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移动重症监护室(ICU)在提高危重症病人安全转运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外科在2016年5月—2016年7月转运的275例危重症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8月—2016年10月重症外科实施转运的275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模式,观察组采用移动ICU转运模式。比较两组危重症病人转运安全转运情况、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危重症病人安全转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因急救物品缺项、仪器蓄电量不足、氧气不足、管路护理不当及转运途中病情监测不到位等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移动ICU有助于提高危重症病人安全转运,减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明曲  苏黎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8):2936-2940
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在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ICU需要院内转运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方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警分级管理。结果干预组转运前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及检查等候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SpO2下降、SBP下降、严重输液外渗、非计划拔管、设备故障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能够提高ICU患者院内转运效率,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质量,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整体理念护理程序对提高接诊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120例急诊接诊重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选择2016年1~9月120例急诊接诊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整体理念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理念护理程序可提高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缝隙转运流程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12月40例实施机械通气,且从急诊抢救室转运到ICU、手术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转运流程;选取2018年1月~4月共40例同样情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无缝隙转运流程,比较两组的转运时间及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堵塞、意外拔管、导管移位和SpO2下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转运流程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转运时间,降低转运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的效率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干预。比较2组的平均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组转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的转运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通过集束化干预可提高重症患者的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心内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急诊心内科收治的350例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观察组采取标准化分级转运,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院内转运耗时情况以及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影像检查耗时、专科病房耗时、介入室耗时均短于对照组,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化的分级转移方案可以提高院内转移的成功率,缩短转移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级责任护理管理制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实行护理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 015例和对照组978例,对照组采用科护士长-护士二级责任制,观察组采用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三级责任护理管理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并发症、心理状态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DSI评分、SDS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采用三级责任护理管理制,可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内分级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214例在急诊抢救室通过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CT与MRI检查的急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采用分级转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至手术室、CT室、介入室、重症监护室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院内分级转运模式可有效缩短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并实施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模式,评价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提供安全的转运模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3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358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7-9月的360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转运前通过转运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为Ⅰ、Ⅱ、Ⅲ级,转运人员、转运仪器设备和药品根据病情进行分级准备。结果: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后,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至普通病房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其中,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2.8%(χ2=6.19,P0.05);与转运人员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7.2%(χ2=4.94,P0.05);与仪器设备和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3.9%(χ2=5.27,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减少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了转运时间,保证了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将预见性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高压氧治疗院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外科2015年1~12月院内转运高压氧治疗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院内转运方法护理;选取2016年1~12月院内转运高压氧治疗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转运前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护士对两种转运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总数为3例,对照组为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预见性护理转运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高压氧治疗的院内转运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 :优化转运流程前医生和护士主要依据经验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优化转运流程后应用"ICU转运决策核查单"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第一部分为危重患者风险评估,第二部分为自行设计的转运前核查单,主要包括患者准备、物品准备、人员准备、相关科室确认和转运中病情观察记录单。结果 :优化ICU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前,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0例,共发生不良事件6例,发生率为15.0%,其中病情变化发生2例、跌倒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微量泵电量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3.0%;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5例,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6.7%,其中病情变化发生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8.0%。结论 :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优化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流程管理用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根据病人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观察组病人给予护理流程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病人的术前准备时间、转运时间、住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病人心血管事件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前准备时间、转运时间、住CCU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8%,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采用护理流程管理能够缩短病人抢救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期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12月采用院内常规转运方式转运的423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20年1-3月采用新型转运器具(转运床用仪器放置架)联合信息管理方案(电子转运核查单、电子转运交接单、时间腕带等)进行转运的445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总时间为(15.77±4.76)min,对照组总时间为(17.14±5.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2%,低于对照组的17.49%。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98%,对照组为9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为92.3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能够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尤其是转运准备时间,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思维导图为护士提供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指引,保障患者转运安全。方法:选择2014年3~12月我院各科ICU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419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4例和观察组2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以"重症患者转运安全"为中心的"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思维导图"。比较两组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转运平均时间及重症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应用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思维导图后转运意外事件(大出血或休克、输液管道堵塞或脱落及其他类型管道堵塞或滑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缩短了平均转运时间,重症患者家属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思维导图"能够提高护士对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认识和风险防范,节省转运时间,降低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床头交接班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428例ICU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利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头交接班。比较两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交接班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ICU护理床头交接班工作,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与不良事件,提升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由护士主导执行的每日唤醒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由护士主导执行每日唤醒,观察组由管床医师依据患者病情决定唤醒时机,护士具体执行。观察两组镇静剂用量、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镇静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咪达唑仑用量、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镇静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情绪、心率、血压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非计划拔管发生。结论由护士主导执行的每日唤醒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高压氧治疗院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2012年1-6月院内转运高压氧治疗5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院内转运方法护理;2012年7-12月院内转运高压氧治疗52例患者为观察组,在转运前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护士对两种转运方法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总数为5例,对照组为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935,P<0.05);护士对预见性护理转运的满意度为96.67% (29/30),对常规护理转运的满意度为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高压氧治疗的院内转运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潘寿玲 《全科护理》2021,19(6):810-812
目的:探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对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安全转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6月行急诊介入手术院内转运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转运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观察组采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比较两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及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实施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能有效提升转运交接安全性,缩短交接时间,改善医护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无缝交接模式在急诊产科介入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行急诊产科介入术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按传统流程进行转运交接。将2018年行急诊产科介入术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此组患者转运交接时采取无缝交接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交接的效果,包括转运交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术中用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转运交接时间、术前准备和术中用时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均有P0.05)。结论在急诊产科介入患者转运交接时,使用无缝交接模式能确保医疗护理活动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