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动态心电图监测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2.0s),逸搏及逸搏心律现象,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以后人们发现许多心房颤动患者复律为窦性心律时并无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方法本研究对门诊及病房心房纤颤患者行动态心电图24h记录到的6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2.0s)526次,白天65次(12.4%),夜间461次(87.6%);平均心室率<60次/min者37例、≥60次/min者23例;60例患者的长RR间期在2.0~4.6s之间。长R-R间与睡眠相关者46例、不相关者14例。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与睡眠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为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结果 夜间或睡眠时心率明显低于白天或活动时;而长R-R间期的振次均明显高于白天或活动时(P<0.05);长R-R间期≥1.5 s组正常房室传导例次明显高于长R-R间期≥2.0 s组;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明显低于长R-R间期≥2.0 s组(P<0.05);对照组Lyapunov指数均明显低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P<0.05).结论 Lyapunov指数可以作为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f伴长R-R间期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Af伴长R-R间期发生时间进行统计,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分为睡眠相关组(在21:00~6:00出现长R-R间期,319例)与非睡眠相关组(非睡眠期间出现长R-R间期,1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逸搏心律、逸搏及昏厥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NYHA分级、疾病类型及Af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最慢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最快心室率均高于非睡眠相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的逸搏心律、逸搏及昏厥发生率均低于非睡眠相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Af伴长R-R间期的特征,Af伴长R-R间期多发生于睡眠状态,应密切关注Af伴长R-R间期患者的24 h心电图检查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心室率、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率及伴随性症状。结果睡眠相关组患者睡眠时间及非睡眠时间平均心室率大于睡眠无关组,P<0.05;睡眠相关组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率明显低于睡眠无关组,P<0.05;睡眠相关组长间歇时未出现晕厥,但是睡眠无关组长间歇时有11例患者产生晕厥,且均出现在患者清醒状态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房颤动患者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对判断患者病理性或心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180-18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DCG)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hDCG检查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10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14556次,其中睡眠相关者60例(60.00%)、非睡眠相关者40例(40.00%);依据检测结果分为睡眠组和非睡眠组,睡眠组最慢、最快、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睡眠组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律、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CG可有效检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情况,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而非睡眠时出现长R-R间期、心室率低、晕厥患者,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21例房颤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21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CG),统计2.0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275次,其中白天29次,夜间246次,Af时最快心率96~183(平均120.4±25.1)次/min,最慢心率39~56(平均47.3±5.6)次/min,平均心率58~93(平均73.1±12.7)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5%)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二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4例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2.5s)的DCG监测资料,分析DCG检测结果。结果44例老年患者均为持续性房颤,DCG检出长R-R间期总阵数为1262次,最长到4.9s。仅白天检出长R—R间期(5阵次)5例,白天及夜间皆检出长R—R间期(白天317阵次/夜间666阵次)12例,均与睡眠无关;仅夜间检出长R-R间期(274阵次)27例,出现长R-R间期时,与睡眠有关,心室率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联。结论老年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可考虑老年房颤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8.
李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545-54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仪记录到的36例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1.5s以上长R-R间期发生时间、频率、最长R-R间期、24h平均心室率,并结合生活日记综合分析。结果 36例房颤共出现长R-R间期共1786次,夜间出现1604次,白天182次,夜间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有4例长R-R间期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频繁,其中2例出现过头晕、短暂的黑朦症状。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是否具有病理意义应结合临床分析,不能单靠心电图进行诊断,应结合临床判断才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中长R-R间期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5例24h动态心电图显示为心房颤动患者伴长R-R间期的发生情况。595例按性别分为两组:A组:男377例,占63.36%;B组:女218例,占36.64%。结果 A组中伴长R-R间期238例,占63.13%;B组中伴长R-R间期110例,占50.46%。A组显著高于B组。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者较常见,其中男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博及逸博心律对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动态心电图记录长R-R间期(>1.5s)、逸博及逸博心律出现时间患者根据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睡眠组)和非睡眠相关组(非睡眠组),对24h动态心电图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结果组间全天最大平均心室率和最小平均心室率比较,P>0.05;夜间最小平均心室率和最长R-R间期均值比较,P<0.05;日间平均心室率、日间最大平均心室率、日间最小平均心室率、夜间平均心室率、夜间最大平均心室率、全天平均心室率和长R-R间期人均次数比较,P<0.01。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明显出现的长R-R间期次数与睡眠无关,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悸、乏力或晕厥病史者,临床应高度怀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1.
