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干预模式对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及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行常规干预的孤独症患儿59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两家医院收治的行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干预的孤独症患儿59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Gesell发育及孤独症行为评分(ABC评分)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社交、语言、健康行为、感知觉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Gesell发育评分高于对照组,AB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孤独症患儿行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ATEC评分及ABC评分,改善Gesell发育,提高治疗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属于一种个性化训练项目,对孤独症患儿治疗及教育疗效较好,而家庭康复训练可将学习融入患儿生活中,有效提高患儿各项能力。本研究通过采用家庭康复训练结合结构化教育护理方法训练孤独症患儿,旨在探讨其联合使用在孤独症患儿早期康复治疗中影响。方法选取2015-01-01-2018-02-01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根据1:1配比后,共纳入100例,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TEACCH结合家庭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对照组仅采用TEACCH护理方法。采用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和孤独症行为评分量表(autism behaviour checklist,ABC)对两组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 6个月干预训练后,观察组ATEC总分为(50.48±8.23)分,低于对照组的(61.85±9.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1,P<0.001;观察组ABC总分为(57.18±1.16)分,低于对照组的(63.45±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9,P<0.001。结论家庭康复训练配合TEACCH在孤独症患儿早期康复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患儿生活各项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孤独症患儿应用培训—家庭康复训练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社交能力、心理推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孤独症患儿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71例,干预组予以培训-家庭康复训练系统干预,对照组予以康复科个体培训方案干预,两组训练干预时间为2年,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估患儿社交能力干预效果,中国心理教育量表(C-PEP)评估患儿心理推理能力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后ATEC各项指标评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干预后各项指标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C-PEP评分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各项评分及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应用培训—家庭康复训练系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社交能力及心理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卢云  王艳娟  吴晓庆  陈娟  郑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253-5255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9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评估疗效。结果:经过9个月的结构化训练,48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及自理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48例患儿的语言、社交、感知、行为4方面得分及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患儿C-PEP评估各项目分值较训练前显著提高。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训练模式联合音乐疗法对孤独症患儿自我效能感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音乐疗法干预,观察组采用家庭康复训练模式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变化,并比较护理满意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TEC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5.45%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康复训练模式联合音乐疗法应用于孤独症患儿,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自我效能感及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儿孤独症者核心症状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该院诊治的孤独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rTMS联合统合训练方法进行康复治疗,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社会反应量表简化版(SRS-SF)对患儿治疗前后核心症状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C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ARS评分相对于治疗前下降,同时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学习能力、本体感失调、触觉防御过分、前庭功能失衡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维度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升高,同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TEC量表中语言、知觉、行为和社交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维度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RS-SF评分两组治疗前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S-SF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小儿孤独症可促进患儿核心症状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感觉统合失调,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襄阳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6例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家庭训练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予以上午医院规范训练,在家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上午在医院训练,其他时间由家长在家随时随地训练,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ASD行为量表评分(ABC)进行比较,同时评定两组儿童的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ATEC和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和AB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9.51,P<0.05),也低于治疗前(t=7.02、10.97,P<0.05);另外,两组患儿间伤心、高兴、生气、害怕等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8.16、8.34、4.31,P<0.05)。结论 医院结合家庭进行ASD综合干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在其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医学干预对儿童孤独症预后改善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4月对泰安市妇幼保健院2~6岁的儿童进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将发现的刚被确诊为孤独症的患儿34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早期的医学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同时选择34例已被确诊为孤独症,错过早期干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同样对其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前,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以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并在干预之后再次对两组患儿的ATEC评分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对两组患儿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情况以及ATEC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两组患儿就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识别,发现观察组患儿的各面部表情的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医学干预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情况,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为孤独症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音乐治疗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8例2~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分为两组,对照组儿童接受以行为分析疗法、结构化教学为主的常规教育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教育康复基础上给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儿童ABC各单项评分及总分、CARS评分均较前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音乐治疗能显著提高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初诊孤独症患儿86例,47例采用第三代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TL2001-A型)进行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干预组), 39例未作AIT干预(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自制观察行为量表(Self- prepared Questionnaire,SP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定。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干预组ABC量表评分中感知、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等因子分及总分明显提高或降低(P<0.05),对照组感知因子分提高或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后感知、自理及总分提高或降低(P<0.05)。