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藜芦与人参配比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人参药对的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的关系.方法 通过动物毒性实验比较藜芦与人参不同配比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检测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的合煎液、单煎后合并液(简称合并液)、合并液再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Mass Lynx 4.1软件分析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结果 动物毒性实验显示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时动物死亡较多,且此时合煎液与合并液毒性差别最为明显.将合并后再煎液可能引起物质变化的两个因素(即毒性生物碱的溶出增加和药物相互反应)单一化,即去除溶出影响因素时突显的药物本身化学反应的影响,可见藜芦胺和芥芬胺在合煎后溶出量增大,生物碱成分增加;计米亭碱、3-当归酰棋盘花胺在合煎液及合并液再煎液中的量均升高,提示可能是化学反应导致相关成分溶出增多.结论 藜芦与人参合用后毒性增大,可能与生物碱的溶出量增加及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天目藜芦生物碱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目藜芦VeratrumschinedleriLoes .,亦称邢氏藜芦,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省,与黑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蒜藜芦、小藜芦等统称为中药藜芦入药应用。赵国举等曾对其含有的总生物碱进行过降血压研究[1] ,朱任宏等的化学研究曾提出天目藜芦碱甲和天目藜芦碱乙的化学组成,但是未鉴定分子结构[2 ] 。我国有2 0余种藜芦植物,作者曾对毛穗藜芦、乌苏里藜芦和光脉藜芦含有的甾体生物碱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  相似文献   

3.
百合科(Liliaceae)藜芦属(Veratrum)植物的化学成分包括甾体生物碱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二肽类及其它类化合物,其中甾体生物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其抗肿瘤活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分离得到的新异甾体生物碱,及在化合物单体层面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包括在细胞水平上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化合物结构修饰、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等,并结合蒙药藜芦“泻痞”应用的文献研究,提出了其中甾体生物碱可能是其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该文献研究为藜芦甾体生物碱的抗肿瘤作用提供研究思路,并为蒙药藜芦抗肿瘤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毛穗藜芦中分离出两种生物碱,经光谱等方法鉴定为藜芦嗪(verazine)和当归酰棋盘花胺(angeloylzygadenine)。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蒙药阿格希日嘎与中药藜芦在化学成分和毒性方面的差异,为蒙药阿格希日嘎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建立藜芦甾体生物碱类和茋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不同来源的8批蒙药阿格希日嘎和6批中药藜芦,所得色谱图导入"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蒙药阿格希日嘎和中药藜芦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选取藜芦特征色谱峰,包括甾体生物碱类32个和茋类16个,以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为变量,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法评价蒙药阿格希日嘎和中药藜芦的毒性。结果建立了藜芦甾体生物碱类和茋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得到了蒙药阿格希日嘎和中药藜芦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各样品与其共有模式之间相似度良好。以甾体生物碱类和茋类成分为指标的聚类分析,均将14批药材聚成蒙药阿格希日嘎与中药藜芦2大类。蒙药阿格希日嘎比中药藜芦的急性毒性大,LD_(50)分别为0.503 0和17.934 3 g/kg。结论蒙药阿格希日嘎与中药藜芦在功效主治、产地、化学成分和毒性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应区分入药并制定蒙药阿格希日嘎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究人员对从中药藜芦中提取出的藜芦生物碱和藜芦胺进行了降压、血流动力学和抗肿瘤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藜芦生物碱和藜芦胺均具有明显降压和减慢  相似文献   

7.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藜芦生物碱中藜芦定的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测定藜芦生物碱中藜芦定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0.1M乙酸铵(604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0nm;柱温30℃。结果:藜芦定在0.96~9.6μg线形关系良好,r=0.9999,藜芦定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4%,RSD为1.6%(n=5)。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8.
赵朗  欧志强  王刊  付宏征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3):3039-3042
目的:对兴安藜芦Veratrum dahUricum中甾体生物碱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凝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兴安藜芦中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20R,22S,25S)-veratra-5,13-dien-3β-ol-01(1),当归酰棋盘花碱(angeloylzygadenine,2),15-O-(2-methylbutanoyl)-3-O-veratroylprotoverine(3),20-isoveratramine(4),藜芦胺(veratramine,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藜芦生物碱中刺孢麹霉碱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藜芦中分离出一种吲哚生物碱,经光谱分析,鉴定为刺孢麹霉碱  相似文献   

