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T细胞亚群、炎性细胞因子变化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将66例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设为观察组,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为轻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静脉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分析观察组以上各指标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NSE、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轻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间血清NSE、TNF-α、IL-6水平逐渐升高(P < 0.05)。观察组静脉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轻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病人VAS评分与血清NSE、TNF-α、IL-6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95、0.718、0.726,P < 0.05),与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关系(r=-0.624、-0.674、-0.524、-0.445,P < 0.05)。结论带状疱疹病人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炎症反应程度增加和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情况,与疼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胃肠外营养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重症胰腺炎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内毒素水平、细胞免疫功能、APACHEⅡ评分。结果观察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P <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IL-6、IL-8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的CD3+、CD4+和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 0.01),而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CD3+、CD4+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而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4、48、72 h,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治疗后48、72 h均低于治疗后24 h(P < 0.05和P < 0.01),且观察组各时点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明显降低重症胰腺炎病人的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与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 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脓毒症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血沉(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采用Pearson检验T淋巴细胞亚群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CD8+及血清PCT、CRP、IL-6、TNF-α、IL-10、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PCT、CRP、IL-6、IL-10、TNF-α在入院6?h达到峰值;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各个时间点的CD4+、CD4+/CD8+低于脓毒症组,CD8+、PCT、CRP、IL-6、IL-10、TNF-α高于脓毒症组,ESR在入院5?d时高于脓毒症组,而HMGB-1在入院7?d时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休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的CD4+、CD8+、CD4+/CD8+与血清PCT、CRP、IL-6、IL-10、TNF-α和HMGB-1均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存在明显的T淋巴细胞紊乱和促炎/抗炎失衡,且病情越重其免疫-炎症紊乱越明显,动态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水平可为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感染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水平,探讨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梅毒螺旋体感染者105例,其中一期梅毒病人26例、二期梅毒病人27例、三期梅毒病人21例、隐性梅毒病人31例,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Tim-3水平、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检测活动期梅毒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变化。结果梅毒组病人血清Tim-3、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二期、三期梅毒组Tim-3水平高于一期梅毒组和隐性组(P < 0.05~P < 0.01)。梅毒组病人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CD8+ 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活动期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和外周血CD8+ 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外周血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Tim-3水平与CD8+ 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2,P < 0.05),与CD4+ 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6,P < 0.05),与IgG、IgM、IgA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存在Tim-3水平的升高、体液免疫功能的亢进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血清Tim-3水平与CD4+、CD8+ T细胞水平存在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梅毒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过程,加速了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0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病人,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s比例。结果治疗前,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及健康对照组间CD4+CD25+CD127Low/- Tre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免疫清除组与免疫耐受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而免疫清除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HBeAg未变化组、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健康对照组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BeAg未变化组与HBeAg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常组与HBV未复常组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组与ALT未复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病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变化与HBeAg是否发生血清转换、HBV是否复常有关,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中性粒细胞,模拟脓毒症状态下的体外模型。