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前常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由此引起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变化,加重了手术治疗的危险性,降低了病人对术后综合治疗的耐受性,影响治疗的效果。为此,我科自1997年8月至1999年8月间,对8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病人进行了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男性68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8.4岁。全组胃癌36例,结肠癌29例,直肠癌13例。胃及小肠平滑肌肉瘤5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行根治性手术61例,姑息性切除及姑息性改道手术23例。84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程度为甚。胃肠道肿瘤除肿瘤自身消耗及特殊因子的释放,还经常因消化道的梗阻等症状,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进一步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程度。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可增加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降低生活质量以及增加非计划性二次手术率,最终增加病死率。利用有效的营养筛查工具筛查出营养不良患者,在围手术期提供精准而有效的营养治疗,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及精准营养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营养状况的评估与筛查,精准营养治疗适应证,营养制剂的选择及使用途径等方面阐述目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焦点,肿瘤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肿瘤相关性营养不良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恶性肿瘤疾病本身,20%的肿瘤患者的直接死因是营养的缺失和进行性发展的恶液质。营养不良的发生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导致其在化疗期间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下降,同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预后。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40%~70%,因此,早期筛查围化疗期存在营养风险的肿瘤患者,给予充分合理的营养支持,以纠正其营养不良状态,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围化疗期的营养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并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以五阶梯营养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逐步开展,一些新型改善营养状况的制剂与药物在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中显示出独特的疗效,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旨在探索兼顾提高营养状况与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营养治疗贯穿抗肿瘤疗法的始终,本文分析了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及其原因,并围绕围化疗期营养疗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免疫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免疫营养、肿瘤、胃肠道"等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0的相关文献,共检到文献64篇,纳入标准:1)免疫营养物质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免疫的机制;2)免疫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2篇进行分析。结果:谷氨酰胺、精氨酸、n-3脂肪酸等免疫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激活多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受抑制,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制剂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结论:围手术期,特别是术前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减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围术期营养治疗在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行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采用规范的围术期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观察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炎症指标差异及住院日、住院费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值分别为8.450、18.647。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随时间的变化不同;试验组术后第3天空腹血糖、术后第3/5/8天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低,术后第1天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13.63±3.82)d vs(16.58±6.60)d和抗生素费用(2,923±562.83)元vs(431.37±104.74)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营养治疗对维持脑膜瘤患者术后血糖稳定、负氮平衡、预防炎症反应和缩短住院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癌术后围化疗期肠外营养的临床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肠道癌术后围化疗期应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价值及远期疗效。方法:79例胃肠道癌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给予化疗的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为营养组,另一组患者按同样的方案给予化疗,为对照组。结果:胃肠外营养对各期胃肠道癌的患者均能增强食欲,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活动质量,增加体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能使患者如期进行足剂量的化疗,且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结论:胃肠道癌术后的患者在化疗期间有必要给予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肠道癌术后围化疗期应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价值及远期疗效。方法  79例胃肠道癌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患者给予化疗的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 ,为营养组 ;另一组患者按同样的方案给予化疗 ,为对照组。结果 胃肠外营养对各期胃肠道癌的患者均能增强食欲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活动质量 ,增加体重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能使患者如期进行足剂量的化疗 ,且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结论 胃肠道癌术后的患者在化疗期间有必要给予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而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这将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通过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将有利于改善预后。本文将对目前围手术期结直肠癌患者营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治疗路径选择、时机选择、能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确定、营养教育和膳食处方的制定、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肠外营养路径与配方的选择等。同时,本文针对该研究领域内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解决营养问题仍是临床实践中的挑战性任务之一。围放疗期头颈部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与疾病介导的代谢紊乱、并发症及心理等因素有关,而放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营养不良会降低放射治疗耐受性、准确性、治疗效果等,进而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对疾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医学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保证放射治疗顺利进行,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在围放疗期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规范的营养治疗与管理是必要且迫切的,需要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及急性放射损伤评估等,制订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并动态调整。本文在回顾、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头颈部放疗营养治疗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围放疗期的规范化营养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不同时期营养状态与相关因素。方法 60 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术前和术后12天进行患者主观整体评估,于术前、术后7 天和12 天监测患者的体质指数、上臂围、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 褶厚度,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并比较不同时期各 指标的差异,分析术前和术后 12 天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前 PG-SGA 评分:营养良好(PG-SGA 0~1 分)的患者 2 例( 3.3%),可疑营养不良(PG-SGA 2~3分)的患者11例( 18.3%),中度营养不良(PG-SGA 4~8分)的患者31例( 51.7%), 重度营养不良(PG-SGA ≥ 9 分)的患者16 例(26.7%);术后12 天 PG-SGA 评分:营养良好(PG-SGA 0~1 分)的患者 0例(0.0%),可疑营养不良(PG-SGA 2~3分)的患者0例(0.0%),中度营养不良(PG-SGA 4~8分)的患者6例(10.0%), 重度营养不良(PG-SGA ≥ 9 分)的患者 54 例(90.0%)。