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拟缺香茶菜Rabdosia excis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谱学分析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拟缺香茶菜分离鉴定2个化合物,化合物Ⅰ命名为拟缺香茶菜甲素(excisoidesinA);化合物Ⅱ鉴定为齐墩果酸。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发现的新二萜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安徽几种香茶菜属植物叶表面的毛茸和气孔的显微特征差异。方法 应用表面制片法对4种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歧伞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的叶表面特征进行显微观察。结果 4种香茶菜属植物叶表面特征有显著差异:香茶菜具有长短两种腺毛,歧伞香茶菜和大萼香茶菜仅具短腺毛,显脉香茶菜仅具长腺毛且腺头较大;歧伞香茶菜的非腺毛最长,细胞数最多;大萼香茶菜气孔密度高且较大。结论 可从叶表面毛茸和气孔的特征鉴别4种香茶菜。  相似文献   

3.
香茶菜是唇形科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 Hara]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破瘀、抗菌消炎、抗肿瘤等功效。本文主要从地理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 (HemsI.)C.Y.Wu et H.W.Li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民间常作为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药使用,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毒  相似文献   

5.
大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香茶菜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6个二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pinodosin(1),Isodonoiol(2),Lasiodonin(3),Oridonin(4),AdenolinE(5),Lasiodin(6)。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大叶香茶菜中的三萜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叶香茶菜中的三萜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香茶菜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4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化合物1)、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化合物2)、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化合物3)、2α,3β,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化合物4)。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三萜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叶香茶菜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毛叶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用于抗菌消炎,也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我们曾对河南新县白云山产毛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叶的乙醚提取物中除了得到齐墩果酸等三萜酸外,尚分得了4个ent-Kaurene型二萜化合物,已作报道[1].我们新近又从茎叶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二萜化合物,并做了详尽的图谱数据测定.根据图谱数据分析,X-ray所示的晶体结构确定该化合物为rabdoepigibberellolide [2],见图1.近20年来,虽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出许多对映-贝壳杉烯(烷)型二萜化合物,但ent-Gibberellane型二萜化合物的分得在国内尚属首次,另外,此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亦是首次详细给予归属.  相似文献   

8.
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4个已知化合物。其中3个为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蓝萼香茶菜甲素(1),蓝萼香茶菜乙素(2),蓝萼香茶菜丙素(3);1个为黄酮甙类:藿香甙(4)。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香茶菜及同属植物微性状鉴别特征.方法 采用500万像素电子摄像目镜,应用景深合成技术合成微性状鉴别图片,观察4种香茶菜属植物的新鲜及干燥叶片的微性状特征.结果 在叶尖突起程度、毛茸的长短与分布方面,4种香茶菜属植物叶片的微性状有明显不同:岐伞香茶菜和显脉香茶菜密被校长毛茸,叶尖极度突起或明显突起;香茶菜和大萼香茶菜稀被较短毛茸,毛茸多分布在叶脉、叶缘,叶尖微凹或突起.结论 微性状鉴别方法简便,可以区别香茶菜属不同植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蓝萼香茶菜叶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对蓝萼香茶菜叶进行分离和纯化其化合物,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并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对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蓝萼香茶菜庚素(1)、蓝萼香茶菜辛素(2)、蓝萼香茶菜壬素(3)、蓝萼香茶菜甲素(4)、蓝萼香茶菜乙素(5)、毛叶醇(6)、entkaurane-3β,16β-diol(7)、木犀草素-7-甲醚(8)、胡麻素(9)、水杨酸(10)。其中化合物1、4、5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2、3、6、7、9、10首次从蓝萼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4、5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溪黄草乙素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溪黄草Rabdosia serra(Maxim.)Hara.中分离的溪黄草乙素为新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配合衍生物制备确定其结构为1α,7α,12α,14β,20α-五羟基-贝壳杉-16-烯-15-酮。  相似文献   

