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艳  李蔷  赵海燕  王春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94-2195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后更换敷料的时间。方法将60例行PICC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置管后72h更换敷料,对照组在置管后24h更换敷料。观察并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时间、渗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更换敷料时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行PICC置管后更换敷料的时间可延长至第3天,并能明显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渗血的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陈秋玉  苏敏谊  张莉 《全科护理》2012,(18):1642-1643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部位敷料更换时间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9月60例PICC置管全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护理的早产儿,2008年1月—2009年5月置管30例患儿为3d更换敷料组,2009年6月—2010年9月置管30例患儿为7d更换敷料组,比较两组发生感染情况。[结果]3d更换敷料组和7d更换敷料组患儿PICC穿刺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密切评估早产儿PICC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的前提下,3d、7d更换1次敷料不影响穿刺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规范透明敷料更换操作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护士进行PICC透明敷料更换的专项培训后为128例PICC留置病人实施规范操作,对比培训前132例实施PICC维护病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培训前比较,通过培训规范透明敷料更换操作PICC穿刺部位皮疹、穿刺点红肿、透明敷料松脱等发生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透明敷料区域皮肤损伤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护士PICC透明敷料更换操作进行专项培训,规范其操作流程,可提高病人PICC维护质量,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可增加病人舒适度,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导管穿刺口感染情况的影响,为选定适合新生儿的敷料更换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95例实施PICC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每3,5,7 d更换敷料,观察穿刺口感染情况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观察与敷料更换有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每3d更换敷料组患儿31例,发生穿刺口感染3例占9.68%,每5 d更换敷料组患儿34例,发生穿刺口感染2例占5.88%,每7 d更换敷料组患儿30例,发生穿刺口感染5例占16.67%,3组穿刺口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0例穿刺口感染患儿的病原学检测8例阳性,阳性率80%,均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中2例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每3 d更换敷料组患儿中4例出现表皮撕脱,每5,7 d更换敷料组患儿未出现表皮撕脱.结论 建议新生儿PICC导管每7 d更换敷料1次,敷料潮湿、松动时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敏性皮炎的有效处理方法,减轻病人痛苦,延长PICC带管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应用PICC导管发生导管过敏性皮炎的病人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藻酸盐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用藻酸盐敷料外敷于PICC过敏性皮炎部位,再用IV3000透明贴膜敷贴,根据渗出的程度选择换药的频率,更换至痊愈;对照组地塞米松软膏外涂(穿刺点处除外),2块纱布覆盖,再用3M抗过敏胶布敷贴,每日换药1次,如渗液较多时每日换药2次,更换至痊愈。观察两组导管过敏性皮炎的瘙痒程度、渗出情况、皮疹范围等。[结果]观察组PICC过敏性皮炎渗出情况、皮疹范围都好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过敏性皮炎可应用藻酸盐敷料,促进恢复,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张丹  王燕  张琴 《全科护理》2022,20(12):1637-1639
对X线片、腔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尖端位置方法的优缺点、准确率、并发症及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PICC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氯己定敷料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氯己定敷料对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1年2月28日。2名研究者通过Covidence平台独立进行文献筛选。采用Cochrane手册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RCT研究和95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RR=0.17,95%CI(0.06,0.43),P=0.0002]、维护次数少[MD=-2.01,95%CI(-2.93,-1.08),P<0.0001],愈合时间短[MD=-1.97,95%CI(-3.85,-0.09),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MARSI[RR=0.44,95%CI(0.16,1.19),P=0.10]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己定敷料能有效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减少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10.
李敏  黄丽华   《护理与康复》2018,17(3):6-9+13
目的评价不同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处敷料更换频率对导管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HA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心静脉置管处敷料更换频率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结果显示3d更换敷料与7d更换敷料在穿刺点感染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导管细菌定植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总体研究结果比较稳定,单个研究不会对结果造成显著影响。结论 3d更换敷料较7d更换敷料能有效降低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导管病原菌定植率方面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精密过滤输液器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的效果。[方法]315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其中163例使用普通输液器,152例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比较两组患儿导管堵塞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使用普通输液器组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7.18%,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组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减轻患儿痛苦,保证输液顺利进行,同时也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体表定位方法,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韩忠秀  唐忠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92-2193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法,比较置管异位发生情况。方法将80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1)改良组: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颈部角度<30°;(2)对照组:穿刺侧肢体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结果导管异位发生情况:改良组40例患者中2例发生导管异位,占5%。异位发生部位:腋静脉返回1例,占50%;胸外侧静脉1例,占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8例发生导管异位,占20%。异位发生部位:颈内静脉5例,占62.5%;腋静脉1例,占12.5%;肩胛下静脉1例,占12.5%;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占12.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改良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位改良可减少PICC置管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15.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为病人提供长期化疗、静脉营养及用药的很好途径。PICC导管是肿瘤患儿化疗输液的安全通道,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导致的静脉炎和静脉损伤,给患儿带来安全、舒适的感觉,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1]。由于导管材质柔软,患儿好动,自我防护意识差,较成人易发生导管破裂、脱管等并发症。按照常规,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一旦破损后只能拔除[2],造成导管浪费。再次置管会带来穿刺的痛苦并增加病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我中心于2013年6月28日用导管连接器为1例B细胞性淋巴瘤患儿实施PICC导管破裂修补术获得成功,追踪1个月,患儿无不适,导管留置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首次换药的时间对置管初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706例置管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对置管后的并发症进行统计,观察经两种时间换药后有无引起置管初期并发症增加。[结果]置管后48h内换药对病人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发生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PICC置管后可采取48h内换药,既可减少病人和临床护士的换药压力,也可很好地观察穿刺处切口的愈合情况,了解病人置管后有无初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吕友红  薛敏芬 《护理研究》2013,27(19):1974-197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试验组置管时采用地塞米松稀释液浸润PICC导管后再行插管,插管后穿刺点上方8cm~10cm处外贴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润导管后再行插管。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入术后7d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例病人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13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可以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凌琳  卓瑞燕   《护理与康复》2017,16(8):867-868
目的观察加压固定胶带在新生儿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成功置管的患儿根据置管时间顺序编号,再按照编号的单双号分组,单号分为观察组,双号分为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导管维护时均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对照组在常规透明敷料固定上加用纸胶蝶形交叉固定,观察组在常规透明敷料固定上加用加压固定胶带人字形交叉加强固定。观察两组患儿的导管敷料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及导管断裂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贴膜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及导管断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加压固定胶带对新生儿PICC导管进行人字形交叉加压固定能有效降低PICC敷料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导管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赵兴扬  李芃 《天津护理》2020,28(6):737-739
对各种功能性敷料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护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 体表定位方法,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