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本组对结、直肠经结肠镜或手术证实且均行CT仿真内窥镜(CTVE)检查的38例结、直肠癌或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CTVE的最佳扫描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材料与方法:对38例患者都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分别统计仰卧位、俯卧位及双体位(仰卧加俯卧位)下CTVE对病灶的检出率并做分析。结果:仰卧位CTVE的检出率最低(50%),俯卧位和双体位CTVE检出率最高(81.3%,87.5%)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双体位扫患者接受X线计量是俯卧位的两倍。结论:俯卧位下对结、直肠的CTVE检查为诊断结、直肠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进行EUS检查。根据黏膜下病灶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深挖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回顾性分析EUS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EUS检查的74例患者中,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28例(均位于直肠);脂肪瘤15例(其中位于回盲部4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8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间质瘤2例(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各1例);外压性改变14例(卵巢肿瘤9例,淋巴结2例,盆腔肿瘤3例);囊肿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例);气囊肿1例;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3例;直肠周边恶性肿瘤侵犯4例;肠道淋巴瘤2例。所有病灶均接受深挖活检、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最终病理和EUS诊断符合率为68/74(91.9%),其中2例EUS考虑直肠类癌最后病理确诊为黏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1例考虑脂肪瘤最终确诊为肠道淋巴瘤。2例考虑直肠周边恶性肿瘤最终为炎性包块,1例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诊断为直肠癌。结论 EUS能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能清楚显示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判断各种病变的性质,进而指导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受检者进行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及增强扫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诊断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别记录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 vol)。结果:104例受检者中,阳性病变者91例,阴性13例。其中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出阳性者89例(89/91,97.8%),低剂量CT的CT辐射指数较常规CT平均降低60.59%。与常规剂量CT相比,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对肠壁浸润程度、病变定性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显示均稍差,而增强扫描有助于弥补这些不足。结论: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可以有效地发现结直肠病变,且较常规CT的X线辐射剂量低;增强扫描适用于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行内镜下切除的89例结直肠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患有大息肉94枚,其中亚蒂或广基20枚,侧向发育型肿瘤9枚,息肉最大直径为2.0~5.5cm;所有息肉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并发出血6例,穿孔2例,并发症均在内镜下处理成功;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75枚(79.8%),炎性增生息肉13枚(13.8%),腺癌6枚(6.4%),其中黏膜内癌4枚。术后3例腺瘤患者复发,再次行内镜下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内镜下行结直肠大息肉切除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患者行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利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3D)及CT仿真结肠镜(CTVC)图像.将CT结果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46例经手术和/或结肠镜证实,其中癌41例,其他5例.螺旋CT对结直肠癌病人的检出率为95.12%(39/41),病灶的检出率为93.02%(40/43).结论螺旋CT结肠成像是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是结肠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7.
<正>目前,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及肝胆胰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检查不仅提高临床医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为消化系统及其邻近器官和组织疾病的微创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指导作用,实现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个体化、优质化,从而减少疾病诊疗相关并发症,但目前临床上超声内镜在结直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较局限,本综述将重点介绍超声内镜在结直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法对直径超过3cm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6月采用黏膜下注射分片黏膜切除法治疗直径超过3 cm的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37例,术后3~6个月第1次随访,12个月第2次随访.记录并发症、复发率,并分析标本的病理.结果 37例病灶平均直径为(38.2±7.8)mm,34例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1.9%,平均耗时50 min.8例发生出血,6例内镜下止血夹控制出血,2例转开腹手术;2例术中发现穿孔后用止血夹夹闭裂孔痊愈.术后病理:良性病变23例,随访21例复发1例,复发率为4.8%;恶性病变11例,3例黏膜下癌(SM)追加了肠段切除,8例黏膜内癌复发2例,复发率为25.0%.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术后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巨大无蒂息内的安全有效方法,黏膜内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需紧密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结直肠息肉治疗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8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拟行内镜切除前,所有病例均予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结直肠息肉层次及浸润的深度,以评估是否可行内镜下治疗.根据超声小探头诊断结果决定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并将切除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架在结直肠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8例结直肠恶性梗阻患者采用内镜联合X线下临时性或姑息性支架治疗,观察肠梗阻缓解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28例患者接受支架治疗,仅1例失败.21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 d行肿瘤一期切除,术后恢复顺利,支架放置后未发生支架移位及结肠穿孔.结论 经内镜放置支架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是一种临时过渡性或姑息性治疗手段,避免了结肠造瘘术,提高了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乳腺疾病胸部CT平扫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例,女性24例,年龄36岁~84岁,平均56岁。