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出入半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无血半肝切除术在肝切除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于2006年5月~2007年10月实施各类肝切除术96例,需行半肝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A组,n=24)、出入半肝肝血流阻断组(B组,n=26)、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组(C组,n=26)和第一肝门阻断组(D组,Pringle,n=20)。比较各组间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的恢复,术后血浆管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A、B、C、D四组经比较出血量有差异,以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肝切除出血量最少,但A、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四组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四组间术后三天的血浆引流总量分以Belghiti组引流量最少,Pringle组引流量最多;A、B、C、D四组并发症以Pringle组病人术后并发腹水显著高于A、B、C组;住院时间以D组最长,B组住院时间最短;A、B、C、D四组输血例数分别是4例(4/21)、2例(2/23)、0例(0/10)和8例(8/20)。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比第一肝门阻断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术后恢复快的切肝方法。  相似文献   

2.
董科  温尔刚  俞小炯 《四川医学》2010,31(12):1731-1734
目的研究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出入半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无血半肝切除术在肝切除中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将同期96例需行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A组,n=24)、出入半肝肝血流阻断(B组,n=26)组、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组(C组,n=26)和第一肝门阻断组(D组,Pringle,n=20)。比较各组间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血浆管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A、B、C、D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5±115)ml、(275±95)ml、(200±120)ml和(425±125)ml;C组出血量最少,但A、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135±90)min、(145±65)min、(150±70)min和(140±85)min,4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术后3d和7d的血清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且下降程度也较之明显。4组间术后3d的血浆引流总量分别为(185±30)ml、(150±20)ml、(100±30)ml和(250±80)ml,以Belghiti组引流量最少,Pringle组引流量最多。A、B、C、D4组出现并发症分别是4例(2/24)、3例(2/26)、2例(2/16)和6例(3/20),Pringle组患者术后并发腹水显著高于A、B、C组。住院时间以D组最长,术后平均(8±4.5)d,C组住院时间最短,术后平均(6±3.5)d。A、B、C、D4组输血例数分别是4例(4/21)、2例(2/23)、0例(0/10)和(8/20)。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比第一肝门阻断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术后恢复快的切肝方法。  相似文献   

3.
熊伟  俞小炯  董科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99-100,103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比研究第一肝门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探讨改良绕肝提拉法(liver hanging maneuver)肝切除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同期164例需行半肝切除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A组,n=49),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B组,n=56)、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组(C组,n=59)。比较各组间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血浆管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A组出血最多,C组出血最少,经比较C组和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并发症例数和输血例数以C组最少,A组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第3、7天,A组血清转氨酶明显高于B、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肝功能恢复最快。结论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和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比第一肝门阻断肝切除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术后恢复快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4.
魏光亚 《中外医疗》2016,(12):77-7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该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96例,随机将其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B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C组采用保留半肝血流阻断法。观察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3.45±20.92)min、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2.08±18.94)min、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6.95±17.83)min,A、C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时间为(11.27±2.58)d、B组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时间为(7.53±1.85)d、C组患者胆红素恢复时间为(7.41±1.36)d,B、C两组患者术胆红素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术中出血量及血流阻断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3种血流阻断法均能减少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出血量,但半肝血流阻断法及保留半肝血流阻断法安全性更高,且保留半肝血流阻断法操作简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自然转流及非转流情况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将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保留肝左、肝中动脉血供及尾状叶动脉、门静脉血供(约占全肝5%),夹闭肝左、肝中叶门静脉,结扎肝右叶肝蒂,到预定阻断时相点,恢复肝脏灌流,切除肝右叶及尾状叶,24h后检测ALT、肝脏HE染色(细胞核)阳性面积的平均百分数及术后7d存活率。B组不保留尾状叶动脉、门静脉血供,其他与A组相同。C组完全阻断肝脏入肝血流,肝切除方式及检测指标与A组相同。结果在A、B、C 3组中,A组的阻断形式对肝脏的损害最轻,B组次之,C组最重。A/100、B/40与C/20损害程度相当。