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通过改良低分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轻皮下注射时局部疼痛,以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方法:选取PCI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改良式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局部疼痛情况,观察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局部出血和疼痛程度较轻,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使用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的皮下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低分子肝素注射和按压方法的效果,寻找最佳的注射和按压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116例,将其等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采用上臂三角肌外缘或前臂外侧注射和平行按压,改良组采用腹壁部位轮换注射和垂直按压,对比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皮下出血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皮下注射的疼痛程度及皮下出血情况明显轻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和按压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减少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且方法简单,便于在临床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及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本科2016年1~12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非介入患者及58例介入治疗患者,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腹部注射的方法,注射后对穿刺部位按压15 min;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按压时间以皮下不出血为止。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皮下出血例数、出血面积及疼痛程度。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对照组皮下出血人数40人,出血面积2 cm×2 cm的21人,2 cm×2 cm的19人,无出血10人;观察组皮下出血18人,出血面积2 cm×2 cm的16人,2 cm×2 cm的2人,无出血32人,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时采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腹部皮肤捏成皱褶垂直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并按压穿刺点15 min,可明显减少皮下出血面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改良式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影响,找出有效的注射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缩小出血面积,减轻疼痛。方法选择普外科接受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的47例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传统皮下注射法进行注射,实验组24例患者采用改良皮下注射法进行注射,观察不同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结果改良注射法能明显降低注射部位及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小出血面积,减轻患者的疼痛(P0.01)。结论应用改良注射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少皮下瘀斑的形成,减轻患者因皮下注射治疗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改良注射流程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以及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进行注射(皮下)操作,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流程规范化操作。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程度、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瘀斑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减轻注射局部疼痛,减少皮下血肿、硬结、瘀斑等不良反应,提高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方法。方法选取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98例为观察组,采用定位卡规律轮换注射部位,10 s持续注射后等待10 s再拔针,注射后不按压,如有出血和血肿按压3~5 min。另选取同期患者122例为对照组,常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规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流程,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索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患者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一2013年5月人住我科接受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92例患者进行试验观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注射,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注射,对比两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发生的出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注射时采用改良方法注射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在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6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按常规皮下注射方法操作,观察组按改良注射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进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赵冰冰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2003-2005
目的 探讨改良注射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3月入住我心内科病房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26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查询文献、询求专家意见,并结合患者病情和家属的实际情况,为实验组患者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改良注射方案,包括:注射前热敷局部皮肤、应用提捏腹壁皮肤垂直进针法、快速推注药物、针尖拔出后保持提捏皮肤3 min等,对照组进行常规注射.结果 实验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面积和注射时疼痛低于常规注射组.结论 采用改良注射方法可有效地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皮下出血和疼痛.  相似文献   

10.
郭小菁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5-82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50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实验组采用改良注射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后致皮下出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有效减少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有利于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盛洁  姚慧 《天津护理》2020,28(4):473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皮下出血率。方法:选择2019年3至5月143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7至9月1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观察组应用六西格玛 DMAIC 模型规范低分子肝素注射过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等手段对注射过程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比较两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皮下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单项质量关键点(CTQ)规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率,瘀点、紫癜、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皮下出血率,减轻患者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钙脐周不同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对疼痛、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按不同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各25例,分别为脐周上下5cm传统注射法组、脐周上下5cm改良注射法组、脐周左右10cm传统注射法组和脐周左右10cm改良注射法组,观察皮下出血及疼痛情况。结果脐周左右10cm改良注射法组与其他3组比较,淤斑面积和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脐周左右10cm改良注射法产生的淤斑面积和疼痛程度轻于其他3种注射方式。结论脐周左右10cm内使用改良注射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淤斑及疼痛感减轻。护士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肺栓塞、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各注射560例次,研究组采用改良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法。观察两组皮下出血、硬结面积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皮下出血、硬结面积>2 cm有8例,对照组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1,P<0.05);研究组患者重度疼痛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P<0.05)。结论改良注射方法减少了皮下出血和硬结例次,降低了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在三联抗凝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CCU住院接受三联抗凝治疗的患者460例,按住院顺序分组,奇数为对照组与偶数为观察组各2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进行注射,观察组由8名经过培训的护士采用流程改造后方法进行规范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能显著降低三联抗凝治疗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对保障患者注射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改良预灌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接诊的40例行预灌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前方法注射,研究组采用改良后方法注射,对比两组病人改良前后注射穿刺点周围出血面积、注射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研...  相似文献   

16.
垂直回抽法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患者淤斑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的注射方法。方法:将64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注射,观察组采用垂直回抽方法注射。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垂直回抽法注射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降低淤斑的发生率,对减轻患者紧张心理及疼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轻局部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135例住院行PCI后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采取在患者腹部两侧用2种方法注射的自身对照法,右侧使用常规注射法,左侧使用改良注射法,每例患者腹部两侧各皮下注射了4次,2种方法交替使用,各完成540针次,比较2种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出血程度、注射疼痛感、皮下硬结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注射组比较,改良注射组出血和疼痛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出血和疼痛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式注射法可以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皮下硬结形成,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及减少不良并发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轻局部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35例住院行PCI后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采取在患者腹部两侧用2种方法注射的自身对照法,右侧使用常规注射法,左侧使用改良注射法,每例患者腹部两侧各皮下注射了4次,2种方法交替使用,各完成540针次,比较2种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出血程度、注射疼痛感、皮下硬结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注射组比较,改良注射组出血和疼痛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出血和疼痛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注射法可以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皮下硬结形成,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及减少不良并发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减轻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方法建立流程改进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操作流程,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改进后的流程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对用药依从性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例次、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规范了护士操作,减少了皮下出血及硬结例次,减轻了出血程度,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贴敷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减轻皮下出血的作用。方法4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每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次,共400次。对照组注射后用普通输液护贴贴敷注射部位,治疗组注射后用云南白药贴敷。分别观察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结果治疗组皮下注射后局部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云南白药贴敷能有效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并能减轻其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