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狐或虫,始载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其谓:“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不少人多将狐或虫之或虫作“惑”,例如由王叔和与林亿等编次校订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即将“或虫”均作“惑”;宋·赵开美本亦将“或虫”作“惑”。后人习伤寒,多据此类版本,遂使“狐惑”流行,反不知或虫字之义矣。再加《灵枢·大惑论》亦有惑病的记述,有人因此认为《金匮》之或虫病亦同《灵枢》之…  相似文献   

2.
陈建华 《中成药》2000,22(10):744-745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是一首临床常用、好用而且具有良好疗效的名方。该方虽主治伤寒少阳证 ,然通过加减之后 ,其适应证则非常广泛 ,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多种病证。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据本方加减化裁出许多方子 ,对临证灵活动用本方多有裨益 ,现将按原方加味衍化出的方子举要如下。1 加防风 ,名小柴胡加防风汤 ,见《赤水玄珠》[1] 。主治少阳风痉 ,汗下后不解 ,乍静乍躁 ,目直视 ,口噤 ,往来寒热。按 :风入少阳而成痉 ,治当和解少阳为主 ,兼以祛风止痉 ,故方中入防风解表祛风为佐。2 加陈皮 ,仍名小柴胡汤 ,见《伤…  相似文献   

3.
风者,惊惕瘛疭;痉者,口噤背反。二证虽异,而津亏液燥,筋脉拘急则一。况痉亦摇头,风也背反,二者岂能风马牛不相及哉?陈修园《医学从众录》每申风痉合论之旨,良有以也。“独取厥阴,统以乌梅丸治之”,虽论高难以语下,总不失风痉同源之旨。成无已云:“瘛疭者,邪热极也”,“痉病非逆也,风使之然”。后人谓:风由火出,痉缘燥生,风火相煽,而二证至矣。是以仲景医此,於“胸满口噤,卧不着席”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学和现代药理学两方面论述防风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就中医学而言,防风升降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治疗泄泻与便秘,其"祛风胜湿"亦能止泻,"解痉"能缓解因肠道经脉拘急而引发的腹痛。现代药理学方面,防风能改善肠蠕动、抗过敏、抗菌、抗炎、镇痛等达到有效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疫痉是感受疫疠邪气,出现头痛、恶寒发热、项背拘急、角弓反张、昏不识人等症状的一类传染性痉病。湖湘医家在疫痉论治上颇有考究。阐述疫痉源流,介绍湖湘医家论治疫痉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论述疫痉的病因、病位、分型、治法等,为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痉病提供思路。总结湖湘医家论治疫痉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挖掘其用药特点与规律,对助力中医药防治疫病,传承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痉病是指以筋脉强急为特征的一组中医综合征。痉病的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1]。《金匮要略》将痉病分为刚痉和柔痉,皆以筋脉拘急为主要表现,二者的鉴别要点是柔痉有汗,刚痉无汗。柔痉治以瓜蒌桂枝汤,刚痉治以葛根汤和大承气汤。结合西医临床疾病,将破伤风、流脑、高热惊厥等引起的抽搐、角弓反张划入痉病范畴似乎不太确切。流行性肌张力障  相似文献   

7.
一、利水发痉,滋阴而解:周某,女,38岁。因颜面及四肢浮肿就诊于某医,投五皮饮三剂并加服双氢克尿塞25毫克,每日三次。三日后浮肿消退而出现四肢拘急,尤以两手发痉为甚,求余诊治。据舌红无苔,脉象细数而虚。辨为阴虚动风,乃利水伤阴所致。拟滋阴养肝以熄风,大定风珠加减:生地黄15克,白芍药12克,生龟板12克,生牡蛎15克,麦门冬10克,五味子3克,火麻仁10克,生鳖甲10克,  相似文献   

8.
解凤娥  张丽英 《陕西中医》2008,29(3):360-361
产后三病,以其"大便难"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痉"和郁冒"二病,临床虽少,便对产妇危害甚大,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谓病痉既产后血虚汗多,筋脉失养,且表虚卫弱,双受风邪所侵,致筋脉拘急而成.  相似文献   

9.
弄舌风,有人称之为阴虚风动瘛疭,多见于儿童。《张氏医通》云:“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本病多责心肝二经,肝藏血、主筋、主风,肝血虚筋脉失养,拘急弛纵始作。拘急则抽掣乍作手足乱动挤眉弄眼,弛纵则缓解而止;舌属心,心热则舌吐弄、心烦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多由肝肾亏虚筋脉失养而虚风内动,心阴亏损心阳偏亢而弄舌。为西医所称风湿性舞蹈病颇相类似。我用头针治本病四例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10.
胃气上逆是上消化道重建后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属于中医学"呕吐"范畴,但其病因不属于传统理论而言的外邪、内伤与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针对上消化道重建后经筋痉挛拘急逆行——胃腑拘急痉挛逆行——纳差、呕逆的病机特点,宜采取酸柔甘润、濡筋缓痉、厚土止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狐[或虫]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脉证治第三》:"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毒邪,以咽  相似文献   

