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恐惧是儿童牙科行为管理问题的核心,使患儿免于恐惧是行为管理的关键。借鉴催眠和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方法,由行为引导师带领患儿逐步逐级放松,培育积极正面牙科观念,最终实现自主配合牙科治疗的过程称为“行为管理”。针对常见的行为管理问题,文章简要介绍了快速赢得患儿信任、系统脱敏和记忆重构的引导流程。  相似文献   

2.
在儿童牙科中,行为管理技术的运用是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行为管理技术的应用,其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减轻孩子的焦虑和恐惧,尽可能与患儿很好的交流,使不配合甚至怀有对立情绪的患儿得到顺利治疗.本文回顾了近年国内外有关专著和发表于口腔及心理学杂志上与此专题有关的文献总结归纳各种行为管理技术、家长对各种方法的态度、方法应用的趋势和有待加强开展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学龄前牙科焦虑症患儿口腔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3~6岁牙科焦虑症患儿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行为管理,对照组采用Tell-Show-Do技术进行行为管理。通过比较2组患儿的配合程度和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来评估该方法对学龄前牙科焦虑症儿童就诊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中,38例能配合治疗,5例不能配合,对照组中24例配合,19例不配合,试验组配合程度优于对照组(χ2=11.328,P<0.01);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结果,试验组为(2.61±0.82)分,对照组为(1.93±0.96)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1.956,P<0.01)。结论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学龄前牙科焦虑症患儿治疗时,首先进行必要的情绪干预,而后再行无痛治疗,可纠正患儿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4.
儿童牙科畏惧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牙科畏惧症是儿童牙病临床治疗中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妨碍儿童口腔保健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对于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评估方法、应对措施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研究家长对儿童牙科中应用的行为管理技术的接受度.方法:向285例被调查对象(父亲或母亲)解释5种行为管理技术,包括①说一示范一做,②声音控制,③被动束缚,④镇静,⑤全身麻醉,然后由1名家长回答问卷,应用100mm可视水平比例尺(VAS)判定接受度,线段的最左端表示完全接受(0mm),最右端表示完全不接受(100mm),受试对象为每种方法打分,在线段上作出标记,测量VAS线段最左端到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接受度.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各种方法的接受度进行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对每种方法的接受度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各种行为管理技术的接受度与家长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等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5种行为管理技术按照接受度由高到低排序为说-示范-做→声音控制→镇静→全身麻醉→被动束缚.经方差分析.两两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家长的年龄、教育水平与各种行为管理技术的接受度无相关关系,收入与全身麻醉的接受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家长的收入越高,对全身麻醉的接受度越高(P<O.01);经t检验,母亲对"说一示范一做"的接受度高于父亲(P=0.011),对"被动束缚"的接受度低于父亲(P=0.001).结论:没有一种行为管理技术能被所有的家长完全接受;对行为管理技术的选择需要家长的知情同意.需要与家长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6.
聂娟  丁桂聪 《口腔医学研究》2021,37(12):1080-1083
儿童牙科患儿与成人相比,有较高比例的患儿对牙科治疗感到焦虑,无法通过常规行为管理完成治疗.镇静技术可以帮助牙科焦虑症的患儿完成牙科治疗.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儿童牙科常用药物镇静技术,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初诊儿童牙科不合作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初次到牙科就诊的儿童其不合作行为与儿童气质、龋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以期制定个性化的牙科治疗方案,预防和应对初诊儿童的牙科不合作行为.方法 从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初次到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儿童中随机抽取195名3~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对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牙...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父母牙科焦虑(parental dental anxiety,PDA)在对儿童牙科畏惧症(child dentalfear,CDF)行为诱导中的作用。方法:240例同时伴有CDF和PDA的家庭,按照儿童年龄进行分层随机分组。实验组CDF在实施诱导前首先进行家长PDA的行为诱导。对照组仅对CDF实施行为诱导。结果:对PDA的诱导可有效促进CDF的行为诱导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随家长PDA的CDF诱导过程中,父母(家长)PDA的行为诱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儿童牙科畏惧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儿童牙科畏惧症是儿童牙病临床治疗中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妨碍儿童口腔保健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对于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评估方法、应对措施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笑气吸入对儿童牙科焦虑症患者治疗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随机选择3~12岁因对牙科恐惧抗拒治疗的患儿138人,给予全程笑气吸入进行治疗的方式,采用自身对照,记录术前术后的镇静情况。观察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在138例中107位患儿在笑气镇静下顺利完成治疗,31例失败,患儿在术前后治疗依从性和术后反应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笑气镇静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对牙科治疗的依从性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牙科焦虑症表现为患者在口腔诊治时感到紧张、焦虑和害怕。DA在儿童时期的发生率很高,相当一部分患儿因恐惧口腔治疗而拒绝配合医生诊治,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可能成为长久的心理创伤。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各领域,因其具有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等特征,适用于口腔门诊儿童的非药物性行为管理,从而提升患儿口腔治疗的依从性。文章通过具体临床研究阐述VR技术在儿童口腔治疗行为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恐惧症的缓解作用。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只做口腔治疗和简单劝说)。采用行为计分标尺(Frankle)和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价量表(MBPS),评价治疗前后儿童行为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在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行为情况方面有明显的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在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行为情况方面无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Frankle行为计分方面,心理干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提高儿童口腔诊治接受行为。  相似文献   

