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肠愈宁预防、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肠愈宁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化学诱导方法构建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大鼠模型。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各组造模开始第1天开始给药,连续9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大便性状、体质量变化。实验结束,解剖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及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1模型组大体形态符合溃疡性结肠炎及癌变表现特点。2各组DAI评分比较:模型组(7.10±0.99)分、肠愈宁低剂量组(3.60±1.89)分、中剂量组(3.30±2.06)分、高剂量组(5.20±2.25)分、美沙拉嗪组(5.60±0.97)分,与空白组(0.50±0.5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愈宁低、中、高剂量组、美沙拉嗪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3各组结肠大体形态评分比较:模型组(4.30±0.95)分、美沙拉嗪组(3.10±0.99)分、肠愈宁低剂量组(2.20±0.63)分、中剂量组(2.80±1.14)分、高剂量组(3.10±1.10)分,与空白组(0.10±0.32)分比较,P0.05。肠愈宁低、中、高剂量组、美沙拉嗪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4各组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比较:模型组(3.90±0.88)分、肠愈宁中剂量组(3.00±1.89)分、高剂量组(3.40±1.89)分、美沙拉嗪组(3.30±2.06)分,与空白组(0.10±0.32)分比较,P0.05。肠愈宁低剂量组(1.70±1.49)分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肠愈宁能明显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大鼠模型的临床症状,改善组织病理类型,减少溃疡性结肠炎癌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直肠癌占全国肿瘤死亡人数的第5位。奥沙利铂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药物,但它有神经毒性,会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常被迫终止化疗。因此,研究开发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来预防和减缓结直肠癌的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苦参常用于治疗消化道炎症,并且国内有苦参和奥沙利铂联合用药治疗结直肠癌的报道。但是还未见苦参对体内结直肠肿瘤生长影响的研究,其作用机理也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模型,探索中草药苦参对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影响。 【方法】 0 周龄雌性C57Bl/6J 小鼠分为3组,即I组:苦参组;II组:奥沙利铂组;III组:对照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AOM(12 mg/kg),记为第1天,正常饮水5 d后,小鼠自由饮用含 2% DSS 的去离子水5 d,继而饮用正常水 10 d,这种方式再重复2 次,但在后2次DSS浓度改为3%,诱导结直肠肿瘤。苦参碾碎后按 100 g:1000 mL去离子水混匀,煮沸30 min。冷却后,减压蒸馏浓缩到生药1 g/mL。按每天每千克小鼠10 g生药量灌胃给药。苦参组自第31天起,每天灌胃苦参液1次;奥沙利铂组在第70天起按每次6 mg/kg腹腔注射奥沙利铂,每4 d注射一次。至第100天时处死所有小鼠,分离结直肠统计肿瘤数量,并进行相关机理研究。 【结果】 苦参组结直肠肿瘤总数为18.0±1.85,与对照组(24.63±1.73)差异显著(P<0.05);其中大肿瘤(直径> 3 mm)数为0,与对照组(3.75±0.90)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大肿瘤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90%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奥沙利铂组肿瘤总数为14.4±2.31,与对照组(24.63±1.73)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等大小肿瘤(3 mm>直径>1 mm)数为8.2±1.33,与对照组(14.63±1.29)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结论】 苦参能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生长,其效果与奥沙利铂接近。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苦参能完全抑制结直肠中大肿瘤的发生。苦参的这种作用机理及有效的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中。结果对人结直肠肿瘤的防治及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方法 将小鼠肠上皮隐窝分离并培养成小肠类器官,体外模拟肠上皮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索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及基于基质胶中类器官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对相应的增殖与分化信号进行检测。结果 探索并建立了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与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小肠上皮结构的生长发育状态。结论 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将逐渐使其成为人们研究肠道相关疾病最为有利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直肠癌占全国肿瘤发病人数的第三位。一些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对结直肠癌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够防治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但还未见有关白花蛇舌草对体内结直肠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模型,研究中草药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对小鼠结直肠瘤发生的影响。 【方法】 10 周龄雌性C57Bl/6J 小鼠分为4组,即I组:白花蛇舌草组;II组:半枝莲组;III组: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联合组;IV组:对照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AOM(12 mg/kg),记为第1天,正常饮水5 d后,小鼠自由饮用含 2% DSS 的去离子水5 d,继而饮用正常水 10 d,这种方式再重复2 次,但是在后2次DSS浓度改为3%,以诱导结直肠肿瘤。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碾碎后按 100 g:1000 mL去离子水混匀,煮沸30 min。冷却后,减压蒸馏浓缩到生药1 g/mL。自第31天起,按每天每千克小鼠10 g生药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至第100天时处死小鼠,分离结直肠统计肿瘤数量,并进行相关机理研究。 【结果】 白花蛇舌草组结直肠肿瘤总数为16.22±1.88,与对照组(23.55±1.86)差异显著(P<0.05)。其中大肿瘤(直径>3 mm)和小肿瘤(直径<1 mm)数分别为0.78±0.36和3.78±0.36,与对照组(3.33±0.90和6.33±0.81)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半枝莲组肿瘤总数为21.0±1.57,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其大肿瘤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0.70±0.42 vs 3.33±0.90,P<0.05)。