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122例PGG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腺癌的种类分组,其中侵袭前组患者82例原位腺癌(AIS)组患者39例,微浸润性腺癌(MIA)组患者43例,侵袭组患者40例; 根据肺腺癌良恶性分组,其中良性组80例,恶性组42例。比较侵袭前组与侵袭组、AIS组与MIA组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瘤肺界面、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症情况之间的差异。  结果  侵袭前组以及侵袭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以及MIA组患者的分叶征、空泡征、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瘤肺界面、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侵袭以及恶性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 ROC曲线分析示,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浸润性以及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  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于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结节(SPN)中支气管改变在MSCT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肺孤立性肺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在MSCT的表现。结果CT显示支气管截断征18例(33.3%),其中腺癌6例,腺鳞癌2例,转移性肿瘤2例,淋巴瘤2例,其他恶性肿瘤2例,良性病灶4例;支气管在SPN穿行12例(22.2%),腺癌5例,腺鳞癌2例,良性病灶5例;支气管在SPN边缘走行、形态无明显改变或扩张的10例(18.5%),腺癌6例,腺鳞癌1例,其它恶性肿瘤1例,良性病灶2例;支气管在SPN边缘走行并受压移位的14例(25.9%),良性病灶11例,腺癌2例,其它恶性肿瘤1例。结论MSCT能很好的评价SPN的支气管改变,对SPN的良、恶性的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结节(SPN)CT影像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50例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螺旋CT机扫描,由2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进行阅片,确定有无结节以及结节的特点。结果 SPN的CT特征包括分叶、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血管集束征、钙化及空洞等,统计学处理显示:周围性肺癌分叶、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发生率高于结核瘤、炎性假瘤、肺错构瘤3种疾病(P<0.05);结核球钙化、空洞比率高(P<0.05);炎性假瘤病灶空泡、邻近胸膜反应多(P<0.05);肺错构瘤表现为爆玉米花样钙化。结论 CT能够较好显示SPN特点,是区分良、恶性SPN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磨玻璃结节CT特征对不同浸润程度肺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5月于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术前进行磨玻璃结节CT特征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磨玻璃结节CT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2枚病灶中70枚为浸润性腺癌,记为浸润性腺癌组,12枚病灶为微浸润性腺癌,记为微浸润性腺癌组。经比较,两组性别比例、有无饮酒史、病灶位置、病灶形状、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灶平均直径、空气支气管征、质量、病灶边缘情况、有无空气支气管征、有无胸膜凹陷征和结节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进行分析,即以病灶平均直径、空气支气管征、质量、病灶边缘情况、有无空气支气管征、有无胸膜凹陷征和结节类型为自变量(均赋值为连续变量),病理结果为因变量(浸润性腺癌=1,微浸润性腺癌=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平均直径、空气支气管征是诊断肺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15、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的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特点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为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98例,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原位腺癌组58例和微浸润腺癌组40例,对患者的病灶平均CT值、病变最大径、分叶征、毛刺征、瘤-肺界面清晰、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高分辨率CT最大径的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OR=1.656(1.297~2.114),P=0.000];平均CT值的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OR=1.006(1.002~1.010),P=0.006],说明肺部纯磨玻璃结节的CT值、病灶的最大径和病灶的侵袭程度有着相关性。两组分叶征、毛刺征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瘤-肺界面清晰、胸膜凹陷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纯磨玻璃结节的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病灶最大径的最佳截断值是9.05 mm,曲线下面积为0.815,敏感度为72.5%,特异性为77.60%;两种病变平均CT值的最佳截断值是-562HU,曲线下面积为0.710,敏感性为67.5%,特异性为70.7%。结论纯磨玻璃结节的最大径、平均CT值及分叶征、毛刺征对于鉴别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为手术方式提供个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探讨孤立型肺内小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12月接收的SPN患者120例,根据病检结果分为良性组(n=32)、恶性组(n=88),入院之后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扫描,对比两组CT平均值、强化峰值与CT征象检出率,并根据病检结果,观察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CT平均值、强化峰值均高于良性组(P<0.05),两组结节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征、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棘突征、晕征、短毛刺征等CT征象检出率高于良性组,钙化灶、卫星灶检出率低于良性组(P<0.05)。