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严重脑缺血后行选择性脑深低温灌注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恒河猴9只,常温下阻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行选择性脑深低温灌注60 min,实验动物自然复温.术后3d以实验动物的中枢神经功能评分表为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以后每周评分1次,共12周.结果 术后3d评价(13.56±1.81),部分实验动物出现昏迷、嗜睡、跛行等情况,需要人工饲养生存,术后两周评价实验动物神经功能评分(16.11±1.76),均可独立存活.与术前比较,实验动物术后3d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于术后1周开始逐渐升高,术后3d至术后6周与术前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周~术后1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无学意义(P>0.05).结论 恒河猴严重脑缺血后行选择性脑深低温灌注,术后实验动物未出现严重脑缺血导致的偏瘫、昏迷、植物状态生存甚至死亡等情况,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猴脑选择性深低温断血流(selectivecere braldeephypothermicbloodflowocclusionDHBO)复苏的可行性及安全断流时间.方法:分离双侧颈外静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右侧颈内动脉远心端插管并连接降温系统,右侧颈内静脉两端插管连接超滤复温系统,由此建立闭胸式脑局部体外循环.夹闭双侧颈外静脉、左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经右颈内动脉高压4℃平衡液冷灌注,右侧颈内静脉远心端回流,经超滤复温后回输入同侧颈内静脉近心端.脑温维持≤2 0℃状态60~80min.手术前后监测各主要脏器酶学变化,术后每周进行一次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主要内脏行光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选择性超深低温(14.3~16.0℃)断血流对恒河猴脑干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恒河猴6只,分为2血管阻断冷灌注组(n=4)和等温灌注组(n=2)。建立闭胸式脑局部体外循环。2血管阻断冷灌注组经右侧颈内动脉灌注4.0℃林格液,同侧颈内静脉回流,降低脑温至14.3~16.0℃,维持60 min后恢复脑血流,实验动物自然复苏。等温灌注组用相同方法灌注38.0℃林格液。手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后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取动物脑干行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2血管阻断冷灌注组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灌注60 min后安全复苏并长期存活,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正常,脑干形态和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等温灌注组于灌注60 min后均未能安全复苏,全部死亡,脑干形态和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异常。结论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技术可明显提高猴脑干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延长血流阻断时间,为临床应用选择性超深低温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脑灌注对深低温停循环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选择性脑灌注(SCP)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兔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DHCA组):DHCA 60 m in;实验组(SCP组):DHCA 60m in 经右锁骨下动脉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每组均经体外循环降温至鼻咽温18℃,停循环,实验组停循环期间经右锁骨下动脉SCP。DHCA 60 m in,复温,停机,取脑组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脑皮质中的谷氨酸(G 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实验组脑组织G lu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37.3±23.6)vs(87.0±15.9)μg/100 mg(P<0.01)。结论选择性脑灌注可抑制EAA的释放,可能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猴脑选择性深低温对全身主要器官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猴脑选择性深低温断血流对全身主要器官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单侧颈内动脉冷灌注法 ,对 7只猴建立了脑选择性深低温断血流模型 ,观察脑温变化时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监测脑温变化前后主要器官酶学指标变化 .结果 :7只猴均实现了脑选择性深低温 ,最低脑温达 ( 15 5± 2 2 9)℃ ,中心体温( 3 0 4± 0 96)℃ .其中 2只于术后 2h和 10h死亡 ,5只复苏后长期存活 ( 1~ 40周 ) ,降温过程中及术后猴生命体征平稳 ,各主要脏器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 .结论 :单侧颈内动脉冷灌注可使脑组织迅速达到深低温状态 ,对全身主要器官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7.
犬脑选择性深低温对全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选择性降温技术的安全性。 方法 :通过单侧颈总动脉低温灌注法 ,对 10只犬进行了选择性脑部降温。观察了降温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 ,术前及术后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以及心脏、肝脏酶谱的变化。 结果 :10只犬均实现了选择性脑部降温。脑温最低达 (17.8± 1.8)℃ ,直肠温保持在 (32 .5± 2 .0 )℃以上。4只犬于术后 1~ 3d死亡 ,6只长期存活。降温过程中犬的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变 ,随温度回升而恢复正常。术后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酶谱与术前无显著差异。 结论 :采用动脉内低温灌注 ,可选择性快速降低脑温。降温使脑干心血管中枢功能抑制 ,但经开放椎动脉后可迅速纠正。该技术对全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8.