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联合组肿瘤总数为16.0±1.7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等大小肿瘤(3 mm>直径>1 mm)数为8.33±1.29,与对照组(13.89±1.36)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是,与白花蛇舌草组相比,肿瘤总数及不同大小的肿瘤数差异均不显著。 【结论】 白花蛇舌草能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展,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对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展没有协同抑制效果。白花蛇舌草对结直肠肿瘤的抑制作用的机理及有效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研究结果对人结直肠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小鼠模型.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偶氮氧甲烷(AOM)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AOM+DSS组,AOM一次性腹腔注射,DSS喂养1周+普通水2周,如此3个循环共9周.每周称量体重,记录精神状态、大便性状、体毛亮泽及死亡时间,9周末取血用ELISA法检测TNF-a水平,HE染色观察炎症及病理类型.结果 ①小鼠饮用DSS后可出现腹泻、血便、体重下降、精神不振、体毛凌乱等,后期可见肛口肿物脱出.AOM+DSS组第4、7、8、9周末体重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 ②DSS两组血浆TNF-a水平显著升高(P<0.05); ③HE染色,DSS两组可见炎细胞浸润和(或)淋巴滤泡形成.AOM+DSS组存活小鼠全部成瘤,肿瘤多位于远段结肠,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和(或) 原位癌,另3组未见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结论 低剂量AOM一次性腹腔注射联合DSS三循环喂养可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该方法 时间较短,成瘤率高,病理类型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饮用不同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对于建立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模型及其致病相关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DSS饮用组(3%、5%、7%)。观察小鼠的大便性状,体重和生存时间。饮用后的第6天处死各组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评分;取病变处进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定量PCR检测各组脾细胞免疫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饮用3%、5%、7%浓度DSS的小鼠在第6天均有不同程度溃疡形成,成模率随着DSS浓度提升而增加,但是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加。定量PCR结果表明促炎因子(TNF-α、IFN-γ和IL-17A)的表达水平与DSS浓度成正相关,而抑炎因子(IL-4和IL-10)以及调节性T细胞相关的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与DSS浓度成负相关关系。结论 给予小鼠5%浓度的DSS溶液饮用有助于高效经济地建立小鼠IBD模型,为进一步研究IBD的发病机理、生物学特性、干预因素等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饮用不同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对于建立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及其致病相关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DSS饮用组(3%、5%、7%)。观察小鼠的大便性状,体重和生存时间。饮用后的第6天处死各组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评分;取病变处进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定量PCR检测各组脾细胞免疫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饮用3%、5%、7%浓度DSS的小鼠在第6天均有不同程度溃疡形成,成模率随着DSS浓度提升而增加,但是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加。定量PCR结果表明促炎因子(TNF-α、INF-γ和IL-17A)的表达水平与DSS浓度成正相关,而抑炎因子(IL-4和IL-10)以及调节性T细胞相关的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与DSS浓度成负相关关系。结论 给予小鼠5%浓度的DSS溶液饮用有助于高效经济地建立小鼠IBD模型,为进一步研究IBD的发病机理、生物学特性、干预因素等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南蛇藤提取物(COE)对小鼠胃类器官生长及其胃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8周龄C57小鼠胃幽门部分离并培养成胃类器官。光镜下观察胃类器官形成的动态变化,HE染色观察胃上皮细胞间结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胃上皮细胞的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类器官传代到第3代后,用不同浓度的COE(0、5、10、20μg/ml)处理,收集类器官,计算其数量,测量其直径,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其细胞活性,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OE处理后类器官中的E-cadherin表达。结果 24~48 h形成囊样结构并出现中心结构为囊腺样的三维细胞团,72 h后逐渐出芽并形成胃类器官,提示类器官成功构建。类器官中的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表达,进一步证实类器官的形成。与对照组比较,COE组胃类器官数量与直径均增加、细胞活性增强(P<0.05),且E-cadherin的表达随着COE的剂量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结论 小剂量的COE可促进E-cadherin的表达与类器官的生长形成,可能会影响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参白解毒方(SBJDF)对结直肠腺瘤形成及癌变的影响及其对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4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AOM/DSS模型组(20只)、参白解毒方低剂量组(14 g/kg,10只)和参白解毒方高剂量组(42 g/kg,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AOM/DSS诱导小鼠结直肠腺瘤癌变模型,处理组于造模中给予参白解毒方灌胃干预。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率、体质量和生存状态,观察肠道组织腺瘤形成及癌变等病理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肠道组织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 参白解毒方干预后小鼠的肿瘤发生率、数量和体积均显著低于AOM/DSS模型组,且高剂量的参白解毒方抑制效果更佳。HE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模型组已形成腺癌,而参白解毒方可以抑制腺瘤的形成及癌变,参白解毒方低剂量组小鼠肠道同时存在腺瘤低级别瘤变和高级别瘤变,参白解毒方高剂量组小鼠肠道以正常粘膜组织为主,仅发现局部少量腺瘤低级别瘤变。