根据病检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鉴别诊断SPN良恶性准确率为95.83%、灵敏度96.59%、特异度93.75%。结论:SPN良恶性鉴别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能够全面明确病变特征及病灶形态,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分析肺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的CT定量参数及影像学特征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IA组(n=36)和IAC组(n=44),分析两组患者的CT征象,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肺窗最大径、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病灶体积、肺窗平均CT值、纵膈窗最大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病灶体积、肿瘤影消失率指标鉴别IAC和MIA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  IAC组和MIA组CT影像中的病变位置、病灶形态、空泡征、肺瘤界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胸膜凹陷症、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AC组肺窗最大径、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病灶体积、纵膈窗最大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病灶体积均高于MIA组(P < 0.05),肺窗平均CT值和肿瘤影消失率低于MIA组(P < 0.05);ROC曲线显示,CT定量参数中鉴别诊断价值最高的是纵膈窗病灶体积,然后依次是纵膈窗最大径、肿瘤影消失率、肺窗病灶体积、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平均CT值、肺窗最大径。  结论  当病灶影像学特征具有胸膜凹陷症、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时,IAC的可能性大,纵膈窗病灶体积和纵膈窗最大径鉴别IAC和MIA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磨玻璃结节样多灶性肺腺癌(MLA)的CT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方法 收集16例(共36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MLA患者资料,并依据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浸润前病变组(n=7)、微浸润腺癌组(n=20)、浸润性腺癌组(n=9),对3组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6个病灶中,圆形/类圆形19个(52.78%),分叶征19个(52.78%),毛刺征12个(33.33%),空泡征13个(36.11%),血管集束征12个(33.33%),瘤肺界面清晰32个(88.89%)。浸润前病变组7个(7/7,100%)病灶均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微浸润腺癌组12个(12/20,60.00%)病灶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个(8/20,40.00%)病灶表现为部分实性结节;浸润性腺癌组仅有1个(1/9,11.11%)病灶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余8个(8/9,88.89%)病灶表现为部分实性结节。3组间纯磨玻璃结节、毛刺征、空泡征及血管集束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浸润前病变组与浸润性腺癌组间纯磨玻璃结节、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0.001);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毛刺征、空泡征及血管集束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14、0.001)。结论 综合分析多发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有助于术前诊断ML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数字化X射线(DR)摄影检查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检查疑似SPN患者50例,均采用DR摄影检查,分析DR检查影像学征象表现,以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R检查在SPN中的诊断价值,并计算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另对比良恶性SPN的DR征象。结果 50例疑似SPN患者,经穿刺活检明确恶性结节12例,良性结节38例。DR检查共检出SPN恶性结节20例,良性结节30例。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3.33%(10/12),特异度为73.68%(28/38),准确度为76.00%(38/50),阳性预测值为50.00%(10/20),阴性预测值为93.33%(28/30)。kappa检验显示,DR检查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464,P=0.000)。SPN恶性结节分叶征、毛刺征检出率高于良性结节,钙化灶检出率低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在SPN良恶性DR检查影像学征象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PN)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HRCT检出的实性SPN患者,其中54例良性(良性组),181例恶性(恶性组)。比较组间HRCT表现差异,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远端穿行血管、胸膜牵拉征、贴近胸膜及牵拉性肺气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分析良、恶性SPN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毛刺征、胸膜牵拉征、钙化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集束征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最高,敏感度达92.30%。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集束征是恶性SPN的危险征象,牵拉性肺气肿为其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良、恶性SPN的HRCT表现存在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未成年人甲状腺结节超声表现特点,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在未成年人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超声科行FNAB的40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434个结节),其中未成年人组(≤18岁)204例患者和成年人组(>18岁)204例患者,每组各217个结节。