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本组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22例,对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相应精心护理.结果 术后局部并发症最常见为术肢肿胀、疼痛、淤血、皮下血肿、穿刺部位出血.结论 术后做好宣教,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现象以及包扎的松紧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选择性冠脉造影术(SCA)及冠脉支架(STEVT)植入术是当前心血管疾病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常用技术,但术后最易出现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据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69%的出血并发症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为防止出血、血肿形成,穿刺点加压包扎,砂袋持续压迫8h,术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选择性冠脉造影术 (SCA)及冠脉支架 (STEVT)植入术是当前心血管疾病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常用技术 ,但术后最易出现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据文献报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 5 % [1] ,6 9%的出血并发症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2 ] 。为防止出血、血肿形成 ,穿刺点加压包扎 ,砂袋持续压迫 8h ,术后常规平卧位并术侧肢体制动 2 4h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需平卧位 4 8h ,术侧肢体制动 2 4h[3 ] 。由于病人的身体长时间处于强迫伸直位 ,限制了活动 ,病人容易引起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  相似文献   

5.
郑明霞  游桂英  秦容  辜桃 《华西医学》2011,(12):1887-1888
目的研究弹力绷带"8"字包扎法对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后伤口出血或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1 6月收治的600例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0例)和试验组(30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心功能、有无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人工压迫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观察出血或血肿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出血或血肿发生率9/300(3%),试验组出血/血肿发生率2/300(0.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对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后,用弹力绷带"8"字包扎法包扎伤口能降低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冠脉介入术后血管缝合器股动脉止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可出现股动脉出血的并发症[1]。2000年来我院股动脉血管缝合150例,成功率为91·3%,出现小血肿并伤口感染1例,发生率0·5%,术后3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年龄分别为60、6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上肢血肿护理。方法选取6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3.33%,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出现上肢血肿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止血,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冰  邢攸红  蔡宇  杨红梅  杨玉 《护理学报》2010,17(10):35-36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并发严重出血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2005年2月—2008年12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2 245例,其中并发严重出血45例,其中腹股沟和下肢巨大血肿13例(29%),消化道出血9例(20%),腹膜后血肿6例(14%),心包腔内出血5例(11%),局部血肿伴假性动脉瘤形成5例(11%),颅内出血4例(9%),咯血1例(2%)、腹壁血肿1例(2%)、锁骨下静脉穿刺致纵隔血肿1例(2%)。统计出血部位的临床特点,寻找护理观察的关键点,如对于腹股沟和下肢巨大血肿,出血原因为股动脉穿刺点血液渗漏;并发消化道出血者多为高龄患者,或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等。认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应做好术前干预,预防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针对不同部位严重出血的特点,有针对性实施干预,及早发现出血征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性触摸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CI)术后患者术肢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TCI术后术肢疼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并于术后2、4h松解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刻度半圈,术后6h完全松解压迫止血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给予治疗性触摸。观察2组术后2、4h疼痛评分差值及术后术肢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4h疼痛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术后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CI术后术肢疼痛患者采用治疗性触摸,能够缓解患者术肢疼痛,且未增加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的风险。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00例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52例)分别于压迫1 h、2 h开始给气囊减压放气.比较两组术后出血、血肿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创口疼痛、桡动脉闭塞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术后减压时间改为1 h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5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原因和护理经验。结果25例发生上肢血肿的患者经治疗后,18例的局部红、肿、痛在5d内基本恢复正常;6例在7d后恢复正常;1例20d恢复正常。术后无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假性动脉瘤。结论抬高患肢、局部压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病情观察对预防和治疗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功能腹股沟止血腹带垫的研制及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行股动脉穿刺的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腹带加压止血,观察组采用多功能腹股沟止血腹带垫压迫止血.比较2组患者的出血及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肿直径及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多功能腹股沟止血腹带垫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行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穿刺部位的局部血肿的发生率,减轻穿刺部位的疼痛,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相似文献   

13.
杨晓泉  周莉 《现代护理》2005,11(20):1719-17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出血(需输血或手术)者少见.本文通过分析2例长期服用激素患者术后均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的特点及原因,探讨长期服用激素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及护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针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干预组采取手部血管条件观察,预防桡动脉痉挛、闭塞,预防低血压及预防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等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与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姚芸 《家庭护士》2009,7(1):21-22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并发症51例,其中穿刺部位出血25 例,局部血肿21例,腕部皮肤水疱5例,经采取有效护理后均全部治愈.[结论]加强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护理可减轻病人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11(20):1719-17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出血(需输血或手术)者少见.本文通过分析2例长期服用激素患者术后均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的特点及原因,探讨长期服用激素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及护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经皮穿刺技术穿刺股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已成为目前常用的一种临床操作技术。但术后最易出现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69%的出血并发症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为防止出血、血肿形成,穿刺点需加压包扎,砂袋持续压迫8h,术后常规平卧位并术侧肢体制动24h、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需平卧位卧床48h,术侧肢体制动24h,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嘱患者  相似文献   

18.
冠脉介入术并发腹膜后血肿的抢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术并发腹膜后血肿的抢救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3月~2003年11月3366例行冠脉介入术后发生3例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结果 3366例患者并发腹膜后血肿3例,发生率0.89%,均因观察及处理及时而获抢救成功。结论 从护理角度提出了应对冠脉介入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保持高度警惕性,充分认识腹膜后血肿的临床特点,重视冠脉介入术后早期出现的腰痛、腹痛,血压脉搏变化,观察甲床、眼结膜的颜色有无变苍白。进行性腹胀,腹膜刺激症状,休克症状加重是血肿发展的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选取112例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后的患者,分别使用TR-Band(TR-Band组,58例)及ZXD-Ⅰ(ZXD-Ⅰ组,54例)止血阀对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观察2组患者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情况,穿刺点周围皮肤并发症(过敏、水泡、红斑)和患者舒适度。结果 2组发生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穿刺点周围皮肤并发症(过敏、水泡、红斑)的例数ZXD-Ⅰ多于TR-Band组(P〈0.05);不舒适例数ZXD-Ⅰ组多于TR-Band组(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及减少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更人性化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245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45例严重出血病例临床资料,按出血部位分类总结各自的临床特点.随机抽取54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严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比较穿刺点出血急诊手术与保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为2.0%.高龄、较低的体质量和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穿刺点严重出血急诊外科手术优于保守治疗.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根据年龄、体质量和血肌酐水平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穿刺点严重出血必要时应积极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