结论大鼠门静脉转流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是100min,单纯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组的安全时限是40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解剖性血流阻断方案与对应的预阻断方案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肝切除术中最佳血流阻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开展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纳入240例肝脏肿瘤行开腹手术患者,划分为3个大组和6个小组,每小组各40例:半肝血流阻断组(A1组)及预阻断组(A2组)、门静脉主干阻断组(B1组)及预阻断组(B2组)、保留半肝门静脉的肝门阻断组(C1组)及预阻断组(C2组),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1)各直接阻断组与预阻断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术后输血例数明显更少,术后3 d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更高;(2)3个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输血患者术中,出血量按C1及C2、B1及B2、A1及A2组依次明显增加,术后通气时间按A1及A2、C1及C2、B1及B2组依次明显延长,术后3 d ALT及AST水平按B1及B2组、A1及A2组、C1及C2组依次明显增加。结论:3组解剖性血流阻断方案均有一定适用性,但通过血流预阻断技术均有助于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输血,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在肠腔分流条件下正常巴马小型猪肝脏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限,为临床上阻断肝脏血流的时间及设计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8只正常小型猪随机分为A组(肝血流阻断90 min)、B组(肝血流阻断100 min),在肠腔分流的条件下,观察2组动物的术后存活情况、入肝血流阻断前后,再灌注0、1 h、1~5 d时肝功能及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①A组动物长期存活率显著高于B组(100%与44.4%, P<0.05).②2组动物ALT在术后2、3 d显著升高,术后4 d时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2、3 d时B组显著高于A组;复流1 h时2组AST水平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术后3 d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复流1 h、术后1、2 d时B组AST显著高于A组;A组动物缺血时D-BIL、T-BIL显著升高,复流1 h后降至正常水平,B组动物至术后5 d才恢复正常水平,于复流前、复流1 h、术后1、2、3、4 d时B组动物D-BIL、T-BIL均显著高于A组.③2组动物缺血时肝组织损伤明显,复流1 h时损伤进一步加重,A组及B组长期存活动物肝组织结构于术后4 d恢复正常;与A组比较,B组肝组织损伤显著,坏死灶明显增多.结论 避免门静脉淤滞条件下正常巴马小型猪常温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可达90 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区域性肝血流阻断32例(A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2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术后第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第3天、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时采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显著减少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减轻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法在肝癌肝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92例患者行三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肝癌肝切除术,其中45例行Pringle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行半肝血流阻断(B组),17例行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C组),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肝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A,B,C3组在术中出血量、阻断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腹腔感染、胆漏、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腹水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较A,C组手术时间延长,有显著差异(P〈0.05),A,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较B,C组术后肝功能损伤严重,有显著差异(P〈0.05),B,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法优于Pringle阻断法和半肝阻断法,为肝癌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提供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pringle法A组、半肝阻断B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C组。阻断肝血流30min后,去血管夹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1、3、6、24h抽血检测ALT和AST水平,然后取肝组织用于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行肝脏病理学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观察。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的ALT、AST、肝组织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肝组织SOD活力明显升高。C组肝功改变、肝组织MDA含量、SOD活力及肝细胞凋亡率于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轻且安全性优于肝血流阻断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0min建立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血流阻断组(B组)和全肝血流阻断加氨基胍治疗组(C组),每组再根据观察时间段的不同随机均分成3个亚组。A,B两组按1mL/kg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注射AG20mg/kg(溶于1mL/kg生理盐水中)。观察各组全肝血流阻断20min(T0)、再灌注4h(T1)门静脉血一氧化氮(NO)、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大鼠48h生存率,大鼠肺组织湿千质量比及电镜下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0.T1门静脉血NO,ET,TNF-α及肺湿干质量比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C组明显低于B组(P〈0.05);B,C两组大鼠48h存活率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P〈0.05);B,C两组肺组织均存在病理改变,但C组明显轻于B组。结论:氨基胍具有保护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大鼠肺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犬常温下不同方法阻断入肝血流对肝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犬6条 ,分为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 (a组 ) ,行半肝血流阻断组 (b组 ) ,半肝血流阻断十肝固有动脉阻断组 (c组 ) ,于静脉麻醉下行上腹正中切口入腹进行手术。于阻断后20、30、40、60、80、120、160min取肝组织标本在电镜下观察。