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侯立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286-287
血乳酸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很多结论肯定了血乳酸在分析病情、指示预后的重要意义,血乳酸升高的程度越高、持续时间越久、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的预后也就越差.本文对感染性休克与血乳酸的相关性进行概述,并从乳酸的产生、代谢清除过程和升高原因等方面作一综述,深入探讨血乳酸动态监测对感染性休克的评价作用,阐述血乳酸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预后评价和指导治疗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I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IEⅡ评分。以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A、B、C三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病死率均低于A组(乳酸清除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高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低乳酸清除率者病死率高、预后差,6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早期血乳酸水平、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第28天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应用早期目标性液体复苏方案(EGDT)对37例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测定患者治疗0h及12h的血乳酸水平,并计算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治疗第28天病死率。计算12h乳酸清除率,并与APACHEⅡ评分作一致性比较。将病例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年龄、性别、乳酸峰值、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乳酸峰值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重复测量值的方差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乳酸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乳酸测量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的测定值、乳酸峰值及乳酸清除率与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28天病死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将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并通过比较不同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较,在年龄(t=2.645,P〈0.05)、初始乳酸(t=3.306,P〈0.05)、24 h乳酸清除率(t=-6.755,P〈0.05)、APACHEⅡ评分(t=5.538,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在APACHEⅡ评分及初始乳酸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死亡人数(χ2=4.852,P〈0.05)及年龄(t=2.093,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对于高乳酸患者应尽早治疗,改善器官灌注及组织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7.
张骏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0)
目的:探讨乳酸(LAC)水平对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4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被动抬腿试验(PLR),之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VE)。采用VE评估容量反应性,根据VE前后心脏指数(CI)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27例)与阴性组(18例)。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5例)与死亡组(1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仪检测血LAC水平;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检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压(PP)、每搏量变异率(SVV)、心排量(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AC水平变化对VE容量反应的有效性;Logistic法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VE反应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CO显著升高(P<0.05),而SVV与LA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他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CO与△LAC值均显著升高(P<0.05)。ROC分析显示△LAC对VE反应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77.78%。生存组CO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而CVP、SVV、LAC均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分析显示LAC水平为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LAC水平可用于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并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动脉血乳酸差值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入院时及早期复苏6 h后动脉及外周静脉血血气分析,记录患者动脉血乳酸(A?lac)及外周静脉血乳酸(V?Lac),计算患者外周静脉?动脉血乳酸差值(ΔLac),根据患者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变化,预测患者预后。结果:共入选59例感染性休克复苏达标患者,28 d存活34例,死亡25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CHE) 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明显升高(P < 0.05),患者入院时A?Lac和V?Lac明显升高(P < 0.05),早期复苏6 h后V?Lac和ΔLac明显升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后ΔLac是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早期复苏6 h后Δ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38(OR=74.107,P < 0.001),最佳临界值为0.65 mmol/L时,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为76.0%,特异度为85.3%。结论:外周静脉?动脉血乳酸差值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早期应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救治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价值。方法比较39例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非甲基泼尼松龙治疗(A组)与甲基泼尼松龙治疗(B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死亡12例,病死率为63.2%;B组死亡11例,病死率为5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休克纠正5例(26.3%),B组11例(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FiO2比较,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第7天,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早期小剂量应用甲基泼尼松龙能协同常规治疗纠正ARDS患者的缺氧和休克,应用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可为原发病治疗赢得时间与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RICU的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RICU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入住RICU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随治疗开始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存活组患者入院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较高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差,入院ICU后6 h乳酸清除率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SChE)水平联合乳酸清除率(LCR)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感染性休克患者90例,根据28天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2例)和死亡组(38例),根据SChE水平分为低SChE组(≤4 000 U/L)和正常SChE组(>4 000 U/L),根据24 h LCR分为低LCR组(LCR≤10%)和高LCR组(LCR>10%),记录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感染性休克确诊24 h内血常规、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血乳酸(LAC)。 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部分肝肾功能指标较高,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SChE、LCR水平较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SChE和LAC为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ChE联合LAC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效能最高(P<0.05)。 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SChE组感染性休克患者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SChE组(P<0.05),低LCR组感染性休克患者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高LCR组(P<0.05)。 