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皮损完全消退后,遗留神经痛超过1个月以上,即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此病疼痛顽固,治疗困难。导师孟庆常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消退后,在较长时间内仍伴有神经痛的疾病。本文综述近几年来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认为中医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有较好的疗效,运用针刺、艾灸等外治疗法,在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现将临床上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仙方活命饮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青海 《中医研究》2006,19(10):32-3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疱疹经治疗后虽已消除,但发病部位仍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痛。2003-02-2005-11,笔者采用仙方活命饮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7例,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29例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就诊前带状疱疹经中西医治疗,皮疹已消退后遗  相似文献   

4.
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7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祖兰 《河南中医》2004,24(12):41-41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簇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显著神经痛为特征。大多数患者神经痛随皮疹消退而消失,部分患者在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的神经痛。笔者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分为两型(气滞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进行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玉玺  杨素清  王松岩 《新中医》2004,36(12):34-3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在带状疱疹消退后,患部长时间遗留的疼痛,多见于老年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各类病人。该病多侵犯三叉神经、颈丛神经、肋间神经、腰骶神经、臂丛神经,疼痛可呈刺痛、掣痛、胀痛、灼痛、痒痛或刀割样疼痛:此外,尚可有局部皮肤的触痛,病程可持续数月或十数年不等。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者[1]。该病好发于老年患者,约有1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PHN,而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最高。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整夜不能入眠。如果未给予有效治疗,病程往往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者持续十余年,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该病在治疗上病势缠绵,胶痼难愈。为探索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笔者采用自创阶梯针刺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7~83岁,平均66岁;病程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26个月,平均4·5个月。临床表现:带状疱疹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皮损均已消退,在原发皮损处仅遗留淡褐色斑疹或淡红斑点,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神经痛。疼痛部位为肋间神经分布区11例,颈部神经分布区6例,臂丛神经分布区4例,腰骶部神经分布区3例,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3例。1·2诊断依...  相似文献   

7.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遗留下来的疼痛,属于后遗症的一种。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急性期皮疹消退后,其局部皮肤仍遗留疼痛不适,且持续3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PHN)。临床一般选用镇痛类、抗抑郁类、B族维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转移因子及干扰素等药物。但西医治疗本病存在医疗成本高、疗程长,有一定副作用等缺陷。而且,经西医治疗后患者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后遗神经痛症状。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拇指罐理疗方法护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采用拇指罐理疗方法对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护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测痛法观察并记录治疗、护理前及皮损消退后30、90天末患者的疼痛评分,计算疼痛下降指数,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有效率皮损消退后30天为71.7%,90天为93.3%。结论:拇指罐理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率皮损消退后90天高于皮损消退后30天。  相似文献   

9.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异常、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因素等有关[1],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临床较为常见。该病多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治疗较为棘手。刘渊教授常用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发病部位多位于身体一侧,为肝胆经络循行的位置。刘渊认为此病多因情志内伤,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  相似文献   

10.
针药并举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芳  王鹏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1027-1027
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常见病。临床以身体一侧出现带状分布的成簇小水疱 ,并伴有局部神经痛为特征。但在中老年患者中经常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从 1999年以来 ,我科一直采用中药口服加局部针灸治疗该病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入选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均因明显疼痛而严重影响睡眠、举手等 ,经一般止痛药治疗无效者 ;共观察 14 2例 ,年龄在4 5~ 78岁之间 ,平均 6 3 2 8岁 ,愿意积极配合治疗的门诊病例。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长期使用皮质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理论及治疗方法。方法:从冲任、气血与周期论治的多个角度对乳腺增生病进行肝脾论治,或疏肝理脾、调畅气血,或调肝养脾、调摄冲任,或随周期不同调补分治。结果:乳腺增生病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中医生理、病理等多角度对本病进行分析,认为冲任失调与气郁痰阻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病变虽涉及肝、脾、肾三脏,但又以肝、脾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结论: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85-188
孙学全教授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大便不通畅的临床表现,提出腑实气虚脉瘀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临床应用通腑益气化瘀法治疗有腑实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具有开通狭窄冠状动脉的作用。列举孙老师以通腑益气化瘀法成功开通狭窄冠状动脉验案三则,说明临床根据冠心病患者大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肝经及其分支通过直接循行入口或与脾经、胃经交会的方式影响着口腔溃疡的发生。肝经经气异常会导致肝血不足,肝气升降失司,气血不和,诸病皆起,在口则表现为溃疡的反复发作。肝气升发太过或疏泄不及都易致情志病,这些负性心理因素抑制人体内与溃疡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与调节,诱发口腔溃疡并影响其修复。肝胆相互表里、同居中焦,共具枢转气机功能。若疏泄失常,则脾胃之气升降异常,运化失司,聚湿生热导致口舌生疮。肝失疏泄亦可母病及子,累及于心,上达口舌,发为溃疡。"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肝血是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肝脏对经期体内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有重要调控作用,基于此,经行口糜这类特殊的口腔溃疡亦须从肝论治。免疫功能异常和微量元素缺乏同样被认为是引起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重要因素,这两者又与肝脏相互影响。总之,无论从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肝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肝探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具有现实意义,为临床防治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田振国教授认为,肝经走后阴,肛门部为肝经循行部位,肛门手术易致肝经损伤,且手术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情志活动的异常可影响肝之疏泄、调畅气机功能,故此类患者疼痛不适可从肝论治;本病多为气血亏损、气滞血瘀,局部疤痕形成,情志不畅。应以疏肝养血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为治则,方选丹栀逍遥散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5.
白癜风是临床上一类难治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局部色素脱失斑,临床诊疗各异,属易诊难治性疾病。在秉承各医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白癜风的病因病机责之于外感风邪,气血瘀滞,并提出在临床治疗上运用中医独特针罐疗法,从经络、气血论治白癜风,在临床上屡获良效。遂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雷诺病中医辨证论治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雷诺病的辨证论治体会,认为可采用益气温经,散寒通脉;温补脾肾,散寒通脉;养心疏肝,理气活血;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等方法论治雷诺病。  相似文献   

17.
赵付清 《光明中医》2016,(19):2819-2821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联系脏腑与四肢百骸的桥梁。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学医必学经络,习医必通经络。经络辨证是中医学重要的辨证方法,对于诊治疾病、决断生死具有重要作用。现通过具体病例来验证经络辨证的重要性,提示大家要学好经络理论及经络辨证,提高临床诊治疑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益活通络汤配合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40例,2组均给予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益活通络汤与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疗效、症状疗效及肌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大连港医院神经康复科就诊的80例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40例采取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75.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62.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之所发,功善宣散太阳经之风火,疏风清热,以攒竹为主穴,辨证施治,治疗面瘫、眼睑不闭、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过敏性鼻炎、呃逆、急性腰扭伤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