12.
经方二则     
<正> 防己黄芪汤治瘈疭罗某,男,54岁,1984年7月5日初诊。半月前突发右侧上下肢拘急痉挛,经某医院化验和脑电图等各项检查,未查明病因而治疗乏效。求治于中医,某医以血枯津少不能养筋而投以滋阴养血、柔筋止痉诸药,亦未获功。刻诊:右上下肢拘强挛急,头沉痛,恶风寒,身困体  相似文献   

13.
解痉散瘀汤     
<正> 性质功效: 散瘀剂。活血通经,解痉散瘀。主治病证: 外伤或劳损所致的局部拘急瘀肿疼痛、颈肩腰痛、外伤血栓性静脉炎,证属瘀滞型者。服用方法: 水煎服,每天1剂,重症可每天服2剂。加减运用: 局部疼痛较剧,加乳香6g,没药6g;头痛加白芷12g;背部痛加葛根12g;肩部痛加姜黄12g;胸部痛加柴胡9g;腰部痛加杜仲12g。方义分析: 外伤、劳损及六淫邪毒侵袭,虽发病不同,但临床上以瘀血阻滞多见,瘀停于  相似文献   

14.
病机十九条原文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至今对临床分析证候、探求病机仍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唯其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一条,一般觉临床较少运用,历代亦有提出疑义者。现就此条病机的分析理解及临床运用体会,略谈浅见。一、病机分析:痉,《说文》:“强急也。”项强,是颈项强直,转侧不利。痉,在此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个病名,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篇之痉病即是渲杏钟懈站贰⑷峋分帧6笫酪灿幸跃缥凡≌摺?本条是说临床有些痉证,出现口噤,四肢拘急,项背强直,转侧不利,甚则角弓反张,这种证候大多是由于湿邪侵袭形成。临床引起项强的原因很多,如有风、寒、湿、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如何鉴别痉、瘿、痫、厥? 答:痉指“痉病”而言。其证候特点是脊背角弓反张,项强口噤,头摇戴眼等。甚或四肢拘急,身热足寒,面赤、目赤等。例如《金匮要略》中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可见痉病是以颈项强急,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究其发病之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同书“骨空论”中说:“督脉之为  相似文献   

16.
解痉泻肺汤治疗外感剧咳症湖北省荆钟磷矿医院(431918)鲜于景华外感风寒或引动宿痰,可导致肺失宣降,脉络拘急,其中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剧烈咳嗽,昼夜不休,连续数日乃至一月。笔者自1991年采用自拟解痉泻肺汤治疗本症52例,疗效显著。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  相似文献   

17.
<正> 疫病好发于冬末春初。起病多有头痛项强,甚者迅急出现项背拘急,角弓反张,神昏厥逆。以病因而论属疫病之气为祟,以症状而论属痉病的范畴。有谓“无湿不成痉”之说,这是根据病机十九条中“诸痉项强,皆属於湿”的精神而来的,此说尚有可商之处。本病初起,大多为内外合病,从病变部位讲,多在太阳,阳明。病轻的不闭厥,虽有三阳并病亦易治,若内外俱病,出现三焦逆乱,营卫不通,甚至六经症状皆见,厥逆(?)疭者,治之甚难。倘正气素盛,津液素足,治之得法,三焦得和,营卫得通,闭厥解除,即可转危为安。若治之不得法,内闭外脱,  相似文献   

18.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散脉及怪脉之解索脉相合,皆是快速房颤脉。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  相似文献   

19.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2010,(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20.
上消化道重建后胃切除综合征和化疗期呕吐病因涵盖多种因素,在病机分析时常涉及的病因有胃腑受创伤及阴血、术后受纳失司阴津生成不足、胃腑受化疗药攻伐津血受损,阴津在此三个受损环节的基础上失其滋润宗筋之能,阴血津液受损是发病根本;此时,经筋受创、经筋受牵拉刺激、食物刺激、化疗药物刺激等诸因素相继作用于已失濡润的胃体经筋,故经筋痉挛、胃气反作而为呕恶之症。阴血津液受损、经筋拘急而致胃腑拘急、通降失司而致呕吐发作为此时期呕吐的病因病机;中药性味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甘之味相合甘草有滋阴、益津、养血、柔润、舒筋、缓急、止痉之效。因此,确立酸柔甘润,濡筋缓痉,厚土止呕的酸甘柔痉法治疗上消化道重建及化疗期呕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