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4个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凋亡、增殖、活性和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不同浓度PD-L1抗体后的淋巴细胞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淋巴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明显降低,CD69和CD71表达百分比、平均荧光强度、γ干扰素和IL-2的释放显著降低(P均<0.01);与LPS组相比,LPS+中性粒细胞组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PD-L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高浓度组淋巴细胞存活百分比明显增加(P均<0.05),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 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通过PD-L1/PD-1通路途径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炎症评分、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百分比及IL-10水平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及结肠黏膜炎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百分比、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的影响.方法 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及5-氨基水杨酸制剂奥沙拉嗪钠胶囊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结肠炎症评分、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结肠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结肠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CD4+CD25+调节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调节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歧乳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UC患者疗效确切,且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在改善患者肠道内微生物平衡中具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顾坚未  戴培兴  顾祖准 《广东医学》2020,41(22):2330-2334
目的探讨Th17/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部感染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先天性心脏病行手术治疗的患儿69例,其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7例为肺部感染组,根据严重指数(PSI)分为轻度感染组、重度感染组,无感染组22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外周血中 Th17 细胞、Treg 细胞占 CD4+T 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7、IL-2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检测凝血指标,并记录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计数等实验室指标;应用Pearson法分析分析 Th17 细胞与 Treg 细胞的比例与肺部感染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因素。结果与无感染组相比,轻度感染组CD4+Th17细胞比例、Th17/Treg细胞比显著升高(P<0.05),重度感染组CD4+Th17、CD4+CD25+Treg细胞比例、Th17/Treg细胞比均显著升高(P<0.05);与轻度感染组相比,重度感染组CD4+Th17、CD4+CD25+Treg细胞比例、Th17/Treg细胞比均显著升高(P<0.05);与无感染组相比,轻度感染组与重度感染组IL-17、IL-22、IL-10、TGF-β水平升高 (P<0.05);与轻度感染组相比,重度感染组IL-17、IL-22、IL-10、TGF-β水平升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CD4+Th17比例与CRP、PCT、BNP呈正相关(r=0.570、0.623、0.515,P<0.05);CD4+、CD25+Treg比例与BNP呈正相关(r=0.513,P<0.05),与CRP、PCT呈一般正相关(r=0.315、0.360,P<0.05);Th17/Treg比例与CRP、PCT、BNP呈显著正相关(r=0.562、0.613、0.596,P<0.05)。结论Th17/Treg 细胞失衡可能直接参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部感染,并与病情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的82例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1周。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腹泻评分、细胞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80.49%(P<0.05)。2组治疗后腹泻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t=14.498,对照组:t=9.480,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泻评分低于对照组(t=7.165,P<0.05)。2组治疗后CD3+、CD4+ 和CD4+ /CD8+ 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t=21.264、17.036、14.526,对照组:t=9.003、7.767、6.187,P<0.05);治疗后CD3+、CD4+、CD4+ /CD8+ 高于对照组(t=14.937、10.615、9.828,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6和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t=33.983、29.414,对照组:t=18.553、19.753,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和CRP水平低于对照组(t=16.110、19.913,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效果明显,有效能改善腹泻症状,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蛋白(CD40L)、CD4+/CD8+、白细胞介素-4(IL-4)与儿童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经典炎症标志物的关系及预测抗菌治疗效果的效能。方法选取300例儿童细菌性CAP患儿,均给予化痰、止咳、平喘及抗感染治疗, 其中43例治疗无效(观察组)及257例治疗有效(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CD40L、CD4+/CD8+、IL-4,采用Pearson分析CD40L、CD4+/CD8+、IL-4与经典炎症标志物的关系及CD40L、CD4+/CD8+、IL-4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CD40L、CD4+/CD8+、IL-4与治疗无效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CD40L、CD4+/CD8+、IL-4预测抗菌治疗效果的效能。结果观察组WBC、CRP、PCT、CD40L、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1),CD4+/CD8+低于对照组(P < 0.01);CD40L与WBC、CRP、PCT均呈正相关(r=0.720、0.433、0.832,P < 0.01),CD4+/CD8+与WBC、CRP、PCT呈负相关(r=-0.709、-0.449、-0.698,P < 0.01),IL-4与WBC、CRP、PCT呈正相关(r=0.889、0.760、0.723,P < 0.01);CD40L、CD4+/CD8+、IL-4均与治疗无效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D40L与CD4+/CD8+呈负相关(r=-0.776,P < 0.01),与IL-4呈正相关(r=0.554,P < 0.01);CD4+/CD8+与IL-4呈负相关(r=-0.538,P < 0.01);单一指标中IL-4预测抗菌治疗效果的AUC最大为0.805,各指标联合预测抗菌治疗效果的AUC为0.867,敏感度达79.07%,大于任一单一指标(P < 0.01)。结论CD40L、IL-4、CD4+/CD8+与经典炎症标志物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菌性CAP患儿病情程度,治疗期间进行动态监测可及早预测疗效,为细菌性CAP患儿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挟正清肺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艾滋病肺部感染患者154例,其中观察组86例,采用“扶正清肺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68例,只采用西医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PCT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21%)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清肺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可提高抗感染疗效,降低炎性反应,提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脓毒症的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脓毒症病人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塞来昔布组,28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4例).