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界定国人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高危因素,初步确定骨转移极低风险患者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初次确诊的49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确诊后均行99mTc MDP注射的全身骨骼ECT扫描.分析所有患者确诊时的年龄、穿刺前末次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临床T分期、前列腺穿刺Gleason评分及骨扫描、相应MRI/CT结果.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得出预测骨转移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496例患者中,81例(16.3%)存在骨转移.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的年龄无差异,但骨转移组患者PSA水平大于无骨转移组(P<0.001).随着PSA水平、临床T分期或穿刺Gleason评分升高,骨转移风险增大(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前PSA>20 ng/mL、临床T分期为T3~T4和活检Gleason评分≥8是骨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PSA>50 ng/mL和活检Gleason评分≥8是骨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初诊PSA≤20 ng/mL且Gleason评分≤6的79例前列腺癌患者无一例出现骨转移.结论 初诊PSA≤20 ng/mL且Gleason评分≤6的中国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非常低,这部分患者在初诊时不需要行骨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变数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游离PSA(FPSA)、FPSA比率(F/TPSA)、PSA密度(PSAD)与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FPSA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S=0.499,P<0.001),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S=-0.300,P<0.001);PSAD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S=0.616,P<0.001),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rS=-0.128,P=0.155);F/TPSA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呈弱相关(rS=0.182,P=0.042),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S=-0.417,P<0.001)。结论:FPSA可作为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而PSAD可作为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参考指标,F/TPSA可作为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以及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对核素骨扫描结果的预测价值,以确定对中国前列腺癌初诊患者进行核素骨扫描检查的恰当时机。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62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清总PSA(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前列腺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与骨扫描结果的相关性。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确定选择进行骨扫描检查的PSA和Gleason评分界值。结果:624例前列腺癌患者中,有443例同时进行了骨扫描检查和血清PSA测定,其中骨扫描阳性患者216例(48.8%);338例同时具有骨扫描、PSA和前列腺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骨扫描阳性前列腺癌患者的tPSA水平(中位值 71.00 μg/L, 范围1.30~2 400.00 μg/L)显著高于骨扫描阴性患者(中位值 60.00 μg/L,范围0.60~201.00 μg/L,秩和检验P<0.001),骨扫描阳性患者的Gleason评分(7.7±1.5)也显著高于骨扫描阴性患者(6.7±1.8,P<0.001)。回归分析显示PSA及Gleason评分分别与骨扫描检查结果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lg[PSA]:r=0.933, B=0.352, P=0.001;Gleason评分:r=0.971, B=0.096, P<0.001)。tPSA<10 μg/L时骨扫描阳性率为<9.0%,Gleason评分<5时骨扫描阳性率为3.8%。tPSA>15 μg/L或Gleason评分≥7时,对骨扫描阳性结果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7.5%、24.7%、54.4%、91.5%和60.0%。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的骨扫描阳性结果与较高的血清tPSA水平和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建议tPSA<10 μg/L和Gleason评分<5的新诊断前列腺癌患者可不进行骨扫描,tPSA>15 μg/L或Gleason评分≥7的前列腺癌患者应该进行骨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泌尿外科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并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123例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发生Gleason评分升高与患者年龄、术前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术前血清游离PSA(fPSA)/tPSA、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穿刺阳性针数比、切缘阳性率、穿刺评分等级、临床分期等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123例患者中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保持一致66例(53.7%),评分下降10例(8.1%),评分升高47例(38.2%).前列腺体积、PSAD及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等级与术后发生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有关(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PSAD(P =0.01)与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等级(P=0.03)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等级=7的患者,PSAD> 0.282 ng/(mL·g)时,根治术后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Gleason评分升高的可能性大(敏感性78.2%,特异性70.4%);而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等级≤6的患者,PSAD>0.265 ng/(mL·g)时,根治术后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Gleason评分升高的可能性大(敏感性77.1%,特异性68.0%).结论 PSAD与穿刺评分等级是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PSAD与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临床诊断与集团筛查前列腺癌的病理学特征的比较,探讨人群筛查前列腺癌的必要性。