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评估2组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中国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分类恶性率、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评估FNAB的诊断效能。 结果与成年患者比较,未成年甲状腺癌患者的结节最大径较大[16.0(8.5,23.3)mm vs 8.4(5.9,12.4)mm],垂直位及极低回声率较低(32.6% vs 58.7%;1.1% vs 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2824.5,P<0.001;χ2=12.806,P<0.001;χ2=4.906,P=0.027);未成年患者的3类、4A类、4B类、4C类甲状腺结节的恶性率(0、4.8%、33.9%、84.9%)与C-TIRADS恶性率相符,4C类结节的恶性率高于成年患者(84.9% vs 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P=0.035);未成年甲状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8.4%,高于成年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率(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07,P<0.001),2组间转移至中央区、颈侧区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及成年患者的甲状腺结节穿刺的诊断准确性比较(95.5% vs 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诊断的假阴性率较高(5.4% vs 2.2%)。 结论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甲状腺癌结节较大,垂直位生长及极低回声较少;未成年人甲状腺结节适用于C-TIRADS风险分层;未成年人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未成年人患者穿刺假阴性较多,对于伴有可疑淋巴结的风险分层高的患者(4C及以上),可仅穿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脾淋巴瘤和脾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图像特征,以提高超声鉴别诊断的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并经病理确诊的50例脾淋巴瘤及15例脾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常规超声声像图特征的差异。 结果脾转移癌患者相较于脾淋巴瘤患者通常伴有其他部位原发恶性肿瘤病史(40.0% vs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在年龄、性别、发热、盗汗、体质量下降、腹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形态学分型、病灶回声、脾增大、病灶数目方面:脾淋巴瘤形态学分型为弥漫型、病灶回声实性、脾增大的比例高于脾转移癌(44.0% vs 0;89.3% vs 60.0%;76.0% vs 20.0%),脾转移癌病灶多为单发(86.7% vs 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09,P<0.001;χ2=5.047,P=0.046;χ2=15.537,P<0.001;P=0.023)。脾淋巴瘤和脾转移癌在边界、形态、血流信号、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长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在病灶最大径方面比较[(5.31±2.56)cm vs(6.23±3.55)c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淋巴瘤和脾转移癌临床表现和超声图像特征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部分脾转移癌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形态上表现为直径较大的单发病变,脾增大不常见;而脾淋巴瘤可有多种表现,以弥漫型和混合型病变更为多见,病灶回声以实性回声多见,多数合并脾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例随访在超声科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2018年至2019年有病理报告的超声检查病例进行随访,将超声诊断结论和病理报告相匹配,根据其符合情况分为如下3种: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统计不同季度和年度、不同亚专业、不同职称医师的超声诊断符合率并采用Pearson χ2检验比较2018年和2019年超声诊断符合率的差异。在超声诊断符合率数据基础上引入乳腺病例的PDCA循环管理,提高诊断质量。 结果病例随访结果显示,2019年度的超声诊断总符合率(完全+基本符合率)较2018年度有明显提升(95.1% vs 91.4%,χ2=71.3,P<0.001)。与2018年相比,2019年度浅表小器官亚专业组的超声诊断总符合率有明显提升(95.4% vs 93.3%,χ2=6.3,P=0.013),妇产科亚专业组的诊断质量有显著提高(94.4% vs 89.7%,χ2=44.5,P<0.001),腹部亚专业组的诊断质量也有改善(90.0% vs 87.3%,χ2=3.0,P=0.089)。2019年与2018年相比,高级职称医师的诊断质量保持稳定,完全符合率、基本符合率、不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级职称的完全符合率比较(69.2% vs 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P=0.447),基本符合率有明显提升(25.6% vs 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P<0.001);初级职称的完全符合率则有明显提升(69.0% vs 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P=0.002)。病例随访指导乳腺肿块PDCA循环管理,乳腺4b类肿块的恶性比例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72.7%逐渐降低至50%以下。 结论定期进行病例随访可以直接获得超声诊断质量数据,通过分析和总结,不断改进并提升超声诊断水平,是做好超声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衰减参数技术(UGAP)在鉴别诊断肾占位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因肾占位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泌尿外科住院的患者42例,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及UGAP值测量,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13例与恶性组29例。