13.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预防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又名牙科恐惧症(Dental Phobia)、口腔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是患者对口腔科治疗怀有紧张不安、焦虑害怕甚至恐惧心理,出现尖叫、抗拒或逃避行为的综合症状群。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生率在5%到80%都有报告,儿童的发生率更高。其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儿童期不良牙科经历、周围人群特别是母亲对牙科治疗的态度、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儿童期受性虐待史等。症状包括:①行为表现,如焦虑不安、恐惧表情、反抗或拒诊行为;②生理反应,如面色苍白、肌肉紧张、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胃肠不适甚至呼吸困难。随着新的医学模式观念的普及,儿童DF的防治需要越来越迫切。现就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研究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DA)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以及自制青少年心理行为问卷表对400例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被调查者性别、是否有牙科治疗史以及3种不同的心理行为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4.75%;不同性别和对DA的发生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列联系数r=0.27;是否有既往口腔科治疗史对DA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11;紧张与焦虑行为和自我控制力行为与DA有关(P%0.05),r分别为0.55和0.35;而内向和羞怯行为与DA无明显关联。结论:DA在青少年患者中常见,性别、既往口腔科科治疗史以及部分心理行为对DA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中文版儿童畏惧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的信度和效度,为其在中国儿童人群中的合理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改良中文版CFSS-DS对口腔门诊随机抽取的367名5 ~ 12岁儿童进行牙科焦虑症(DA)调查,重测样本51名,对调查结果进行内部一致性等统计分析,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该量表内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儿童牙科患者就诊行为状况和不合作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改良的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对257名儿童牙科就诊行为状况和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57例患儿不合作行为的发生率为23.3%。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儿童牙科患者不合作行为与就诊原因和患儿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不合作行为发生减少。而就诊原因中的尖周炎是不合作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牙科患者普遍存在不合作行为,就诊原因中的尖周炎和患儿的年龄是不合作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CFSS-DS)中文版,为该量表在中国儿童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按照西方量表译本评价和修订的标准化程序,对CFSS-DS进行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并加入表情量表(facial image scale,FIS),建立CFSS-DS中文版.使用该量表对口腔门诊就诊号为双号的367名5~12周岁儿童进行牙科焦虑症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考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应用建立的CFSS-DS中文版对367名儿童及家长进行儿童牙科焦虑症调查,共回收有效量表311份,量表的完成率为84.7%;31 1份有效量表中数据缺失18份,占5.8%.CFSS-DS中文版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73.因子分析提取的4个维度显示,量表存在预想的连带关系和逻辑关系.CFSS-DS中文版得分与患者Frankl临床行为分级呈显著相关(rs=-0.403,P<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CFSS-DS中文版,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质,为我国儿童人群牙科焦虑症自评工具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CFSS-DS). Methods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of CFSS-DS with facial image scale(FIS)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pre-tested and cross-culturally adapted. Subsequently the Chinese version schedule was randomly investigated among 367 children aged 5-12 years and their paren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ranslated scale was evaluated later. Results Totally 367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and 311 valid questionnaire was received. Cronbach's alpha of the translated scale was 0. 85 and test-rest reliability was 0. 73. The 15 item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domains. There was a certain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tems among the same domains. There was high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lf-report of the Modified CFSS-DS and Frankl Behavioral Scale ( r, = - 0. 403, P < 0. 01 ). Conclusion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modified CFSS-DS has been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with goo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which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in Chin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8.
樊林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7):369-37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口腔门诊984例学龄前患儿,根据其行为特点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按年龄分组,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顺利进行的相关因素。结果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有较大的年龄差异:3岁组以强拒绝反应型居多(占59.04%),4~5岁组以消极拒绝反应型居多(占53.45%),6岁组以有条件合作型居多(占61.84%)。对不同年龄组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有明显的年龄差异:3岁组以威吓、强迫法为主(占55.42%),配合使用行为诱导法(占38.55%);4~5岁组以行为诱导法为主(占64.37%),辅以威吓、强迫法(占20.40%);6岁组亦以行为诱导法为主(占66.00%),辅以常规法(占35.98%),一般少用威吓、强迫法。结论年龄是决定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行为诱导法是一种广泛适合学龄前儿童安全、实用、必要的干预措施,值得加强和重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和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