与术前相比,术后 12 天 PG-SGA 评分显著增加(P < 0.01); 与术前相比,术后7天和术后12天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明显下降(P<0.01),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有所上升(P < 0.01);与术后7 天相比,术后12 天总蛋白、球蛋白明显上升(P < 0.05,P < 0.01),白蛋 白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相比,术后7 天和12 天体质指数均下降,特别是术后7 天下降明显 (P < 0.05),术后 7 天和 12 天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均有下降,尤其术后 12 天下降较明显(P < 0.05);术前 PGSGA 评分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明显负相关(P < 0.01),术后12 天 PG-SGA 评分与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明 显负相关(P < 0.05,P < 0.01)。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均存在营养不良,且术后营养不良风险增加,而术后早期 给予肠内营养,可逐步改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但想恢复至术前水平,出院后的家庭营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 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 年 10 月至2018 年 2 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整体 营养状况主观评估两种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有2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其分为观察组(100 例)和对照组(100 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结果 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 平均体质指数、平均血红蛋白、平均总蛋白、平均白蛋白、平均前白蛋白以及癌变部位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 值均 > 0.05);经过两周的营养治疗,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两组的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值均>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8%,明显低于对照 组的发病率 19%(P < 0.05)。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高营养风险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与肠外营养治疗相比,肠内营养更适于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73例,根据营养干预途径不同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23例和全肠内营养组(TEN)50例。TPN组给予静脉营养治疗,TEN组给予经鼻饲管(经鼻至空肠起始位置)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道功能和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就诊前后体重丢失、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不同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组淋巴细胞数不同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组间比较,TEN组体重丢失幅度小于TPN组;TEN组术后72h、术后120h血清白蛋白均短于TPN组,TEN组术后120h淋巴细胞数高于TPN组;TEN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低于T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而言,肠内营养的疗效总体优于肠外营养,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分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行肿瘤手术治疗的27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在患者术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有营养风险组(121例)与无营养风险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观察指标以及术后感染、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年龄、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情况、肿瘤情况等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44.6%,有营养风险组的术前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淋巴细胞总数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营养风险组感染发生率为27.3%(33/121),无营养风险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4.7%(22/1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NRS 2002 ≥ 3分、饮酒史、手术时长 ≥ 6h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NRS 2002评分低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占第2位.营养不良贯穿肝癌患者的整个病程,发生率高达80%,肝癌患者经历肌肉蛋白质消耗和支链氨基酸氧化减少,营养不良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肝癌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常规的营养诊断(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及综合评定),并遵循五阶梯治疗原则进行营养干预.稳定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 NRS 2002 和 PG-SGA 对住院肿瘤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的适用性。方法 对 2015 年 2 月至 4 月在我院采用不同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每名患者同时采用NRS 2002 量表及PG-SGA 量表 进行营养筛查及评估,比较两种方法间的相关性及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 共 423 例患者完成 调查,其中胃肠外科124例、放疗科169例、消化内科130例;胃肠肿瘤265例(62.6%),头颈肿瘤93例(21.9%), 其他部位肿瘤65 例(15.4%)。根据BMI 评价,消瘦患者占9.5%; 根据NRS 2002 评分,有营养风险患者占32.6%; 根据PG-SGA 评价,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占50.6%。采用二分类交叉列表方式评价两种工具的一致性,具有一致性 (kappa=0.491,P < 0.001)。如果以NRS 2002 ≥ 3 分作为有营养风险的评估标准,PG-SGA ≥ 4 分作为阳性对照,则 NRS 2002 的灵敏度为57.0%,特异度为92.3%。结论 NRS 2002 用于筛查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与PG-SGA 的评估结果存 在一致性。如果以 PG-SGA ≥ 4 分作为阳性对照,NRS 2002 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比较好,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较差。  相似文献   

16.
营养不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40%~80%,约有97% 的患者需要营养治疗。肿瘤相关的营养不良主 要由肿瘤的局部效应、机体对肿瘤的反应和抗肿瘤治疗引起。约70% 的肿瘤患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采用放射治疗,但在患 者放射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伴随的多种急性和慢性反应,容易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引起治疗中断或延迟,影响肿瘤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进而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营养治疗可帮助放疗患者度过不良反应期、降低放疗引起的毒性反应、 改善患者机体状况、降低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对患者放疗过程中和放疗后科学全面地评估营养状况,并尽早 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和营养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并协助抗肿瘤治疗的进行、降低肿瘤进展风险、改善 患者预后。本文总结了放射治疗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诱发的营养不良问题,以及营养不良状况对患者放疗效应、身体 状况的影响,通过回顾营养治疗在放疗患者中的应用,表明营养治疗对改善放疗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对我院晚期肿瘤住院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调研,统计患者的营养不足率、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支持情况,探讨不同癌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临床指标差异,为个体化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筛选符合要求的2016年1月—2017年2月入院的晚期肿瘤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问卷调查、人体测量、记录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517例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足率为19.54%,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9.52%,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比例为14.56%,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比例为63.67%。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43±11.82)天,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为(8.29±6.93)天。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于其他癌种。结论 NRS2002作为有效的营养筛查工具,可协助临床医师筛查肿瘤科住院患者潜在的营养风险,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均接受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结果系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感染及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3%、5.1%、5.1%和5.1%,对照组分别为30.8%、25.6%、23.1%和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中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康复,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