恶性病变22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0例,转移性腺癌2例,良性病变4例,包括纤维腺瘤2例,乳腺脂肪坏死2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乳腺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并测量CT值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毛刺征、病变周围脂肪组织模糊及乳后脂肪间隙狭窄在良、恶性病变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C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纤维腺瘤与浸润性导管癌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多表现为淋巴结门结构消失、密度增高、肿大,部分有融合趋势。结论:螺旋CT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清晰显示乳腺的解剖结构及乳腺病变的形态、密度及周边情况,观察胸壁、双肺及淋巴结等转移情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CT仿真血管内镜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VE)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正常和13例主动脉病变行主动脉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软件行主动脉CTVE成像。13例有主动脉病变,其中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瘤3例,单纯主动脉血栓2例,主动脉硬化8例;5例为正常人。结果 主动脉CTVE可清晰显示正常血管内壁或病变的血管内腔形态;能显示正常主动脉内腔及主要分支开口情况、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内膜瓣、主动脉瘤的形态等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结论 CT仿真血管内镜是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检查诊断方法,它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距骨骨折螺旋CT轴扫、多平面(MPR)和三维(3D)重建图像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距骨骨折患者术前螺旋CT资料12例,同时进行了MPR和3D重建图像。着重分析距骨骨折线的走行、与关节面的关系、关节面塌陷程度等,并评价轴扫、MPR和3D重建图像的优势。结果:在12例距骨骨折者骨踝关节受累7例。MPR和3D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骨折详细情况。结论:螺旋CT轴扫、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更好显示距骨骨折的情况,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仿真血管内窥镜(VIE)成像方法及其在诊断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容积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在同机工作站重建横断面图像,并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VIE成像。结果:主动脉夹层17例,真性主动瘤12例,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炎2例.正常主动脉5例,其中11例经手术证实,9例经血管数字减影检查证实,12例与MRI和(或)彩色B超诊断相符,5例正常主动脉未作其他检查。观察主动脉夹层以MPR及VIE为佳,能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栓情况,可显示破口位置与是否累及重要分支。SSD显示真性主动脉瘤最优,能立体、形象的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部位及与主要分支的关系。VIE能直观的显示假性动脉瘤改口大小及位置,对主动脉炎能清晰显示不规则的血管内壁和狭窄。MIP适合于显示主动脉钙化情况及支架位置。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和仿真血管内窥镜成像技术综合运用,可多方位显示主动脉解剖形态和病变,可直观、立体地对血管病变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对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或手术计划、估计手术风险及术后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对结、直肠病变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螺旋CT机行 2 8例腹盆部扫描 ,并对图像行三维仿真结肠内镜重建。结果 正常 3例 ,直肠息肉 4例 ,结、直肠癌 11例 (2例为阻塞型 )。病理结果为正常 2例 ,直肠息肉 3例 ,结、直肠癌 13例 ,符合率 88.9%。结论 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是一种易操作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对结肠及直肠息肉、肿瘤等病变有很大诊断价值 ,可在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74例眼眶骨折患者行CT扫描,部分做后处理。结果CT所见直接征象为眼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骨质凹陷,而眶内积气、眼内肌肿胀、筛窦积液等为间接征象,"泪滴征"是诊断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CT扫描能准确显示眼眶壁骨折的征象,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征表现,为细支气管肺泡癌进行临床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细支气管肺泡癌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图像处理后对病灶的分布、部位、边缘特征及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癌分炎症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炎症型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多个密度稍高、边缘不清晰、肺叶或肺段有实变;结节型病灶部位分布在胸膜下区和肺门区,病灶形态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区、磨玻璃晕征、毛刺征尾征、血管集束等;弥漫型病灶呈双肺弥漫性分布,以肺中叶和下叶分布居多。病灶密度高,病灶边缘清晰或模糊,有部分细角状或棘状突起,部分结节病灶形状不规则或伴有尾征、晕征、部分融合成小片状、局限性小叶间隔增厚、条索网状改变、伴有小空洞征或空泡等。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在早期诊断治疗中,多层螺旋CT检查至关重要,是诊治该病必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与上颌窦炎症自然口的面积,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 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舆到工作站上,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等解剖结构,测量象素面积。测量某一线段在三维图像和维图像上的毫米象素比,计算出毫米面积。结果 鼻甲、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窥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正常组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均值为16.4mm^2,异常组面积均值为18.3mm^2。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仿真内镜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不但具有可行性,且对认识上颌窦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CTA检查。其中20例在CTA检查1周内接受减数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37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的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2)80例160条椎动脉中,正常88条(55.0%)。粥样硬化性狭窄29条(18.1%)。发育不良性狭窄20条(12.5%)。非自然扭曲18条(11.3%)。扭曲伴狭窄5条(3.1%)。另见起始端钙化7条。结论: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动脉系统,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