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2~7月48名患者51例全髋置换手术病例,术前和术后第7 d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分析15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1例手术有17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3.3%;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TG)高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Odd Ratio)值分别为:116.597、1.01和37.249(P<0.05).[结论]女性,年龄大,肥胖,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升高,"O"型血、输血总量大,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relative risk,RR>1);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术后应控制输血量,需要大量输血者采取少量多次输血;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持续渗出和延迟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间解放军第81医院骨科收治的16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91例,女76例,年龄65~90岁,平均74.5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主要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拆线时间、伤口持续渗出时间、伤口裂开和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伤口延迟愈合的关系。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高血压组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51.86 mmHg(1 mmHg=0.133 kPa),非高血压组为122.93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合并糖尿病情况、致伤机制、术前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伤口持续渗出时间为3.82 d,非高血压患者为1.9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伤口拆线时间为15.35 d,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的13.42 d(P<0.01);高血压组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31.43%VS 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高血压患者发生伤口裂开,非高血压患者未发生伤口裂开,因例数太少,未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高血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持续渗出和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的风险明显增高,高血压是切口延迟愈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12—2021-11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行KA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为愈合良好组(122例)和愈合不良组(18例)。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入路等信息,对导致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止血带压力、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止血带压力>55 kPa、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 d是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较多,年龄、止血带压力过大、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均是导致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止血带压力>55 kPa、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 d是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组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行初次和翻修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3021髋(初次置换术2718髋,翻修术294髋),分析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诊断、假体类型、固定方式。用2检验进行初次置换和翻修术中发生骨折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总的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5.7%(173/3021),其中初次置换发生率为4.0%(110/2718),翻修术发生率为21.4%(63/294)。初次置换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9%(8/429),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4.5%(102/2289),初次置换术中骨折82.7%(91/110)发生于干骺端;翻修术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8.8%(21/112),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23.1%(42/182),翻修术术中骨折62%(39/63)发生于骨干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术前诊断、固定方式、假体类型;翻修术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不是引起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2检验,翻修术中股骨假体骨折的风险与初次置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值为6.5,95%CI(4.6,9.1)。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为4.0%,主要发生于干骺端(83.6%),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部骨折、高位脱位、非骨水泥固定是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21.4%),远高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发生于骨干部(61.9%),骨折的发生与否可能主要取决于翻修时的骨质情况,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02例患者行单侧TKA,男14例,女88例;年龄5I~79岁,平均(65.9±7.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8.6±4.8)kg/m2.回顾性分析15项临床因素(连续变量7项、分类变量8项)与术后发生伤口周围瘀斑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BMI、手术时间、输血总量、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是否正在使用激素、有无糖尿病、有无原发性高血压、有无关节畸形、术后有无DVT临床表现、有无引流管夹闭及有无使用抗凝药物.102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伤口周围瘀斑分成两组: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并将所有15项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中14例术后发现伤口周围瘀斑,发生率为13.7%.单因素分析发现输血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P=0.008);输血量>400mL与输血量<40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5,P=0.024).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等因素对瘀斑发生无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引流管夹管与无夹管对瘀斑发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6,P=0.020).多因素分析得到术后输血、有引流管夹管是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 结论TKA后输血和伤口引流管夹管或引流不畅出现伤口周围瘀斑的风险高.术后应控制输血量,放置引流管时在明确无大血管损伤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夹管,并保证引流管通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组所行153例单侧THA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107例,年龄29~79岁,平均(61.0±8.9)岁。回顾性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伤口引流管停留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有无长期使用激素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前次手术史、是否使用骨水泥、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案。153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成两组,对连续变量采用f检验、分类变量采用√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53例患者中8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23%。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P〈0.05);白蛋白〈35g/L与白蛋白〉35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岔=7.23,P〈0.05)。有无长期口服激素、有无前次手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Х^2值分别为3.93与12.38,P〈0.05)。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停留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使用骨水泥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无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HA术前低蛋白血症、前次手术史、长期口服激素史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9.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口愈合是现代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多种因素对愈合过程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影响伤口本身,又可影响年老、体弱者手术后伤口的愈合能力。本文详尽讨论了感染,它对愈合产生最严重的不良作用。本文还讨论了预防问题。