方法:107例前列腺癌组织,其中51例为临床病理标本,56例为经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查后发现的病理标本。 其中7 例前列腺上皮内瘤 ( PIN) 均来自集团筛查的标本。 应用Gleason分级与评分标准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① 筛查组前列腺癌的Gleason 分级明显低于临床组(χ2 =48.22, P<0.001)。② 筛查组前列腺癌的Gleason 评分明显低于临床组(χ2 =24.55, P<0.001)。③ 筛查组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明显高于临床组(χ2 =22.46, P<0.001)。④最典型的PIN仅见于集团筛查因PSA含量进行性增高接受活检穿刺患者标本中。结论:人群筛查病例中病理组织学变化以中期的中分化癌为多见,而临床病例中则以晚期的低分化癌为主,PSA集团检查有益于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指检(DRE)与前列腺穿刺活检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价直肠指检的意义及必要性。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统计其DRE结果与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同时收集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PV)、PSA密度(PSAD)及前列腺癌患者的Gleason评分、骨扫描、局部侵犯神经情况,分析其与直肠指检之间的意义。结果:总计45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穿刺阳性患者223例,阴性患者234例;DRE阳性患者99例,阴性患者358例。良性与恶性患者的DRE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RE阳性和阴性患者的Gleason评分、骨转移、PSA、PSAD、阳性针数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44、P0.001、P0.001、P=0.021);而年龄、f/t PSA、前列腺体积、局部神经侵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2、0.316、0.322、0.521)。结论:直肠指检仍然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其阳性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医师在依赖其他先进检查的同时,也应对传统的直肠指检保持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活体组织穿刺的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经前列腺活体组织穿刺病理学初次确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检查的85例未经治疗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85例患者中未发生肿瘤转移的有46例(无转移组)、发生肿瘤转移的有39例(转移组).以68Ga-PSMA-11 PET-CT是否发现转移病灶为二分类因变量,以PSAX(Gleason评分-5)为连续自变量,建立转移风险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用外部验证数据(n=20)对该模型进行检验,评估回归方程预测肿瘤转移的准确性.结果 转移组患者PSA水平、Gleason评分均高于无转移组[75.0(17.7~533.9)ng/mL vs 13.8(3.8~62.0)ng/mL,P<0.01;8(6~10)分vs 8(6~10)分,P=0.042].以PSAX(Gleason评分-5)作为连续自变量时,预测转移风险的 ROC AUC 为0.857(95%CI 0.772~0.942,P<0.01);PSA×(Gleason 评分-5)最佳界值为 130.62,对应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为95.7%,约登指数为0.675.回归方程logit(P)=0.019×PSA×(Gleason评分-5)-2.3对转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达81.2%(69/85).外部验证预测的PSA水平(Z=-1.616,P=0.106)和Gleason 评分(Z=-1.391,P=0.164)与构建模型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外部验证数据符合检验条件,其检验回归方程的准确度为85.0%(17/20).结论 PSA联合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MRI)扩散加权定量参数常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2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活检穿刺证实为前列腺癌,术前均进行MRI和血清PSA检查,根据Gleason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组(n=9例,2~4分)、中分化组(n=32例,5~7分)和低分化组(n=21例,8~10分),比较不同病理分组患者ADC值及tPSA、fPSA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tPSA、fPSA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ADC值逐渐降低,tPSA、fPSA逐渐升高,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ADC值与Gleason评分和tPSA、fPSA成负相关(P<0.05);直线相关散点图显示,ADC值与Gleason评分和tPSA、fPSA存在直线相关性(R2=0.832,P<0.05;R 2=0.381,P<0.05;R 2=0.492,P<0.05)。结论小视野前列腺ADC图可提高肿瘤的可见率,与Gleason评分及血清PSA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为临床鉴别前列腺癌及病理分级提供一定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与术前血清PS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4-臂daVinci S-HD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施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10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根治术后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与术前血清PSA的相关性。结果患者PSA值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382,P<0.01),PSA值越高,Gleason评分值越高。PSA值与病理分期无明确的相关性(r=-0.073,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清PSA与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有关,与病理分期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搜集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研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120例,按照是否骨转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为骨转移者;对照组患者为无骨转移者。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包膜浸润、盆腔淋巴结增生、年龄、PSA值、Gleason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年龄(OR=1.301)、PSA值(OR=1.218)、Gleason评分(OR=7.026)、有无包膜浸润(OR=333.987)为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高危因素为年龄、PSA、Gleason评分和包膜浸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脏特异性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预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 自2012年1月-2017年6月,回顾性收集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酒精性肝硬化伴肝功能衰竭患者126例,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34例)和存活组(92例)。