10.
自藜芦中分离出一种吲哚生物碱,经光谱分析,鉴定为刺孢麹霉碱  相似文献   

11.
周剑侠  康露  沈征武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8):1379-1380
 目的研究天目藜芦(Veratrum schindleri Loes.f.)生物碱成分。方法利用酸碱处理及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其中5个生物碱成分,分别是异红介藜芦碱(Ⅰ)、藜芦胺(Ⅱ)、介藜芦碱(Ⅲ)、藜芦酰棋盘花碱(Ⅳ)、藜芦托素(Ⅴ)。结论上述5个生物碱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12.
丛悦  张亚宏  郭磊  王金辉 《中成药》2011,33(7):1234-1236
目的 以小白鼠小脑和大脑皮层细胞为对象,观察黑紫藜芦对其DNA损伤的影响,旨在探讨黑紫藜芦的遗传毒性,找到遗传毒性的主要部位.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彗星试验),通过灌胃给药7 d后,检测黑紫藜芦水提物和黑紫藜芦总碱对小鼠小脑和大脑皮层细胞DNA损伤的影响.结果 黑紫藜芦水提物和黑紫藜芦总碱低中高剂量(0.1、1.0、2.0 mg/kg)均可不同程度的使小鼠小脑、大脑皮层脑细胞尾矩增加(P<0.001),DNA发生断裂.结论 黑紫藜芦水提物和黑紫藜芦总碱都对小鼠小脑和大脑皮层细胞产生DNA损伤,其中黑紫藜芦总碱对DNA破坏最强,是藜芦产生遗传毒性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3.
藜芦生物碱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藜芦(Veratrum nigrum)中分离出15种生物碱,其中三种鉴定为藜芦嗪(verazine)、芥尔文(jervine)和新计巴丁(neogermbudine)。  相似文献   

14.
乌苏里藜芦碱抗血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国柱  李欣燕  吕莉  李卫平  赵伟杰 《中草药》2003,34(12):1107-1110
目的 研究乌苏里藜芦生物碱(VnA)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电刺激诱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瘀血诱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VnA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结果 大鼠iv6种不同剂量的VnA(7.2~42.9μg/kg)导致血管阻塞时间(OT)显著延长,且具明显的剂量依赖性,VnA30μg/kg产生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与赖氨匹林18.0mg/kg的作用相当。单次ivVnA30μg/kg使OT呈时间依赖性延长。VnA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起效迅速,持续至少80min,iv后15min达效应峰值。iv VnA(15~45μg/kg)显著减少下腔静脉血栓干质量,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VnA具有强大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并具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守时间依赖性。其抗血栓效能高,作用强度大,在大鼠的有效剂量低至μg/kg水平。VnA抗血栓活性的发现为其研究开发展示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藜芦(Veratrum nigrum)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对人体肺癌细胞系PC9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藜芦的水提物与醇提物的作用差异。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CCK-8细胞毒性检测法。结果藜芦水提物和醇提物在10mg/ml时体外DPPH清除率分别为52.3%和42,8%。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能明显抑制PC9细胞的增殖,并且呈浓度依赖性,而水提物只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结论藜芦提取物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对PC9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糖苷生物碱是某些植物(特别是茄科植物)产生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现在普遍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植物免受外界侵害。这类化合物对人和动物有毒性,但是当茄科植物作为药物应用时,糖苷生物碱便是有效成分。研究表明,糖苷生物碱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寄生虫等药物活性。综述近年来茄科植物中糖苷生物碱的药物活性和毒性研究工作,并总结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藜芦基原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芦寒、苦、辛,有大毒,归肺、胃经。具有涌吐风痰,杀虫疗疮的功效。主治中风痰壅.喉痹不通,癫痫,黄疸,久疟,泄痢,头痛,鼻癔,疥癣,恶疮及毒蛇咬伤。藜芦毒性猛烈,内服宜慎.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另外,低血压、主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洋地黄中毒及非由高血压继发的颅内压升高患者禁用,尿毒症、心绞痛、严重脑血管疾病及服用奎尼丁者慎用。使用藜芦或其制剂时还应忌食羊肉、羊脂、羊血等食物。藜芦药用成分中含藜芦碱、红藜芦碱、原藜芦碱、伪藜芦碱、秋水仙碱及藜芦酰棋盘花碱等多种甾体生物碱。毒性成分主要为藜芦碱、红藜芦碱和计明胺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旨在为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不同比例配伍是否产生相反作用提供动物急性毒性数据,并考察煎煮因素是否与毒性相关。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将南沙参、北沙参分别与藜芦进行2因素7水平配比优化,以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死亡率作为毒性指标,考察不同配比情况对藜芦毒性的影响;并利用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合煎液和合并液分别对毒性进行考察,以期探寻配伍毒性是否与共同煎煮因素有关。结果 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合用后,毒性作用主要由藜芦来介导且毒性随藜芦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在1∶1配伍时合煎液毒性大于合并液,提示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共煎过程可能对藜芦中毒性成分的溶出产生了影响,进而表现为合煎液毒性大于合并液毒性。结论 南、北沙参与藜芦配伍在动物水平上表现出相反的配伍规律,提示临床应用此类药物应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对藜芦中的甾体类生物碱进行分离鉴定。方法: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5∶5∶3∶7,V/V)为溶剂系统,在转速为850 r·min~(-1)、流速为2.0 m 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分离。结果:从300 mg粗提物中分离得到2.1 mg的藜芦酰棋盘花胺(veratroylzygadenine)和9.3 mg的介芬胺(Jervine),经HPLC分析,其纯度分别为91.34%、98.10%。结论: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分离量大,适合于甾体类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20.
含比咯双烷生物碱中草药的毒性(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吡咯双烷生物碱于多种中草药中,本文讨论的是不饱和酯型哟咯双烷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对肝、肺均有明显毒性,并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是一类值得重视的有毒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