叶海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22-352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动态心电图长R-R间距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Af患者动态心电图中R-R间距≥2.0 s者分为持续性Af组(A组)、阵发性Af组(B组),分别统计比较两组长R-R间距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A、B两组长R-R间距分别为(2.78±0.25)s、(7.32±1.25)s,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B组恢复窦性心律后无一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B两组平均每例24h长R-R间距出现次数分别为(127.5±23.5)次、(578±126.1)次,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两组中长R-R间距在夜间出现比例分别占85.1%、86.7%。结论:Af患者长R-R间距出现频率及时限长短差异与不同心律有关,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tatevariability HRV)和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选择67例女性OSAS患者,另选25例女性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多导睡眠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比较两组昼夜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差异,和不同时段心律失常情况。结果(1)OSAS组和对照组对比,夜间24h每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昼夜低频功率升高,HF夜、RMSSD夜降低。②OSAS患者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89.3%)、窦性心动过速(63.1%)、室性早搏(46.1%)常见。不同时段的心律失常提示凌晨3:00—4:00为心律失常高发时段(P〈0.05)。结论OSAS女性患者昼夜交感神经状态:夜间迷走神经活性减低、交感与迷走神经失衡;心律失常以凌晨3:00—4:00高发,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短QT间期综合征(SQT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随机测量72例老年人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QTfc和QTnc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校正QT间期(QTfc、QTnc)值。QTfc、QTnc间期值≤300ms为短QT间期,观察短QTfc、QTnc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氟卡尼和除颤器(ICD)治疗,观察预后。结果:QTfc≤300ms的1年内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QTnc≤300ms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利多卡因转律83.33%;奎尼丁、氟卡尼可使6例QTfc、6例QTnc间期值平均延长20ms,减少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P〈0.05;除颤器治疗6例SQTS患者在观察的1年中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发生。结论:短QT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利多卡因可转律;奎尼丁、氟卡尼能延长QT间期,可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能有效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SMI提供依据。方法 2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检出率为93.9%,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 23.6%,P〈0.05)。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VS 17.0%,P〈0.05)。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共131例(79.4%),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20.6%);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88.2±6.5)次/min VS(79.6±6.2)次/min,P〈0.05]。165例SMI患者中男性96例,女69例,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5.8)次/min VS(80.6±5.4)次/min,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脉压的关系.方法 将9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A组为合并房颤组,共36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组,共60例,分别做动态血压检查,测量脉压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脉压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脉压高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李妍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532-353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AF)发作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将8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AF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AF发作组19例;对照组为不合并AF发作组68例,分别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高低.结果:AF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AF发作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S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历资料并询问现场医务人员和知情家属,采集SCD患者的诱发因素、猝死前征兆、直接原因及高危因素等数据资料。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应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部感染是SCD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26%);恶性心律失常是绝大多数SCD事件直接原因(96%),其中心室颤动占71%;既往存在冠心病病史是SCD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79%);在时间分布方面SCD多发生在01:00~12:00(93%)。结论提高高危患者与家属的知晓率,并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全方位预防;同时强化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提高抢救效奎,最终可改善SCD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3种公式对心房颤动QT间期校正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CA)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以及与心房颤动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收集CA术前、CA术后0.5h的心电图.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QT间期.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每例患者CA术后的窦性心律维持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电复律.所有患者除外药物、严重冠状动脉缺血、近期电转复、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心率校正QT间期的所有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和术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15)次/min比(82±11)次/min,P=0.06].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心房颤动患者和PSVT患者术后QTc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患者:(436±28) ms比(441±42) ms,P=0.398;(412±27) ms比(413±36) ms,P =0.887; (408±25) ms比(409±31)ms,P =0.762.PSVT患者:(436±17)ms比(437±14) ms,P=0.837;(411±16)ms比(421±13) ms,P=0.151;(412±14)ms比(422±12)ms,P=0.110].应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分析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QTc与RR间期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088、-0.031.结论 CA本身对QTc无影响.采用Bazett,Frider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A术后的QTc无显著性改变.心房颤动患者采用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受心动周期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右室起搏比率对长R—R间期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46例的R—R间期房颤的患者,左室功能正常者分对照组,左室功能不正常者为治疗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右室起搏比率、LAD、LVEF以及血浆NT-proBNP。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年之后LAD值为(35.10±1.78)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24±2.14)mm,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LVEF为(57.3±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1±4.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值为(345.1±11.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9.8)pg/mL,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长R—R间期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进行不同的右室起搏比率,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LAD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而血浆NT—proBNP明显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新发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推注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及Q-T间期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用药后0.25、1、2、24h的心室率分别是(136.2±19.4)、(119.4±15.9)、(101.5±14.1)、(82.7±20.8)次·min-1,较用药前心室率(140.3±17.5)次·min-1明显下降(P〈0.01);44例(占73.3%)转复窦性心律;血压、啦T间期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中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长R-R间期,经停药后恢复正常;1例用药期间发生静脉炎。结论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新发快速房颤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