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逆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弊端。 方法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次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共213例,其中逆行置管溶栓(CDT)组(150例),单纯抗凝组(63例)。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6个月的髂股静脉通畅度、12个月PTS情况、静脉瓣膜反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CDT组对于髂静脉血栓清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凝(P=0.011),但对于股腘静脉血栓与单纯抗凝无差异(P>0.05)。逆行置管溶栓对于股总静脉血栓的效果在中央型优于混和型(P<0.0 001)。相应的,CDT组6个月的髂静脉通畅率高于单纯抗凝组(P=0.002),而股静脉通畅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CDT组PTS发生率以及重度PTS的发生率均低于抗凝组(P<0.0 001),但轻中度PTS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DT组12个月的静脉瓣膜反流情况与抗凝组相似(P>0.05),但生活质量要高于抗凝组(P<0.0 001)。 结论逆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髂静脉血栓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置管困难、对静脉瓣膜损伤等原因,对于累及股腘静脉的血栓,如无特殊情况,建议将逆行置管溶栓作为次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9例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侧腘静脉置管CDT。记录置管成功率,健、患肢周径差值,静脉血栓评分,静脉再通率,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介入治疗并发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等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0%(39/39)。患者治疗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值分别为(6.12±1.03)cm与(2.55±0.7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肿胀消退明显。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栓评分为(5.73±0.94)分与(2.13±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消融明显,静脉再通率为(64.23%±16.21%)。39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置管处炎症,1例患者出现穿刺处血肿,1例患者溶栓后出现髂静脉狭窄并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即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7%(3/39)。随访6~12个月,34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7.2%(34/39),无DVT复发与肺栓塞发生。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6.14%±9.15%),PTS的发生率为15.4%(6/39)。结论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经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组),32例接受置管溶栓治疗(B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消肿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尿激酶总用量分别为(106.09±61.92)×104 U、(204.38±108.27)×104 U,溶栓时间分别为(3.00±2.35)d、(5.11±2.57)d,住院时间分别为(7.39±0.94)d、(9.19±2.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01);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6.60±19.07)%、(73.59±25.2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5%(1/23)、6.25% (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DVT可明显提高血栓清除效率,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药物溶栓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且疗效良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小隐静脉放置溶栓导管于深静脉血栓段内,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结果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中央型8例,混合型6例.溶栓后主干再通,侧支血管增多10例,血栓溶解率71.4%;12例疼痛缓解,肿胀消退,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患者肿胀明显减轻,能进行家务劳动.结论 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置管溶栓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 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积极配合治疗,40例患者栓塞动脉完全开通,8例部分开通.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2例,部分缓解6例.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观察,术后患肢锻炼的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途径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采用经颈静脉穿刺后,置管造影并植入滤器,留置导管持续血管内溶栓同时联合足背静脉溶栓;而同期有16例患者(对照组)仅行足背静脉溶栓.结果 治疗组溶栓时间为(6.6±2.3)d,对照组为(8.2 ±1.4)d;所用尿激酶总量治疗组为(552±224)万u,对照组为(700±166)万u.联合溶栓能显著减少溶栓时间与尿激酶用量(P<0.05).治疗组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分别减小(4.6 ±2.1)cm、(4.0±2.1)cm,对照组分别为(3.2±1.7)cm、(2.7±1.5)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完全溶通率为66.7%.对照组完全溶通率为3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例患者在血栓完全溶通后从原穿刺处将滤器取出.结论 经颈静脉途径导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柃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效果好,完全溶通后可从原穿刺处回收滤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B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上肢静脉途径给药.结果 A组有效率为95%,B组有效率为5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取得良好疗效,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9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病例,共50例,行单纯CDT;B组为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44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以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肺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用超声和(或)血管造影随访静脉通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膝上20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5.37±1.97)cm和(5.41±2.2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910);治疗后分别为(2.96±1.10)cm和(1.78±1.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1).治疗前2组膝下15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4.14±1.57)cm和(4.05±1.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88,P =0.774);治疗后分别为(1.93±0.84) cm和(1.41±1.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12).治疗前2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0(8.0,10.0)分和8.3(7.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72,P=0.1292);治疗后分别为3.5(2.0,5.0)分和0(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702,P<0.01).治疗结束时2组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5.0% (42.3%,72.4%)和100% (8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48,P<0.01).2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950(5.525,7.225)×106 U和4.100(3.600,5.050) ×1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133,P<0.01).2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9,12)d和6(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358,P<0.01).2组皆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0% (19/50)和22.3%( 1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90,P=0.1097).2组临时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8.37%(38/43)和100% (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9,P =0.028).末次随访时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0.0%(44.4%,59.2%)和95.4% (8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721,P=0.0011).结论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的疗效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000U,然后以125000-15000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h,平均38h,尿激酶用量750000U-9750000U,平均5150000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0%的23例患者,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栓清除率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患健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4.5±0.6) cm下降至术后(1.0±0.4) cm(P<0.05).尿激酶平均剂量(18.4±3.1)万U,平均溶栓时间(4.2±0.7)h.19例DVT完全清除(>90%),2例大部分清除(50%~90%),1例部分清除(<50%).术后6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血红蛋白尿,经补液水化后当日缓解,无肺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在DSA导引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置放溶栓导管于血栓段,经导管24 h持续微泵灌注50万U/d尿激酶.根据患者髂股静脉再通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治愈率、并发症等评估近期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根据患者下肢水肿、髂股静脉闭塞、色素沉着、溃疡等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4 d后成功回收71例),治疗14d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髂股静脉血流基本或全部恢复,平均住院时间为(6.7±3.1)d.治疗后3、7、14 d肢体周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复查显示,随访6个月时髂股静脉闭塞率和色素沉着率分别为5.3%(4/76)和2.6% (2/76),随访12个月时分别为9.2%(7/76)和7.9% (6/76),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法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向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Bi-directionalMSCTV)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人次超声难以显示的下肢肿胀病人行Bi-directiorralMSCTV检查,检查后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再现法(VR)重建。结果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技术较常规静脉造影和常规单向CT静脉造影更清晰显示盆腔静脉血栓,尚能显示小腿等超声难以显示的血栓。结论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法可作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color Doppler to compression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Longitudinal color flow imaging was performed in 60 lower extremitie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The study was then repeated by a blinded examiner using transverse compression sonography. The results were then correlated. Thirty-five examinations were negative by both color flow and compression methods. Twenty thrombi were diagnosed on compression sonography, while only 13 were diagnosed by the color flow method. Thirty-five percent of thrombi were missed using color flow imaging alone. We conclude that compression sonography should remain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VT, a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hrombi might be overlooked using longitudinal color flow imaging alon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non-occlusive thrombi that are adherent to the vessel w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