机制研究发现模型组血浆中miRNA-222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用药各组miRNA-222的表达量较模型组下调(P<0.01);小鼠肠道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AOM/DSS模型组相比,参白解毒方处理后PTEN、p-PTEN、GSK-3β表达上调,且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表达有依次递增趋势;p-GSK-3β、PI3K、AKT、p-AKT、β-catenin、c-myc、CyclinD1、Survivin表达下调,且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表达呈递减趋势。结论 参白解毒方可以显著抑制小鼠结直肠腺瘤形成及癌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NA-222及影响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β-咔啉类衍生物(HMD)对人肝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裸小鼠每只以2×107个活细胞/ml(0.2 ml)建立人肝癌的裸小鼠模型,随机分为HMD低剂量组(0.22 mg/kg); HMD中剂量组(0.44 mg/kg); HMD高剂量组(0.87 mg/kg);5-氟尿嘧啶注射液组(5-Fu)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连续给药15d.观察HMD对裸小鼠人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对裸小鼠主要脏器的毒性.结果 HMD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对裸小鼠人肝癌移植瘤体重的影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HMD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对裸小鼠体质量增加影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肝脏重量及肝脏系数的影响,HMD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脏及肾脏系数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HMD对人肝癌HepG2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未见有异常毒性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小肠隐窝分离,小肠类器官培养、传代、冻存、复苏和蛋白提取的方法,研究R-Spondin1的浓度对小肠类器官成熟的影响.方法 分离小鼠小肠隐窝,在模拟体内肠道干细胞生长、增殖的体外3D培养体系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用1 mL注射器切割小肠类器官进行传代.设置R-Spondin1浓度梯度,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系统,探讨脱氧胆酸(DCA)对小肠类器官生长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C57BL/6小鼠末段回肠,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后Matrigel基质胶包埋,于完整培养基中培养。以无水酒精和正常小肠类器官为对照,予100μmol/L高浓度DCA短期干预2 d,10μmol/L DCA长期干预10 d,并去除DCA后再长期培养10 d,观察类器官的生长和出芽情况。结果高浓度DCA短期干预类器官,肠道类器官球形结构形成率、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类器官演化率和出芽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短期去除DCA四项指标仍减少(P<0.05),长期去除DCA后仅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减少(P<0.05)。低浓度DCA短期干预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减小(P<0.05),长期干预肠道类器官球形结构形成率、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明显减少(P<0.05),去除DCA后仅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低于正常(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DCA损伤小肠类器官并影响其生长,长期去除DCA后可部分恢复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中和抗体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对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IL- 17,IL-10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疾病组 (DSS+saline)、抗CXCL1中和抗体治疗组(DSS+anti-CXCL1 Ab)和治疗对照组(DSS+IgG Ab),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小 鼠给予蒸馏水自由饮用,疾病组、治疗组及治疗对照组给予3.5%的DSS自由饮用,至第8天处理小鼠。其中治疗组于 造模第3天和第6天腹腔注射抗CXCL1中和抗体(4 mg/kg),治疗对照组予以等量大鼠IgG抗体,正常对照组和疾病组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各组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及结直肠组织损伤学评分,并采用 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7和IL-10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 结肠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疾病 组小鼠DAI评分及结直肠组织损伤学评分明显增高,但是予以抗CXCL1中和抗体干预治疗后能明显减低急性UC小鼠 的DAI和结直肠组织损伤学评分。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疾病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 子TNF-α,IFN-γ和IL-17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抑炎因子IL-10 mRNA表达下降。而使用抗CXCL1中和抗体干预 治疗,明显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17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及抑炎因子IL- 10 mRNA表达水平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疾病组小鼠结肠组织中中性粒 细胞的浸润明显增加,予以抗CXCL1中和抗体治疗能显著减少结肠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CXCL1中和抗体缓解了DSS诱导的急性UC的进展,其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因子的 表达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较理想的胎鼠神经元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取13.5 d ICR胎鼠的大脑皮层,经剪碎消化得到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作PCR及Western blotting等进行神经元相关的基因及蛋白Tuj1和Map2的鉴定。结果 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胞体明显,周围有明亮光晕,细胞突触交错形成网络样,通过PCR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证明所分离培养的细胞是神经元细胞。