12.
泰山内折香茶菜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进一步观察泰山产内折香茶菜水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取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接种于1ml肉膏汤内,37℃孵育6h,pH7.4,1:1000稀释后备用;另将甲型溶血链球菌接种于0.5%的羊血细胞肉膏汤内,37℃孵育18h,pH7.4,1:10稀释后备用。用试管对倍稀释法观察内折香茶菜水提物对以上细菌的抗菌作用。结果 泰山产内折香茶菜水提物对多数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3.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具有贝壳杉烯型,B-闭联贝壳杉烯型和螺旋贝壳杉烯型等结构的二萜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及抗癌活性。该属植物大多外形类似,开花前不易鉴别。我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描绘五种香茶菜植物叶片乙醚提取物中二萜化合物的图谱,由于各种植物中所含的二萜结构不同而图谱亦相异,同一品种植物虽产地不同但图谱仍一致,与经  相似文献   

14.
香茶菜甲素酯是香茶菜甲素的一种新的衍生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明显抑制CaM激活的PDE活性,其IC_(50)为75μmol/L。抑制动力学测定表明它以非竞争方式拮抗CaM对PDE的活化。CaM荧光测定显示,香茶菜甲素酯可以降低ca~(2+)诱导的CaM酪氨酸荧光强度,提示它可能通过改变Ca~(2+)—CaM构象而抑制CaM—PD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泰山产内折香茶菜水提物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用浓度为5%、2.5%、1%的泰山产内折香菜水提取给小鼠灌胃,0.2ml/10g,每天1次,10d后,取血测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丙二醛的含量。结果 5%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三个药物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泰山内折香茶菜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皮素-1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周期G1期进展的调控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分析等技术检测系膜细胞在内皮素-1刺激增殖时,细胞内G1期调控蛋白cyclinD1和cdk4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指数式生长的系股细胞核内表达二种蛋白,在内皮素1刺激下G1期进展中cyclinD1表达增加,cdk4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cyclinD1是体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针对炎症因子内皮素1刺激时G1期进展的重要调节蛋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38例和急性黄疽型肝炎(急黄肝)9例血消锌、铜、铁、镁及蛋白质含量改变的关系。结果慢活肝患者血清锌、铁明显降低,血清镁、铜变化不明显,血清铜/锌比值显著增高,而急黄肝病人血清锌值增高,铜/锌比值降低。慢活肝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亦降低,白/球比值降低,部分患者倒置。提示慢活肝患者血清锌、铁值降低或升高与血浆蛋白质代谢变化相关,血清锌、铁的升降可能是观察慢活肝患者蛋白质含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海南文昌人群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1376G→T、95A→G突变。方法:应用硝基四氮唑蓝定量法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检测1376G→T、95A→G突变。结果:在358位海南文昌汉族人中,发现G6PD缺乏症患者20例,其中9例患者有1376G→T突变,3例患者有95A→G突变。结论:1376G→T、95A→G突变是文昌人群中常见的突变。  相似文献   

19.
海南汉族、黎族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子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筛查了1388G→A、1376G→T、1360C→T、1024C→T、592C→T、517T→C、493A→G、487G→A、392G→T和95A→G突变;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筛查其它突变;用核苷酸顺序分析鉴定具有SSCP异常区带样品的突变。结果:在59例汉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14例(23.7%)、1376G→T19例(32.2%)、871G→A3例(5.1%)、835A→T1例(1.7%)、517T→C1例(1.7%)、392G→T3例(5.1%)、95A→G4例(6.8%);在32例黎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6例(18.8%)、1376G→T18例(56.2%)、871G→A3例(9.4%)、95A→G2例(6.3%);结论: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具有共同的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提示一些G6PD基因突变是中国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和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其是否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有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测序方法对临床诊断为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28例患者和37例在相同环境下接触锰未发病的对照组的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1709、3397、G3196A、T4216C、A4336G、G5460A、G9055A、A10398G,、G13708A所在的片段进行分析。结果:在28例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发现4例患者存在CA253G点突变,2例存在A10398G、CIlM00T点突变,在37例锰接触对照组中发现15例存在A10398G、C10400T点突变,两组之间的C4253G、A10398G、C10400T的突变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检测到1709、3397、G3196A、T4216C、A4336G、G5460A、G9055A、G13708A突变。结论:线粒体基因CA253G点突变可能是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致病突变;线粒体基因A10398G、C10400T可能是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保护性突变,也可能是一个保护性联合突变。而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1709、3397、G3196A、T4216C、A4336G、G5460A、G9055A、G13708A可能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