单因素对比分析2组之间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UGAP参数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绘制UGAP值诊断肾恶性占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常规超声参数中肾占位病变内部回声是否均匀恶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匀/不均匀:6/23 vs 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肾占位最大径、回声、边界、形态、血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恶性组超声造影参数中肾占位早于肾皮质开始增强(27/29 vs 6/13)、高增强(27/29 vs 8/13)、环状增强(25/29 vs 6/13)、无灌注区(24/29 vs 5/13)比例高,UGAP值低[(0.45±0.13)vs(0.64±0.1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06、6.439、5.521、8.241、t=3.807,P=0.010、0.037、0.019、0.004、<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UGAP值(OR=0.260,P=0.017,95%CI:0.086~0.788)及肾占位早于肾皮质增强(OR=0.029,P=0.032,95%CI:0.001~0.728)为恶性肾占位的独立危险因素,以0.545作为UGAP诊断的截断值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2.41%、69.23%、71.43%、84.00%、52.94%、0.801。 结论UGAP技术在肾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对最大径1.0~1.5 cm的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87例最大径为1.0~1.5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取得术后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和胆囊腺瘤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最大径、纵横比、基底部宽度、息肉部位、回声特征、回声均匀性、边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点状强回声、血流信号和结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超声特征诊断胆囊腺瘤的效能。 结果87例患者中胆固醇性息肉65例,胆囊腺瘤22例。胆固醇性息肉组与胆囊腺瘤组的病变最大径、纵横比、病变存在点状强回声占比、存在血流信号占比以及存在结石占比进行比较[1.2(1.1,1.3)cm vs 1.2(1.1,1.4)cm,1.0(0.7,1.5)vs 0.6(0.5,0.7),73.85% vs 22.73%,9.23% vs 54.55%,3.08% vs 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8、-3.396,χ2=18.041、20.569、5.841,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纵横比<0.8、无点状强回声和存在血流信号是胆囊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合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常规超声诊断最大径为1.0~1.5 cm胆囊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6.36%、90.77%和89.66%,曲线下面积为0.906,其大于单一超声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 结论常规超声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纵横比、是否存在点状强回声和血流信号对于最大径为1.0~1.5 cm的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的超声特征,为MTC的诊断和术前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2009年10月至2020年2月超声图文及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85例MTC患者,并选取同期的1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常规病理确诊。收集患者术前血清降钙素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年龄、结节大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性别、边缘、形态、血供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等方面特征的差异,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97.0%(65/67)的MTC患者血清降钙素有不同程度升高。MTC与PTC在性别(男/女:46/39 vs 46/104)、年龄[(50.11±13.34)岁 vs (43.63±11.88)岁]、结节大小[(21.66±13.46)mm vs (14.10±9.93)mm]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5、t=3.838、t=4.916,P均<0.001),2组患者在结节边缘(光整/不光整:56/29 vs 19/131)、形态(规则/不规则:34/51 vs 101/49)、纵横比(>1/≤1:10/75 vs 46/104)、血供(低/高:20/65 vs 65/85)、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否:57/28 vs 75/75)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709、16.582、10.679、9.217、6.413,P<0.001、<0.001、=0.001、=0.002、=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光整、形态不规则、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为独立危险因素(OR=34.786,95%CI:12.552~96.405,P<0.001;OR=0.194,95%CI:0.082~0.457,P<0.001;OR=0.277,95%CI:0.109~0.705,P<0.001)。 结论MTC具有肿块较大、边缘光整、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纵横比≤1、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合血清降钙素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及超声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4265例,纳入双侧甲状腺叶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与无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测量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65例cN0患者中28.3%(75/265)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nt-CLNs转移组较非转移组发生微钙化的比例更高(84.1% vs 53.2%),病灶更大(69.3% vs 51.6%),病理被膜受侵率更高(82.6% vs 61.5%),单发病灶比例更高(43.1% vs 25.9%),患者年龄更小(90.7% vs 7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6、6.901、6.775、7.197、5.062,P<0.001、-0.009、0.009、0.007、0.024)。