结果 :a组及b组阻断:在阻断后20、30、40、60min ,肝细胞水肿 ;c组 :阻断后20、30、40、60min时肝细胞内质网及线粒体肿大 ,微胆管扩张 ,微绒毛的形态发生改变 ,阻断后120min肝细胞胆道面的微丝、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明显变形 ,微胆管的绒毛肿胀、脱落、坏死 ,阻断后160min微胆管的变化和胆汁淤积明显。结论 :半肝血流阻断与半肝血流阻断 肝固有动脉阻断对超微结构的影响基本相同 ,在肝脏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半肝血流阻断 肝固有动脉阻断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应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切除手术中大出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肝切除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分为: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和全干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2例和40例。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天和术后7天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ALT和AST检测值明显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比率显著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临床上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肝缺血再灌注(B)组、非经络穴位电针刺激(C)组和足三里穴电针刺激(D)组,每组10只。B组不给予电针刺激;C、D两组于缺血前分别针刺非经络穴位和足三里穴,强度均为4mA、2/100Hz的电刺激,持续45min。B、C、D组以3cm血管阻断夹阻断左横叶及中叶的入肝血流,保留右叶及尾叶血供,造成70%的肝组织缺血,90min后恢复血供,再灌注后8h从下腔静脉抽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处死大鼠,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B、C、D组与A组比较,ALT、TNF-α和IL-10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ALT和TNF-α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B和C组(P<0.05);而B、C、D组间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有效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手术切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60例肝癌患者行半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肝癌患者行全肝血流阻断(B组),分析两种血流阻断方式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阻断时间及出血量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发生肝衰2例,A组术后未发生肝衰者。结论:半肝血流阻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健侧肝脏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再灌注损伤,防止术后肝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低温保存肝脏糖原含量对肝脏微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温保存供肝糖原含量与肝脏微循环功能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以免为实验对象,采用术前24h禁食、普食及普食加静脉注射葡萄糖等方法制备4组糖原含量不同(P<0.05)的供肝模型.应用微循环多普勒血流仪测定4组供肝血流再通后30、60及120min时的血流量情况,并对供肝血流再通120min时肝功能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 4组供肝于各时相,其微循环血流量值均表现为D组>C组>B组>A组,且各组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供肝再灌注120min时,4组受体兔血液中AST、ALT及AKP含量变化均表现为A组>B组>C组>D组,且各组彼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供肝切取前增加肝细胞糖原含量能显著改善再灌注期间肝脏微循环血流量.  相似文献   

17.
魏孟奇 《广西医学》2012,34(12):1696-169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肝脏疾病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其中A组36例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B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对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肝门阻断均能有效控制出血,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方式的安全性和对肝脏的损伤程度。方法:肝癌肝切除的60例患者,接受全肝入肝血流阻断(A组)、半肝血流阻断(B组)和保留半肝动脉阻断方式(C组)的患者各20例,比较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中失血量B组多于A组(P0.05),而肝门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A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高于B组和C组患者(P0.01)。A组、B组和C组患者术后1 d和7 d总胆红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半肝动脉阻断的肝切除方式手术安全性好,对肝脏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9.
李林鹏  王凯 《中原医刊》2011,(13):45-47
目的比较两种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在因肝脏恶性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作用,评价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n=22)和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肝脏功能衰竭。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术后并发症数量明显减少、无患者死亡,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且术后第7天的肝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结论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提高因肝脏肿瘤而行右半肝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对手术耐受性,为右半肝切除手术提供了一个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和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处理组(B组),每组30只。采用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0min复制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末(T0)、再灌注4 h (T1)肠道肉眼变化,检测T0、T1门静脉血血气、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含量,观察小肠黏膜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结构及再灌注48 h大鼠生存率变化。结果:B组T0门静脉血PCO2明显升高,PO2,pH,HCO-3明显下降(P<0.05);T0,T1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及肠黏膜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B组肠黏膜光镜及电镜下存在明显组织学损害,48h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处理可导致肠黏膜屏障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