分析2组患者慢性肝功能衰竭协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OFs)、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钠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差异,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判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内死亡中的价值。 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CLIF-COFs显著增高(11.35±3.15 vs. 6.46±2.61,P<0.001);APACHE Ⅱ评分显著增高(15.85±6.37 vs. 12.01±5.65,P=0.001);SOFA评分显著增高(6.62±1.74 vs. 4.22±1.63,P<0.001);终末期肝病模型-钠评分显著增高(25.41±4.29 vs. 21.25±4.07,P<0.001);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显著增高(22.94±5.07 vs. 17.88±6.20,P<0.001);Maddery评分显著增高(63.37±18.47 vs. 49.82±19.67,P=0.001)。CLIF-COFs、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钠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和Maddery评分在诊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672、0.831、0.751、0.728、0.852,其中CLIF-COFs最高[0.875(0.811~0.939),P<0.001]。 结论 肝脏特异性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预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具有较好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RT)前后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20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CRT前后的活检标本和术后病理标本组织中CD3、CD4、CD8、CD56、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新辅助CRT后直肠癌肿瘤组织中CD3(21.8% vs 48.8%,P<0.001)、CD4(16.5% vs 42.2%,P<0.001)、CD8(8.3% vs 33.4%,P<0.001)和CD56(0 vs 7.6%,P=0.012)的表达均较前升高;Foxp3(26.0% vs 15.3%,P=0.005)表达较前下降;CD4/CD8(2.7 vs 5.1)比值较前无明显变化。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CRT后CD3(HR= 0.16,P=0.028)、CD8(HR= 0.03,P=0.001)阳性细胞的增加与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正相关。结论 直肠癌新辅助CRT后肿瘤组织中CD3、CD4、CD8、CD56阳性浸润免疫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reg淋巴细胞比例则明显下降,CD3、CD8阳性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的患者其术后无复发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AP)伴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96例非胆源性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MS的患者36例(MS组)、不伴MS的患者60例(非MS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的一般情况、Ranson评分、CRP、血钙、甘油三酯、血氧分压、合并症、局部及系统并发症、是否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结果 MS组与非MS组比较,MS组年龄[(41.53±12.73)岁 vs.(49.97±15.48)岁,P=0.007]、血钙[(2.01±0.21)mmol/L vs.(2.11±0.20)mmol/L,P =0.031]、血氧分压[(77.69±14.91)mmHg vs.(85.89±20.78)mmHg,P=0.041]低于非 MS 组;MS 组的体质指数[(29.11±3.09)kg/m2 vs.(24.59±4.24)kg/m2,P<0.001]、合并脂肪肝的比例(83.3% vs.50.0%,P=0.00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比例(88.9% vs.36.7%,P<0.001)、Ranson 评分[(2.44±1.44)分 vs.(1.82±1.27)分,P =0.028]、血 CRP [66.70(13.30,164.75)mg/L vs.35.25(6.49,77.28)mg/L,P=0.032]均高于非MS组;MS组的局部和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局部:27.8%vs.10.0%,P=0.045;系统:44.4%vs.21.7%,P=0.023)较非MS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胆源性AP伴MS通常病情较重,并发症多。是否合并MS可作为评估AP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未成年近视患者眼前节形态与正视者的差异。 方法 对121例5~12岁未成年人进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OCT)测量,其中正视眼组 (等效球镜度+0.50~-0.25 D) 42例、中低度近视组 (等效球镜度-0.50~-5.75 D)40例、高度近视组 (等效球镜度≤-6.00 D) 39例。比较各组角膜中心厚度 (CCT)、前房深度 (ACD)、房角开放距离 (AOD)、小梁虹膜空间面积 (TISA)及巩膜突角 (SSA)的测量值有无差异。 结果 3组研究对象间C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ACD、AOD、TISA和SSA值均大于正视眼组 (P<0.01)和中低度近视组 (P <0.05)。中低度近视组和正视组比较ACD、AOD、TISA和SSA各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未成年人的中低度近视眼前房形态和正视眼无差异;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房更深,房角更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前列腺癌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入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的预测因素,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和提高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前列腺癌并且初始治疗为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共185例,收集并整理分析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年龄、前列腺癌TNM分期、前列腺癌病理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 GS)、前列腺癌危险度、内分泌治疗开始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经过内分泌治疗后的PSA最低值、PSA下降速率以及降到PSA最低值的时间。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CRPC进展时间的差异,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来分析评估这些因素对CRPC进展时间的影响。结果:185例患者平均年龄(71.02±8.67)岁,CRPC进展的中位时间为38个月(4~158个月)。单因素分析中,前列腺癌T分期、N分期、前列腺癌危险度、内分泌治疗前是否发生远处转移、PSA下降速率和PSA最低值均与CRPC进展时间显著相关(P值均小于0.01)。在多因素分析中,内分泌治疗前已发生远处转移(HR=6.030,95% CI:3.229~11.263,P=0.001)、较高的PSA最低值(HR=1.185,95% CI:1.080~1.301,P=0.001)、PSA下降速率>11 μg/(L·month)(HR=2.124,95% CI:1.195~3.750,P=0.001)以及到达PSA最低值的时间≤9个月(HR=3.623,95% CI:1.640~4.817,P=0.004)均是CRPC进展时间较短的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经过内分泌治疗后,PSA下降速率越快,进入CRPC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6.