比较和分析入组病人的基线资料、疗效及预后相关指标和治疗前后的感染、炎症指标及T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总住院时间和治疗1周后的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2组病人的感染、炎症指标及T细胞亚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周后,观察组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另外,治疗1周后,观察组病人的CD4+、CD4+/ 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则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塞来昔布能够通过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脓毒症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细菌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OVID-19患者35例(COVID-19组)和细菌性肺炎患者40例(细菌性肺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常规、CRP、PCT、T淋巴细胞亚群值,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特征。结果 COVID-19组患者血WBC、淋巴细胞绝对值、CRP、PCT水平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COVID-19组CD3、CD4、CD8细胞绝对计数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而两组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常规、CRP、PCT及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COVID-19、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尤其在COVID-19疫情期间,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及疑似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辅助治疗脓毒血症的疗效及对肠道功能、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予以抗感染、液体复苏、清创引流、机械通气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另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整蛋白型肠道营养进行支持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d、10?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肠道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不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PCT、IL-6、CRP及SAA水平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不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0.05)。两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不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脓毒血症,能提高疗效,改善肠道功能,并对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力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炎性指标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 6(IL-6)、C 反应蛋 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表达及对该疾病严重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 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AP 患者99 例(重症AP 34 例、轻症AP 65 例)和体检健康者38 例,检测白细 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NLR 水平, 了解不同等级体重指数(BMI)分组中各指标的变化,AP 患者同时检测IL-6、CRP、PCT 及血淀粉酶 (AMY)水平,绘制ROC 曲线,预测炎性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急性胰腺炎中WBC、NLR、NE、 MON 均高于对照组,而LYM 低于对照组(P <0.05)。不同等级BMI 分组中的WBC、NLR、NE、LYM、 MO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组)中WBC、NLR、NE、LYM、MON、 PCT、CRP、IL-6、AMY 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细 胞与SAP 呈负相关(r =-0.240,P =0.017),其余均呈正相关。对于AP 严重程度诊断效能最大的是IL-6 (敏感性70.6%,特异性87.7%,AUC=0.859),其次是PCT(敏感性88.2%,特异性78.5%,AUC=0.848)。 结论 IL-6、NLR、CRP、PCT 的变化与AP 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CT 的敏感性最高,而NLR 的特异性最 强,IL-6 对预测AP 严重程度具有很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水平[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CD4^+、CD8^+、CD4^+/CD8^+],以及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IL-17、IL-33]水平。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胸部X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M、IgE,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ESR、PCT,IL-2、IL-6、IL-10、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3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血清CRP、IL-6、PCT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中性粒细胞CD64对儿童脓毒症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脓毒症细菌感染患者45例为观察组,同时间段健康儿童45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CRP、PCT及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的差异,并与对照组受检者进行比较,观察其诊断效力.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的CRP[(21.4±6.5)mg/L vs(6.6±2.3)mg/L]、PCT[(11.9±3.6)μg/L vs(0.5±0.2)μg/L]及中性粒细胞CD64[(66.7±18.4)MFI vs(24.5±6.2)MFI]水平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13.6±4.2)mg/L vs(21.4±6.5)mg/L]、PCT[(4.8±1.7)μg/L vs(11.9±3.6)μg/L]及中性粒细胞CD64[(39.8±15.6)MFI vs(66.7±18.4)MFI]水平比较,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感染标志物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诊断效力,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达95.6%、97.8%、97.7%、95.7及96.7%.结论 脓毒症细菌感染患者均存在CRP、PCT及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升高,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效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收治的118例脓毒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WBC、HR)、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血清炎性因子(CRP、TNF-α、IL-10)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OFA评分[(6.72±1.25)分]、APACHEⅡ评分[(11.19±2.09)分]、WBC[(7.82±1.32)×109/L]及HR[(83.29±15.35)次/min]均明显降低(均P<0.001)。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及CD4+/CD8+)显著改善(均P<0.05),且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除CD8+无显著变化外,CD4+、CD4+/CD8+均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体液免疫无明显变化(均P>0.05)。治疗后,2组促炎因子(CRP、TNF-α)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增强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状态,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