结论 本培养方法简单易行,可获得典型和纯度较高的ICR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表达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2~3月龄C57BL/6小鼠,设立对照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i,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设立脓毒症组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处理组,6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IL-1β蛋白表达,24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取对照组C57BL/6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设立对照组、LPS处理组和黄芪多糖低、中、高浓度(1、10、100 mg/L)+LPS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ro-IL-1β及IL-1β蛋白。结果 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较未处理的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P<0.05)。脓毒症组外周血IL-1β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的脓毒症小鼠IL-1β明显降低(P<0.05); LPS或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组(LPS 1 ng/mL)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Pro-IL-1β及IL-1β蛋白明显增加(P<0.05),而黄芪多糖处理组较LPS组相比,Pro-IL-1β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改善脓毒症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是不愿或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较好选择,目前常用于肝、肺、肾、甲状腺、下颌下腺等部位肿瘤的微创治疗,显示了初步疗效[1-5].微波消融术常针对单个脏器单独施治,也可多个脏器联合消融[5],且由于具有微创、损伤局限等特点,其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多个脏器联合消融可能更有应用前景,但目前相关临床实践较少.本课题组尝试对1例同时罹患甲状腺腺瘤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同期微波消融治疗,探讨联合消融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总结相关经验,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循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the lobeline isolated from the Lobelia nicotianaefolia in chemoconvulsant-induced seizures and its biochemical mechanism by investig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zure activities and altered gamma amino butyric acid (GABA) in brain of mice in Pentylenetetrazol (PTZ) seizure models.

Methods

The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the isolated lobeline (5, 10, 20 and 30 mg/kg, i.p.) was investigated in PTZ and strychnine induced seizures in mice and the effect of isolated lobeline on brain GABA level in seizures induced by PTZ. Diazepam was used as reference anticonvulsant drugs for comparison.

Results

Isolated lobeline (10, 20 and 30 mg/kg, i.p.) significantly delayed and antagonized (P < 0.050–0.001) the onset of PTZ-induced seizures. It also antagonized strychnine induced seizures. The mortality was also prevented in the test group of animals. In biochemical evaluation, isolated lobeline (5, 10 and 20 mg/kg, i.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brain GABA level. And at dose of 30 mg/kg GABA level showed slight decrease in PTZ model.

Conclusions

In our findings, isolated lobeline (20mg/kg) exhibited potent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against PTZ induced seizures. Also a biochemical evaluation suggest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arain GABA level at 20 mg/kg i.p. of isolated lobeline. Hence, we may propose that lobeline reduces epileptic seizures by enhancing the GABA release supporting the GABAergic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DPP-4抑制剂单独及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DPP-4抑制剂和SASP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CMC)灌胃,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格列汀、SASP、西格列汀和SASP两者联合灌胃治疗,1次/d,连续6d。每天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称量小鼠体质量,观察大便形状,检测大便隐血,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6d后处死小鼠,分离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明显改善UC小鼠临床症状, 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肠病理损伤明显缓解;DPP-4抑制剂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GLP-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DPP-4抑制剂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DPP-4抑制剂对UC小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与SASP联合用药可达到协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对Apcmin/+小鼠肠道腺瘤进展的作用。方法:将4周龄雌性Apcmin/+小鼠随机分为PBS组(灌服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FMT-H组(灌服健康人菌液)和FMT-C组(灌服结直肠癌患者菌液),每组10只。给予3d抗生素鸡尾酒预处理后,进行为期8周的粪菌移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每只小鼠肠道腺瘤负荷。收集肠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评价肿瘤细胞增殖水平及Wnt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与FMT-H组相比,FMT-C组腺瘤数量和肠道肿瘤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FMT-C组中Wn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出现异位表达,下游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增多。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诱导肠道慢性低度炎症、活化Wnt信号通路、促进Apcmin/+小鼠肠道腺瘤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