深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对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脏手术的普遍开展及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尤其深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手术及婴幼儿复杂先心手术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Jonaus及DeLeon等报道在深低温手术后患者近期不同程度出现手足舞蹈症、抽搐,远期出现认知障碍,儿童出现智力发育障碍等神经系统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深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对脑保护作用做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超深低温和复苏对犬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深低温对犬脑组织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实验犬闭胸式体外循环,体内体外结合降温,并以海脉素置换行控制性放血,至红细胞比容降至5%左右。中心体温7-10℃维持低流量体外循环90 min。复温过程中回输自体血并予复苏。结果:7只犬中1只因技术因素死于术中,其余6只复苏后神经功能均恢复,但在2-4 h后均死于肺功能不全。病理检查示:脑、肝脏、肾脏正常;心脏轻度缺血性改变;肺水肿、肺泡出血明显。结论:超深低温下犬脑、肝、肾可耐受缺血90 min而无明确异常,但在复苏后维持肺功能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猴脑常温缺血0 min、10 min、15 min、20 min后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对Bc1-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恒河猴15只,雄性,随机分为4组,0 min组(双侧颈动脉常温下阻断0 min后行脑选择性超深低温灌注,即热缺血0 min,简称0 min组,n=4),10 min组(方法同上,n=4),15 min组(n=4),20 min组(n=3).依照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前期方法建立模型,术后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实验猴灌注或复苏死亡后立即开颅取脑,长期存活猴饲养到术后4周处死开颅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猴额叶神经细胞Bc1-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 0 min组、10 min组安全复苏并长期存活,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无异常;15 min组长期存活2只,重残1只,死亡1只;20 min组则全部死亡.免疫组化结果表明:4组间相互比较,Bax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10 min组、15 min组、20 min组3组间猴脑额叶Bc1-2表达明显逐渐降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 min组与2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 min组较10 min组、15 min组猴额叶Bc1-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深低温能显著降低Bax的表达,促进Bc1-2的表达,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猴脑选择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10月前后血清中IL-2、IL-10、TNF-á、IFN-γ的动态变化.了解脑选择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对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恒河猴10只,随机分为2条血管阻断冷灌注组、4条血管阻断冷灌注组合常温灌注足. 相似文献
12.
江基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9):1218-1220
从灵长类动物选择性脑深低温技术的建立,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脑选择性深低温持续灌注技术麻醉复杂疑难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初步阐明了低温脑保护的新机制,为临床使用选择性脑深低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顺行选择性脑灌注(ASCP)含丙酮酸钠(Pyr)的血液能否有效缓解氧化应激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18只作为供血兔,27只用于建立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9)、ASCP组(n=9)和Pyr组(n=9)。Sham组麻醉后开胸,建立体外循环但不转机;Pyr组在DHCA中ASCP含Pyr溶液(154 mmol/L)与血液的混合液;ASCP组则为氯化钠溶液(154 mmol/L)与血液混合液。在麻醉后(T1)、降温至28℃(T2)、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T3)、停机后10 min(T4)及停机后120 min(T5)五个时点采集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动脉血气和采集颈静脉球部血液。停机后安乐死动物并进行脑组织取材。检测样本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S100B蛋白含量。结果 ASCP组MDA含量高于Sham组和Pyr组(P0.05)。ASCP组SOD活性低于Sham组和Pyr组(P0.05),与Pyr组在T3、T4和T5三个时点血浆S100B蛋白较组内T1时点高(P0.05),ASCP组T3、T4和T5时点血浆S100B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同时点的Sham组和Pyr组(P0.05)。结论 DHCA期间ASCP含外源性Pyr的血液可通过缓解氧化应激发挥较为完善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分析20例主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弓部手术资料,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结果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20.87±83.70)min;心肌阻断时间(125.26±72.30)min;最长停循环时间66min,平均(32.89±12.80)min;最低鼻咽温16.2℃。术后清醒时间(6.12±1.85)h,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4.30±15.38)h。术后死亡3例。结论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分析50例正常人脑电功率谱及,发现正常人脑电百分比功率左右对称性好.其功率均值的阶差≤3级,自前额到枕区,慢波逐渐减少,快波α节律增多,各脑区以α节律为主,过度呼吸对脑电功率谱及BEAM影响不大.随年龄的增长,慢波功率增多,α功率变慢,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l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猪脑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25头5~7d的新生猪随机分为3组:正常常温组(7头)、缺氧缺血常温组(9头)、缺氧缺血低温组(9头)。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和机械通气吸入6%的氧气制备HIBD模型。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 HI)后2h低温组采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24h。分别在缺氧缺血前和缺氧缺血后36、48、72h、6d进行EEG记录及脑电功率谱分析。结果 缺氧缺血常温组在缺氧缺血后36和48h各脑区慢波(8波)相对功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72h有下降趋势,HI后6d继续下降,但与正常组此时间点仍有显著性差异。各脑区快波(α波)相对功率在缺氧缺血后36和48h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72h有升高趋势,HI后6d继续升高,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缺氧缺血后亚低温治疗δ功率除在缺氧缺血36和48h仍明显升高外,72h已开始降低,并和缺氧缺血常温组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到6d这种差异更显著(P〈0.01),亚低温治疗后6d时α波相对功率较缺氧缺血常温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缺氧缺血后新生猪大脑皮层功能严重受损,表现在脑电功率谱上为相对功率中δ波频率明显升高,α波频率明显降低。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可以增加α波频率,降低δ波频率,从而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和评价新生儿及小婴儿主动脉手术中使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与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时脑氧饱和度变化和脑保护效果。方法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患儿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6—197(78±58)d,体重2.3—5.6(4.0±0.8)kg,随机分为DHCA组(15例)和SACP组(9例),后者在降至目标温度后经无名动脉顺行插管行持续性SACP,灌注流量15~30ml/(kg·min)。术中应用近红外分光光谱仪(NIRS)经皮连续监测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均于术后24h内清醒,未出现近期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患儿院内死亡。DHCA组和SACP组TOI基线值分别为(62±6)%和(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CA开始后TOI值持续下降,至结束时达最低点,为29%-55%(42±8)%,较基线值降低最大百分比为16.8%~48.2%(32.5±9.8)%;SACP组在脑灌注后5min、10min、结束时TOI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HCA组比较,此三个时间点TOI较基线值下降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CA可明显降低脑组织氧合,但在一定时限内,DHCA与SACP两种方式对新生儿及小婴儿术后神经系统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