然而性别、结节的囊实性、内部回声、血流以及是否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的差异与无Cont-CLNs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微钙化(OR=3.768,P=0.003)及被膜受侵(OR=2.673,P=0.04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微钙化及病理被膜受侵是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为cN0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以期减少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常见的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及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超声和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75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MRI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MRI表现特征。 结果本组75个病灶,17个为PCM,20个为GM,38个为其他类型乳腺炎,包括化脓性炎、小管炎及结核等。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的形态、回声水平、血供程度、血供模式及向脂肪组织蔓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47,P=0.021;χ2=10.923,P=0.027;χ2=29.609,P<0.001;χ2=10.806,P=0.029;χ2=7.939,P=0.019)。其中PCM病灶血供多丰富,且以边缘型为主,同时更易向脂肪组织蔓延;GM病灶血供则以混合型为主。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位置及其边缘光整差异,以及超声探及的腋窝淋巴结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MRI表现的腺体致密、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腋窝淋巴结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4,P=0.035;χ2=15.576,P=0.016;χ2=12.457,P=0.014;χ2=6.394,P=0.041)。PCM病灶多为肿块样强化;GM则以非肿块样强化及环形强化者较多,强化后腋窝淋巴结显示者较多。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平扫信号、位置、形态、边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组75个病灶,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2.0%(39/75),误诊率为48.0%(36/75);MRI诊断准确率为26.7%(20/75),误诊率为73.3%(55/75);超声联合MRI诊断准确率为57.3%(43/75),误诊率为42.7%(32/75)。 结论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不同检查方法联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联合无会阴保护技术对初产妇自我效能感及分娩体验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试验组第二产程采用自由体位联合无会阴保护技术接生法,对照组第二产程采用仰卧位联合托肛保会阴接生法。比较2组分娩自我效能、会阴损伤情况、分娩结局、分娩体验等指标。 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初产妇的结果效能、期望效能及分娩自我效能总评分高于对照组[(127.43±15.22)分vs(116.28±13.34)分;(125.36±14.21)分vs(112.25±13.74)分;(252.79±31.32)分vs(228.53±32.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2、5.243、4.274,P均<0.05)。试验组会阴完整率、Ⅰ度裂伤率均高于对照组(22.22% vs 6.45%,52.38% vs 29.03%,χ2=6.305、7.053,P均<0.05),Ⅱ度裂伤率及会阴侧切率均低于对照组(4.76% vs 17.74%,20.63% vs 46.77,χ2=5.294、9.570,P均<0.05)。试验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37% vs 58.06%,χ2=5.742,P<0.05),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46.14±7.23)min vs(58.26±8.31)min,t=8.703,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6.71±1.04)分vs(7.86±0.92)分,t=6.544,P<0.05]。试验组自身能力、专业支持、安全感知、参与性、分娩体验总分高于对照组[(25.41±4.23)分vs(22.28±3.46)分;(20.32±2.51)分vs(18.76±2.16)分;(18.82±3.20)分vs(16.65±2.42)分;(17.18±2.34)分vs(15.62±3.21)分;(81.73±10.25)分vs(73.31±9.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4、3.722、4.271、3.108、4.748,P均<0.05)。 结论自由体位联合无会阴保护技术有助于促进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的养成,减少会阴损伤程度,改善分娩结局,增强初产妇分娩体验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FVPTC的127个结节。超声评估指标包括:最大径、边缘、纵横比、内部结构、回声水平、钙化、后方衰减、声晕、血供程度,将超声指标纳入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并与经典型PTC相比较。同时分析FVPTC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结果(US-FNAB)及淋巴结转移率。采用t检验比较FVPTC和经典型PTC组结节大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FVPTC和经典型PTC组的淋巴结转移和TI-RADS分类的差异。 结果(1)FVPTC结节大小为(23.47±12.75)mm,大于经典型PTC的大小[(10.84±6.1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77,P<0.001);大部分FVPTC结节表现为边缘规则、纵横比≤1、实性、低回声、无钙化、无后方衰减、无声晕、中等血供。TI-RADS分类在FVPTC与经典型PT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891,P<0.001),在非腺瘤样FVPTC与经典型P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88,P=0.125)。(2)US-FNAB诊断FVPTC良性6例,滤泡性病变6例,可疑恶性及恶性15例,符合率55.56%(15/27)。(3)FVPTC淋巴结转移率低于经典型PTC(10.68% vs 29.92%;χ2=12.560,P=0.001)。 结论FVPTC的超声表现多样,淋巴结转移率低,加深认识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