作为外科医生,应尽量了解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及其机理和临床后果,以减少这些因素的作用,使伤口确实得到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 年2 月—2018 年7 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分为并发症组29 例、无并发症组85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采用多元逐步Logisitic 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搬运不当、长期应用激素、输血、术后C 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逐步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BMI ≥ 24 kg/m2、糖尿病、手术时间≥ 2 h、住院时间≥ 15 d、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 ≥ 10 mg/L 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C 指数分别为0.817 和0.795,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大、BMI 大、有糖尿病、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 大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因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骨关节炎诊断标准及手术适应证,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20人(738膝),其中55人(55膝)发生了术后切口并发症,分别采用两样本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病因、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临床因素,从中寻找导致TKA术后切口出现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结果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约7.45%,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既往吸烟病史及术后使用抗凝药均是TKA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R)分别为1.199、3.119、2.684(P<0.05)。 结论BMI值过高、既往吸烟史及术后使用抗凝药均是TKA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术后应密切观察这些患者的切口情况。对于术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应注意评估药物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出血及发生切口并发症的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顾海伦  王欢  段景柱 《中国骨伤》2007,20(9):611-613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8例(112个关节)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55例,女43例;平均年龄59.12岁(41~81岁)。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7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41例,DVT发生率为41.84%(41/98),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8.54%(24/4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5个,其中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cm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952、3.349及7.376倍(P<0.05);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原来的0.132和0.265(P<0.01)。结论: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cm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切口周围血液供应的变化情况,以及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对血供的影响。方法利用TSAH-100型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伤监测仪,收集30例初次TKA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14天膝关节位于0°,30°,45°,60°,90°时的切口周围的血氧饱和度。结果TKA术后14d内,患者切口周围的血供存在减低的变化曲线,术后第3天最低。随着关节屈曲角度的加大,切口周围的血供减低。结论TKA术后切口周围的血供减低存在切口愈合的风险,术后3d内关节屈曲角度应小于45°,术后1周内关节屈曲角度应小于60°。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average incidence of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s approximately 3%. However, th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 can affect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 A 5.8% dislocation rate has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when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was used compaired with 2.3% when an anterolateral approach was us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to assess the dislocation rate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with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2 and December 1998,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was used for 427 consecutive primary total hip replacements. There were 291 women and 136 men. The average age of the women was 71 years (range 40–91 years) and the average age of the men was 65 years (range 34–86 years). The one-year dislocation rate was recorded.Results: A total of 24 hip replacements (6 in men and 18 in women) dislocated. The one-year dislocation rate was 6/136 = 4.4% for men and 18/291 = 6.2% for women. The overall one-year dislocation rate was therefore 24/427 = 5.6%. The average delay between the operation and the dislocation was 7 weeks (range 1 day to 1 year).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eem to confirm a high 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 rate when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is used. Most dislocations occured within the first 3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 An unexpected annual variation in the dislocation rate was found. No explanations was found for this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5.
神经损伤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终身的残疾。神经损伤后恢复缓慢,部分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可能终生都无法恢复正常,这将严重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神经损伤常常引起法律诉讼。骨关节科医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造成神经损伤的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Guan ZP  Lü HS  Chen YZ  Song YN  Qin XL  J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4月至8月95例128个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岁(23~7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52例80膝。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9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有45人,DVT发生率为47.4%(45/95),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7.8%(26/4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4个,其中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008、3.094、8.887倍(P〈0.05);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4倍(P〈0.05)。结论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是人工关节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类风湿关节炎(RA)则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我们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或造影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7.
Wound healing complications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can be severely detrimental to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horough knowledge of 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meticulous surgical technique and wound closure, along with careful postoperative wound monitoring can prevent wound complications or lead to their resolution without subsequent morbidity. If complications arise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wound must be evaluated and treated promptly to avoid 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