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Stago血凝仪测定骨折手术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并分析与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2023年5月本院诊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下肢彩超检查DVT阳性结果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应用Stago血凝仪测定并分析术前、术后24h的血浆D-D、FDP及ATⅢ水平,并分析三者在DVT预测中的效能。结果:术后DVT组的血浆D-D、FDP水平均高于无DVT组,而ATⅢ低于无DVT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D、FDP、ATⅢ及三者联合预测术后DV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1、0.793、0.872、0.974,且联合预测的特异度、敏感性分别为93.5%、92.0%,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血浆D-D、FDP及ATⅢ与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中FIB及DD的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结果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的血浆中FIB和DD均高于对照组(P〈0.01);90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中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7,(5):669-67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检测对于骨科手术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73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根据彩超检验结果分为DVT组(23例)和非DVT组(50例),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24h、48 h、72 h、5 d、7 d时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浆D-D浓度。结果两组术后血浆D-D浓度均先升后降,其中非DVT组术后72 h降至术前水平(P>0.05),DVT组术后第7 d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DVT组血浆D-D浓度在术后24 h、48h、72 h、5 d和7 d时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血浆D-D浓度与DVT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术后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可预测骨科手术后DVT的形成,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与下肢骨折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是否存在相关性及临床监测意义。方法筛选我科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110例,其中确诊DVT阳性者45例,DVT阴性者65例,入院后抽血检查FIB与D-D,比较DVT阳性组(实验组)和DVT阴性组(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有无存在差异,把确诊DVT患者给予一致的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后3、7、11、19天再次测定FIB与D-D。结果老年人下肢骨折后DVT阳性者与DVT阴性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数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与下肢骨折后发生DVT存在相关性。联合监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并发DVT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于DVT阳性组给予治疗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两者临床监测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聚体(D-D)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本院分娩的129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16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产后有无并发DVT,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DVT组与非DVT组产后24h的TEG参数及血清FDP、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DV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EG联合血清FDP、D-D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并发DVT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凝血时间(R)值、血块动力(K)值低于对照组,斜率值(α)、血块强度(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及血清FD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值分别为16.693、14.787、3.118、6.173、12.098、9.154、14.258,P<0.05);妊娠期糖尿病产妇DVT并发率为15.50%(20/129);DVT组R值、K值均低于非DVT组,α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接受踝关节骨折手术的住院患者94例,根据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未感染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收集患者术前1 d、术后1、3、7、14、21及28 d血浆D-D、CRP和ESR资料,观察患者围术期D-D、CRP和ESR水平。结果置入植入物(OR=1.788)、留置导尿(OR=1.672)、基础疾病(OR=1.456)是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血浆D-D、CRP和ES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D-D、CRP和ESR水平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其中感染组患者D-D于术后3 d时达到峰值为(2.64±0.81)μg/ml,CRP和ESR水平于术后7 d时到达峰值,分别为(135.28±28.69)mg/L和(117.53±26.49)mg/L;且感染组术后D-D、CRP和ESR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01)。结论置入植入物、留置导尿和患有基础疾病是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强相关监管;患者术后血浆D-D、CRP和ESR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感染患者的及时发现,综合监测将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浆D-二聚体(D-D)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2月于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31例)和非DVT组(129例)。比较两组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和血浆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ROC分析其对术后发生DVT的预测效能及危险度。结果 术后1d及7d DVT组R、K值低于非DVT组,Angle、MA、D-D水平高于非DVT组,且R、K值水平与DVT发生均呈负相关,Angle、MA、D-D水平与DVT发生均呈正相关(P<0.05);术后1d及7d R、K、Angle、MA、D-D水平联合预测术后发生DVT的AUC分别为0.738、0.805,且术后1d各指标高水平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分别是低水平患者的0.468、0.548、2.435、3.023、3.671倍,术后7d其危险度是低水平患者的0.411、0.468、3.886、4.757、...  相似文献   

8.
探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益肾壮骨经验方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效果。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接受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6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以益肾壮骨经验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治疗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us,DVT)发生率,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骨密度值、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02%(40/43)高于对照组74.42%(32/43)(χ~2=5.460,P=0.020),下肢DVT发生率9.30%(4/43)低于对照组34.88%(15/43)(χ~2=8.174,P=0.000);治疗后观察组骨密度值、Harris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497、3.707、4.819,P=0.001、0.000、0.000);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t=9.204,P=0.000),血清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t=6.411,P=0.000)。综上,对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予以益肾壮骨经验方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骨密度值及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效减少下肢DVT发生率,明显调节血清BALP、TRACP-5b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梁剑琦  邹志 《实用预防医学》2013,(10):1269-1271
目的 探讨血浆D-D与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6例AMI、44例UAP、46例CI、44例ICH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血浆D-D与FDP水平,另选同期健康成人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D-D与FDP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MI、UAP、CI、ICH组患者血浆D D、FDP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AMI组和UAP组急性期和恢复期、CI组和ICH组急性期D-D、FDP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和UAP组比较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浆D-D与FDP对诊断AMI、UAP、CI、ICH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治疗后的疗效监测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民乐县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发生下肢DVT,34例)和非DVT组(未发生下肢DVT,6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患者BMI>24 kg/m2、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占比及年龄、术前血浆D-二聚体(D-D)和术后3 d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均高于非DVT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BMI>24 kg/m2、有糖尿病史、术前血浆D-D水平高、术后3 d血清NETs水平高、术后3 d血清sVCAM-1水平高均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OR=1.530、1.826、2.232、1....  相似文献   

11.
