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中FIB及DD的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结果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的血浆中FIB和DD均高于对照组(P〈0.01);90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中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Jbrinogen,Fbg),D-二聚体(D—Dimer,DD)在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2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Fbg、DD的检测结果,同时行血管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血管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19例并发DVT,Fbg和DD联合检测的灵敏度78.9%,特异性91.5%,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6.5%,准确度89.6%;单独DD检测的灵敏度94.7%,特异性81.3%,阳性预测值47.6%,阴性预测值98.9%,准确度83-3%。结论Fbg和DD检测对骨科大手术患者并发下肢DVT具有重要的早期预测作用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Stago血凝仪测定骨折手术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并分析与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2023年5月本院诊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下肢彩超检查DVT阳性结果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应用Stago血凝仪测定并分析术前、术后24h的血浆D-D、FDP及ATⅢ水平,并分析三者在DVT预测中的效能。结果:术后DVT组的血浆D-D、FDP水平均高于无DVT组,而ATⅢ低于无DVT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D、FDP、ATⅢ及三者联合预测术后DV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1、0.793、0.872、0.974,且联合预测的特异度、敏感性分别为93.5%、92.0%,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血浆D-D、FDP及ATⅢ与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立业  李军莉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307-1308
目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实验项目,是目前临床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及进行溶栓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尤其对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该文将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T2DN患者作为试验组,选择同期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浆D-D、FIB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晚孕妇女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m)和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50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正常晚孕组)、200例妊高征孕妇(妊高征组)和100例健康育龄期非妊娠女性(正常未孕组)血浆中FIB和D—D水平。结果正常晚孕妇女、妊高征患者血浆中FIB、D—D水平分别高于健康未孕妇女,妊高征患者的FIB、D—D水平高于正常晚孕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高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更明显。检测FIB、D—D对妊高征的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在子痫前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子痫前期患者10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36例,重度子痫前期64例;选择同期产检健康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对象血清FIB、D-D的表达,并分析其在子痫前期中的意义。结果:血清FIB、D-D检测水平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血清FIB、D-D之间呈正相关,回归分析血清FIB、D?D均是子痫前期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诊断子痫前期的曲线下面积(AUC)血清FIB为0.783(95%CI:0.673~0.879),D-D为0.792(95%CI:0.680~0.902),FIB+D-D联合为0.921(95%CI:0.837~0.975),联合检测方法的AUC最高,且检测特异度、准确度(92.4%、93.8%)高于各单独检测结果(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FIB、D-D的表达明显升高,临床上可将其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昱  黄赞鸿 《现代医院》2013,13(8):78-8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10例DVT可疑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对其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DVT可疑组10例及对照组5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低于临界值水平,上述60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排除DVT;DVT可疑组剩余100例患者D-二聚体高于临界值,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诊DVT患者84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38.5%、84.0%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栓患者静脉血中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TOP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430例血栓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D-二聚体值。结果与健康组对比,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明显增高(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D-二聚体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慢眭阻塞性肺疾病(C0P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0例COPD患者及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FIB及FD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COPD患者血浆D-D、FIB及FD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16±0.61)mg/LLL(0.55±0.04)mg/L、(5.88±1.52)g/L比(3.12±0.35)g/L、(7.18±1.63)mg/L比(3.62±1.5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监测血浆D-D、FIB及FDP水平对COPD患者体内存在的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适合高龄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的D-二聚体界值。方法回顾性调查52例高龄(≥80岁)DVT患者,对照同期住院的基本情况近似的208例高龄患者,分析不同D-二聚体界值对于诊断的价值。结果常规界值0.5μg/L的诊断特异性(23.1%)和阳性预测值(24.5%)均较低,ROC曲线分析后选取1μg/L时,其特异性(54.3%)、阳性预测值(35.4%)、阳性似然比(2.19)明显提高,达到年轻患者常规界值(0.5μg/L)水平,而特异性仍然达到100%。结论在高龄患者,根据年龄将D-二聚体界值调高到1μg/L,可以明显提高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代雪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90-379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栓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检查静脉通畅率的情况,评价其作为判断溶栓疗效指标的价值。[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病人均口服祛湿化瘀1号,前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部位,经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20万u及活血化瘀类药,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u,皮下注射,q12h,并于患肢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给予尿激酶20万u静脉注射;后者经患足背静脉给予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用量同前,同时抗凝治疗,用法同前。[结果]前者治疗开始后d1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2.5d后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随着溶栓导管后撤,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12.9d恢复至正常水平;后者治疗后d2DD水平开始上升,平均4.5d后达高峰,平均6.2d降到正常水平,两组DD水平在治疗前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0%,后者为23%,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治疗后复查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两组在静脉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同时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溶栓、抗凝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但应结合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复查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值对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及对肿瘤围术期患者预防DVT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187例,其中男17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10.1)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当日、术后1、2、3、5、7、10、15、20、30d)测定血浆D-二聚体,并于术前、术后f每隔1周或出现症状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术后使用抗凝药与否及使用抗凝药时机、血栓患者出现血栓的时间及部位。结果187例患者中3例发生下肢DVT。所有患者中术前有71例(38%)血浆D-二聚体值超过0.5mg/L,平均(0.83±1.09)mg/L;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手术后当日即有明显升高,平均(2.55±3.33)mg/L,术后第5天出现峰值,平均(3.97±3.52)mg/L,术后1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腺癌、非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与消化系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部位肿瘤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值预测下肢DVT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很低,仍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监测方法;术后预防性药物抗凝对于预防下肢DVT有一定效果,但要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的颅脑外科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5例颅脑外科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出现DvT的概率更小,经过统计学方法的分析,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以及DvT的防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甘月红 《现代保健》2014,(29):77-7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及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南昌市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128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VT、术后感染、便秘及压疮情况。两组干预前后采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各组ESR、HCT、Fb、np、nbl、nbh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DVT、术后感染、便秘、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ESR、HCT、Fb、np、nbl、nbh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骨折患者血液黏稠度,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6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和65例对照组,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并通过t检验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DVT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F值升高较D-二聚体或纤维蛋白原升高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子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51-3152,3154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11例高龄患者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积极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保护下肢静脉等,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结果]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外伤与手术导致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是影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术后加强对患者的严密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王冉 《现代保健》2011,(23):70-7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9例前列腺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及护理.结果 经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全部治愈.结论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和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措施是防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探讨其高危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孕产妇深静脉血栓患者共2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6例经治疗治愈,1例足坏疽行截肢术,1例继发严重肺栓塞抢救成功,10例妊娠期就治的患者中孕期过程顺利,1例分娩足月低体重儿,无致畸、窒息儿,无再发产后病例。结论:孕产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可致严重并发症,急性期使用溶栓、抗凝、降低血粘滞度等治疗多可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如积极预防、早期诊治可减少并发症、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数值的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3~4周时的D-二聚体数值(其中未并发下肢DVT的为B组,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对三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与A组(P<0.05),C组与A组(P<0.01),C组与B组(P<0.05)三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并发下肢DVT的病人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D-二聚体数值的测定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