2)干预组自制观察量表中语言、交往、感知、行为、情绪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干预组治疗后主动语言少、交往困难及注意涣散因子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听觉统合治疗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结构化教学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某医院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60例进行研究,对60例患儿采用单双号方式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结构化教学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感觉统合训练,均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与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得分状况、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两组患儿的言语、行为、交流、认知方面症状均有了显著改善,观察组临床表现评价总分为(74.5±4.4)分,高于对照组的(55.4±3.8)分,(P值均<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的CARS、ABC评分分别为:(25.3±3.8)分、(60.6±5.5)分,低于训练前评分:(40.5±4.4)分、(85.2±5.8)分,对照组患儿CARS、ABC评分分别为:(33.2±4.2)分、(72.3±4.7)分,低于训练前的(41.0±3.8)分、(84.7±4.9)分,训练后观察组患儿CARS、AB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训练后,两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结构化教学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模式治疗孤独症患儿,可以减小患儿的CARS与ABC评分,改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 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训练前应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基线测评,并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12个月的结构化训练,51名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1例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行为方面及ATEc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早期行为干预联合家庭干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温岭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家庭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早期行为干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IV)、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ADHD)、父母症状(Conner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1,P<0.05);干预前,两组SNAP-IV、ADHD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SNAP-IV、ADH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9、8.823,P<0.05);干预前,两组父母Conners量表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父母Conners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但两组品行问题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学习问题、多动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为干预联合家庭干预对学龄前ADHD儿童效果显著,能改善患儿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开办"家长学校"对患儿的干预疗效以及对其父母亲职压力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9-02/11新诊断为ASD且年龄2~5岁的住院患儿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家长学校组,每组33例。常规组,采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进行康复干预;家长学校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父母要参加"家长学校"接受教育和培训。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采用ASD评定量表(CARS)、ASD行为量表(ABC)、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父母亲职压力指数简表(PSI-SF)进行评估,采用Excel软件双人双份录入原始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3个月后,(1)两组组内比较,CARS、ABC及ATEC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常规组PSI-SF总分及困难儿童维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家长学校组PSI-SF总分及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3个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2)两组组间比较,家长学校组CARS、ABC及ATEC总分降低更明显,ABC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S及ATEC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学校组PSI-SF总分及3个维度评分降低更明显,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办"家长学校"可有效提高ASD儿童早期干预疗效,并明显降低其父母的亲职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行为疗法对孤独症患儿疗效、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行为疗法治疗,观察组予以头针联合行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量表、PEP-3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父母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卫生及总体健康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联合行为疗法能够显著提高孤独症患儿临床疗效,改善患儿心理健康状态,间接提高其父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叶酸对参与结构化教育的孤独症儿童的辅助治疗效果,为进行靶向营养干预及综合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方法。随访66名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孤独症儿童,遵循自愿原则分为叶酸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Scale,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ren's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和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 3)对其3个月前后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ABC、CARS、ATEC量表总分均降低,PEP 3量表各项得分(除行为特征 非语言外)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后各量表差值显示,叶酸干预组孤独症儿童ATEC量表中的语言交流项、PEP 3量表中的认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项的差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在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同时补充叶酸,对认知和语言交流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纯参与结构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早期听觉统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73例孤独症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研究组37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早期听觉统合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评分、适应商(ADQ)与智商(IQ)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ABC评分(62.5±15.6)分,低于对照组的(68.5±13.5)分(P<0.05),DQ与IQ评分分别为(52.2±10.0)分、(49.2±11.0)分,高于对照组的(48.3±8.9)分、(46.2±8.2)分(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结论 早期听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行为、适应商、智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与综合教育康复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方法 116例2~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综合教育康复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教育康复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头针1次/d,每周休息2d。于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ocial Adaptive Capacity Scale,SM)、儿童心理发育诊断量表(0~6岁)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儿CARS评分、ABC评分均较前下降,SM评分、发育商(DQ)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治疗与综合教育康复能显著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孤独症症状,有效提高患儿的发育商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国外多感官刺激疗法已在儿科疾病领域广泛应用,国内尚无大量干预性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多感官刺激治疗对儿童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和行为能力的影响,探究多感官刺激疗法对孤独症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03-01-2018-02-28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资料进行配对设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多感官刺激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教育评估量表第3版(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3,PEP-3)、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EP-3量表中认知(t=2.085,P=0.041)、语言理解(t=2.370,P=0.021)、语言表达(t=3.458,P=0.001)、大肌肉(t=2.680,P=0.010)、小肌肉(t=2.305,P=0.025)、模仿(t=2.240,P=0.029)、沟通(t=4.253,P0.001)和体能(t=2.109,P=0.039)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ABC量表总分为(51.97±8.96)分,低于对照组的(70.12±9.94)分,t=7.429,P0.001;干预后观察组CARS量表活动水平指标评分为(2.32±0.33)分,优于对照组的(2.59±0.37)分,t=2.983,P=0.004。结论多感官刺激治疗可改善孤独症患儿PEP-3量表、ABC量表及CARS量表活动水平指标评分,提高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及行为能力,改善患儿孤独症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经颅重复高频磁刺激(rTMS)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临床对照试验。选取20例3~6岁ASD儿童为研究组:rTMS+结构化教育(TEACCH)。同期招募与研究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0例ASD儿童为对照组(TEACCH)。2组儿童的康复周期均持续6个月。使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比较干预前、后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的AETC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ATEC量表总分和各分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SD儿童经过持续半年的rTMS+TEACCH或单一的TEACCH课程,其主要临床表现均有较显著改善;rTMS+TEACCH的联合干预方案,其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