vs 8.1%,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和椎动脉平均受照射剂量与椎动脉狭窄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椎动脉平均受照射剂量>60 Gy(OR=3.130,95%CI:1.417~6.914,P=0.005)、高脂血症(OR=2.549,95%CI:1.118~5.812,P=0.026)、高血压(OR=2.407,95%CI:1.130~5.127,P=0.023)、吸烟(OR=1.041,95%CI:1.006~1.077,P=0.022)是椎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椎动脉平均受照射剂量>60 Gy、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吸烟是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椎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microRNA-1、LASP1、TAGLN2及LGALS3BP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沈阳某三甲医院收治的128例食管癌患者(观察组)和13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实验检测血清中LASP1、TAGLN2和LGALS3BP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CR检测microRNA-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microRNA-1、LASP1、TAGLN2及LGALS3B单独或联合诊断食管癌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LASP1、TAGLN2以及LGALS3B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但microRNA-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食管癌患者血清中LASP1、TAGLN2以及LGALS3BP表达水平均与microRNA-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01)。血清中microRNA-1、LASP1、TAGLN2以及LGALS3BP诊断食管癌的AUC分别为0.940(95%CI:0.913~0.967)、0.890(95%CI:0.843~0.936)、0.841(95%CI:0.794~0.889)、0.924(95%CI:0.893~0.956),联合诊断的AUC为0.970(95%CI:0.954~0.987),均高于单独诊断的AUC (P<0.05)。结论 血清中LASP1、TAGLN2、LGALS3BP和microRNA-1表达水平对食管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