CD4+T细胞亚群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ao K  Zhong BH  Zhang SH  Gong XR  Yao JY  Chen M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3):1605-160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异同,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351例(老年组)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351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溃疡部位、性状、大小、伴发疾病及治疗与转归等因素.结果 (1)临床症状:与青年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80.3%vs 73.0%),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46.7%vs 29.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上腹痛者低于中青年组(19.7%vs 3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常见并发症:老年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6.7%vs 29.6%),以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灶部位:老年组胃溃疡、高位溃疡较中青年组增多(P<0.05);(4)溃疡性状与大小:老年组巨大溃疡(≥2.0 cm)患者多于中青年组(15.1%vs 4.3%,P<0.05);但HP感染无明显差异(90.3%vs 90.9%,P>0.05);(5)伴发病:老年组患者伴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痛风等慢性疾病者较中青年组多见(47.0%vs 15.7%,P<0.05);(6)治疗与转归:老年组因并发症死亡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0%vs 3.8%,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较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病部位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早确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以及PRCC合并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5例PRCC的病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0例,年龄24~82岁,合并癌栓的患者16例,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总结分析PRCC以及合并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75例患者平均年龄(56.05±11.59)岁,平均体重指数(26±3) kg/m2,肿瘤平均最大径(5.17±3.85) cm,肿瘤最大径是否大于7 cm(69.6%vs.94.4%,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38%vs.98%,P<0.001)、有无肾上腺转移(0% vs.95.3%,P<0.001)、有无肺转移(0% vs.90.7%,P<0.001)、是否合并癌栓(<66.4%vs.93.5%,P<0.001)对PRCC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患者中,合并癌栓患者16例,16例患者均为2型PRCC。合并癌栓的患者在有无伴随症状(62.5% vs. 22%,P=0.005)、肿瘤最大径(68.8% vs.13.3%,P<0.001)、有无肾上腺转移(18.8% vs.0.02%, P=0.029)、有无肺转移(18.8% vs.0%,P=0.008)、核分级(P<0.001)以及病理分型(100% vs.44.1%,P<0.001)方面,与不合并癌栓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转移、肺转移、是否合并癌栓是PRCC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合并癌栓的PRCC患者均为2型,肿瘤直径更大、核分级更高、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治疗的7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入院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确定有无房颤及类型。随访出院结局和3个月预后。将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分别与无房颤组及合并持续性房颤组对比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 ①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P<0.001),患者严重神经功能受损比例更高(P=0.002)。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均P<0.05)。合并阵发性房颤是出院结局及出院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190(1.111,4.316)、3.399(1.701,6.791)。②合并阵发性房颤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相比,患心脏瓣膜性疾病的比例更低(P<0.001),住院期间病情明显缓解比例更高(P=0.017)。 结论 合并阵发性房颤相比无房颤患者起病时病情重、伴发疾病更多;相比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仅心脏瓣膜性疾病比例更低;相比于无房颤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及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中尿酸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1例,以头颅CT影像学确诊有无脑出血,将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47例)和高血压组(94例)。采用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尿酸,以尿酸≥430 umol/L作为诊断高尿酸血症的标准。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尿酸水平高于高血压组(503.4±40.2)比(447.3±38.8),P<0.05。伴有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比例高于高血压组患者(64.7%比9.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高血脂(OR=1.08)、高尿酸血症(OR=1.04)、饮酒(OR=2.30)、收缩压(OR=1.10)、高同型半胱氨酸(OR=1.02), 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脑出血,即高尿酸血症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