莫智媛 《现代预防医学》2020,(14):2681-268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在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4月 - 2018年2月收治我院并行肿瘤切除术的恶性肿瘤妇女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血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予以气压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功能、血流速度、下肢周径、DVT发生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 - 二聚体(D - Dimer,D - D)、纤维蛋白(Fibrin,FI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血流速度以及下肢周径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进行预防血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预防DVT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晓燕 《中国校医》2021,35(2):123-126
目的 探究下肢创伤性骨损伤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常见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以期为临床中及时检测及预防DVT提供参照。方法 选取某医院2016年07月—2019年07月收治的因外伤性股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的157名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其手术前后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平均体质指数(BMI)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2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术后血小板计数和切口感染具有差异(P值均<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BMI、术后D-2聚体和切口感染是影响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指标纳入ROC分析,评价指标对测DVT发生的诊断价值,提示以0.650 pg/L为截点值,术后D-2聚体预测创伤骨折术后DVT发生的敏感度为86.62%,特异度为84.21%,曲线下面积为0.898,优于术前BMI指标。结论 术前BMI、术后D-2聚体和切口感染是影响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D-2聚体对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具有高效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者480例,回顾分析其术前DVT发生相关因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骨折部位、糖尿病均为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及骨折部位均是创伤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高危影响因素,完善术前评估及危险因素监控,针对性计划性地实施干预有利于预防DVT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急性脑血管病(AC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别血清HCY、hs-CRP以及D-D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及其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血清中HCY、hs-CRP、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中血清中HCY和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hs-CRP在脑出血和脑梗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短暂脑缺血发作中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血清中HCY、hs-CRP、D-D联合检测阳性率急性脑血管病组高达92.45%,准确度达89.27%,显著高于单项检测,但特异性有所下降.结论 血清中HCY、hs-CRP、D-D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对于ACD的诊断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为ACD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一次性造影在肺栓塞(PE)与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185例临床疑诊PE的患者进行了双源CT肺动脉造影和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检查。肺动脉扫描采用单能量大螺距采集模式,髂股静脉扫描采用双能量技术。结果185例中28例(15.14%)患者同时患有PE及DVT,8例(4.32%)患者仅有PE而没有DVT,7例(3.78%)患者仅有DVT而没有PE。PE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充盈缺损和管腔完全阻塞影像。DVT表现为管腔中央类圆形、长条形不均匀低密度性充盈缺损。结论双源CT一次性联合成像在肺栓塞与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价值,适用于伴有下肢静脉循环障碍的可疑肺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技术评估下肢穿静脉曲张患者穿静脉形态与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从2017年10月-2019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下肢穿静脉曲张患者中筛选出62例患者,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技术诊断。分析穿静脉形态与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结果62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有115支穿静脉开放。其中显示有77支出现反流。大腿下部和小腿下部内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432,P=0.000)。穿静脉反流随着穿静脉的内径增加而增加(r=0.712,P=0.000)。结论小腿是下肢穿静脉血栓的多发部位,大腿穿静脉内径大于小腿穿静脉内径,小腿穿静脉更容易形成反流。穿静脉开放的数量,与穿静脉内径成正比,穿静脉反流与穿静脉内径密切相关。反流静脉的内径越宽,其反流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1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6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发生2例DVT,发生率3.2%,对照组患者发生9例DVT,发生率为14.3%。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干预组(χ2=4.881,P〈0.05)。结论加强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抗凝因子变化.方法 110例AECOPD患者按下肢深静脉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抗凝指标.结果 110例AECOPD患者中,确诊DVT 12例(10.9%),合并肺血栓栓塞症2例(1.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卧床>3 d、吸烟、机械通气的例数增多及住院时间延长(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S含量下降(P<0.05)及血D-二聚体含量增加(P<0.05).结论 造成AECOPD患者制动的因素如长期卧床及吸烟、机械通气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且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更容易合并DVT;AECOPD合并DVT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应监测纤溶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凝血、抗凝、纤溶实验室指标,探讨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妊娠患者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1月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患者58例,未孕肝炎患者62例,正常晚孕组62例,对照组56例。检测PT、APTT、D-D、AT-Ⅲ、FD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肝炎组与对照组、正常晚孕组比较,PT、APTT、FDP、D-D、AT-Ⅲ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FDP、D-D明显升高,AT-Ⅲ百分比明显降低。妊娠肝炎组与未孕肝炎组比较,FDP、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妊娠组与HBe Ag阴性妊娠组比较,PT明显延长,FDP、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指标动态观察和综合判断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感染病情判断、临床治疗、预后评估,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常规检测凝血功能,术后第1,3,5天监测D-二聚体(D-D)水平.疑似DVT患者,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不明确时行静脉造影.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 术前共诊断DVT20例(30侧肢体),中心型7例,周围型13例.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抗凝治疗后,非DVT患者D-D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DVT患者第1天和第3天D-D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平均D-D分别为6500,6800 μg/L.其他2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中共发现40例DVT.其中周围型DVT患者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后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需要充分监测评估,术后需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联合抗凝治疗预防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