结论年龄、APACHEⅡ评分、SChE和LAC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ChE和24 h LCR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休克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休克合并重度ARDS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达标时间、6 h及24 h达标率、输血情况、24 h补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肺功能指标、代谢指标、60 d总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达标时间及治疗期间输血例数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6 h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24 h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补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RRT时间、ICU治疗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乳酸水平及肌酐水平治疗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PCT)在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65例实施早期目标化治疗(EGDT)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6h静脉血乳酸、PCT等指标,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根据28d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6h乳酸清除率≤10%为阈值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以血清PCT活性是否高于本组研究病例中位数分为高PCT组和低PCT组。结果 MODS组和死亡组早期乳酸清除率分别低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MODS组和死亡组PCT分别高于非MODS组和和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乳酸清除率组和高PCT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分别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P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和PCT对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miR-30a对脓毒血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诊治的100例脓毒血症合并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28天病情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35例,生存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miR-30a、ERK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水平,评估miR-30a、ERK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水平对脓毒血症并发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结果死亡组的miR-30a和磷酸化蛋白水平高于生存组,ERK蛋白低于生存组(P<0.05)。miR-30a、ERK蛋白、磷酸化蛋白进行联合诊断,其诊断特异度较高,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P<0.05)。 结论外周血miR-30a、ERK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表达异常可作为脓毒血症并发ARDS患者预后判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水平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D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分别采用DA和NE微量泵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清除率和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患者治疗后血乳酸水平,12 h和24 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与DA治疗效果相比,NE微量泵入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稳定生命体征,改善血乳酸清除效果和降低病死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层分析影响不同生存期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08例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明确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总死亡率为53.7%,生存期<30 d,30 d~89 d,90 d~365 d患者死亡率分别为27.8%、24.4%与15.3%。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与降钙素原变化率(△PCT)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HR(95%CI)分别为1.105(1.066~1.146)、1.390(1.210~1.596)与0.996(0.995~0.997)。分层分析,生存期<30 d者,预后因素为APACHE-Ⅱ评分(HR=1.104, 95%CI:1.052~1.158)、CCI(HR=1.462, 95%CI:1.204~1.775)、△PCT(HR=0.992, 95%CI:0.989~0.995)与ICU住院时间(HR=0.893, 95%CI:0.841~0.949);生存期30 d~89 d者,预后因素为APACHE-Ⅱ评分(HR=1.102, 95%CI:1.026~1.183)与△PCT(HR=0.996, 95%CI:0.994~0.998)。生存期90 d~365 d者,仅CCI(HR=1.689, 95%CI:1.065~2.679)影响预后。 结论 APACHE-Ⅱ评分、CCI与△PCT为影响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对于不同生存期的死亡患者,其预后因素稍有不同,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不同乳酸升高程度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5月入住我院综合ICU、存在严重脓毒症且乳酸高于2mmol/L的2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47例患者纳入乳酸轻度升高人群(2~4 mmol/L),分为死亡和存活组,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早期乳酸清除率、外科术后患者比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和其他反映全身脏器或系统功能的临床指标,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再以10%的乳酸清除率为界,将此人群患者分为高、低清除率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其余132例患者纳入乳酸明显升高人群(≥4 mmol/L),同上方法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乳酸轻度升高人群死亡危险因素为APACHEⅡ评分和血糖,其OR及95% CI为1.204(1.120-1.294)、1.131(1.001-1.280),高、低清除率组患者-30 d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3% vs 31.76%,P>0.05).乳酸明显升高人群的死亡危险因素为早期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是否外科术后和氧合指数,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0.953(0.920-0.987)、1.222(1.097-1.361)、0.078 (0.016-0.382)、0.989(0.982-0.997),低清除率组患者的30 d病死率明显升高(97.92% vs 65.84%,P<0.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能有效评价乳酸明显升高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乳酸轻度升高的患者,其预后提示价值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分析86例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人,根据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n=50)和死亡组(n=36)。入院当天检测RDW、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进行APACHE Ⅱ及SOFA评分。评价RDW及其他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RDW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Hb、HCT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在WBC、PLT、PDW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APACHE Ⅱ及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OR=1.282,95%CI:1.012~1.625,P<0.05)和RDW(OR=2.986,95%CI:1.661~5.368,P<0.01)为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RDW预测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人死亡风险的最佳截断阈值为15.05%(95%CI:0.767~0.948,P<0.01)。结论:RDW可作为预测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的临床指标。RDW监测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可作为其他评估指标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作用.方法 检测72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后第1、2、3、5、7 d的血浆NT-proBNP和乳酸(Lac)值,并检测第1、3、7 d的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mass(CK-Mbmass)、肌钙蛋白T(cTnT)和降钙素原(PCT)水平,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统计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ICU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分析NT-proBNP的变化特征并与其他指标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28 d死亡组NF-pro BNP值高于生存组(P<0.05),入ICU第2 d的血浆NT-proBNP水平达峰值.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住院病死率,APACHEⅡ评分与入ICU第3 d的血浆NT-proBNP值是独立预测因素;预测28 d病死率的独立因素是APACHEⅡ评分.结论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浆NT-proBNP值普遍升高.入ICU第3 d的血浆NT-proBNP值是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