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 000[1],其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压、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及反应减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食物反流、夜间咳嗽等[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治疗AC  相似文献   

2.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及松弛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物反流。本病发病率约1/10万,且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1]。AC可通过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临床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但均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痉挛,  相似文献   

3.
谢美婵  谢配云 《全科护理》2013,11(22):2073-2074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喂养对机械通气病人预防食物反流及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需管饲喂养的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喂养,观察组采用留置鼻空肠管喂养。30d为1个观察期。比较两组病人食物反流发生情况及鼻饲前后病人营养状况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发生食物反流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鼻饲30d后,观察组病人后总蛋白、前清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采用鼻空肠管喂养可以减少食物反流,保证营养供给。  相似文献   

4.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下段食管括约肌(LES)呈失弛缓状态,以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使得食管逐渐扩张的疾病。临床上常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及食物返流现象。以往对于症状较轻AC患者多采用硝酸盐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相似文献   

5.
我们分别用法莫替丁、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病人 6 8例 ,比较其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例 ,男 41例 ,女 2 7例 ,年龄 19~ 6 3(平均 41)岁。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 34例 ,男 2 0例 ,女 14例 ,食物反流 34例 ,胸骨后疼痛或灼烧感 2 6例 ,吞咽困难或疼痛14例。第二组 34例 ,男 2 1例 ,女 13例 ,食物反流 34例 ,胸骨后疼痛或灼烧感 2 3例 ,吞咽困难或疼痛 16例。 6 8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 1)具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 ,如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胸痛或吞咽困难 ,病程半年以上。 ( 2 )内镜检查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年人非糜烂性胃食道反流病患者的影响因素,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方法分别观察了118例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进食种类等与症状的关系及本组患者的反流方式。结果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高,习惯进食刺激性食物的(如浓茶、咖啡、辣椒、油炸食物等)患者比间断进食刺激性食物者高,体重指数超标患者比体重指数正常者高。进食后即有反流症状者115例,占95%。结论中年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增加了反流症状。刺激性大、高脂食物对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及胃排空的影响,使反流症状加重。体重指数超标使腹压增高并加重反流,反流方式以餐后为主。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健康生活指导,可有效预防此类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是由于食管体部平滑肌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引起,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1])。以往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气囊或水囊、探条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外科手术等~([1]),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导致远期疗效不确切,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和心理  相似文献   

8.
刘艳  金延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44-6744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相似文献   

9.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早在1672年由William[1]提出,为临床消化内科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A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AC的病因为食管痉挛或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功能障碍,食物未能正常进入胃,滞留于食管腔内,引起反食、胸痛以及肺炎等临床表现[2],进一步发展为炎症甚至癌变。经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的38例AC患者进行POEM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胃食管反流情况,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变化。结果 38例均成功实施POEM手术,无1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气体相关并发症均保守治疗成功。术后随访时间10.4个月(9~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ECKARDT评分平均分从术前的8.7分降至术后的1.2分(P0.01),食管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平均压从术前的(33.40±11.80)mm Hg下降至术后的(13.50±4.30)mm H(g P0.01),气体相关并发症6例(15.78%),食管反流总发生率为23.68%(9/38)。结论 POEM用于AC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体位改变对鼻饲病人胃内容物反流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海红  郗奉菊  龚绍荣 《护理研究》2006,20(29):2698-2699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食物反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40例鼻饲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次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度,鼻饲后,保持原有体位30min~40min,对照组对体位不作要求。[结果]试验组胃内容物反流发生率为7.3%,对照组为16.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饲时改变体位可有效预防食物反流。  相似文献   

12.
对成人反刍综合征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20岁,未婚,大学在读学生。近0.5 a餐后原味食物反流入口,咀嚼后再咽下或吐之,食物变酸或口苦后即停止,无腹痛、腹胀、反酸、烧心;无胸骨后疼痛、干呕及眩晕等不适。无自觉不适,多于每餐后约15 min~1.5 h内出现,食物“反流”与体位及食物种类无关,偶发现同学注意时会自行停止。  相似文献   

13.
贲门失弛缓症(AC)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自1986年2月~1991年9月用硝苯吡啶(NF)治疗AC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AC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2~51岁。病程3个月~5年。住院治疗6例,门诊治疗10例。(1)临床表现:咽下困难16例,食物返流13例,胸骨后疼痛不适10例,体重减轻者4例。(2)X线检查:表现为食管中上段扩张,其直径3.3~6.8cm不等,食管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行远端胃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A、B组,各38例。A组行BillrothⅡ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B组行Roux-en-Y吻合术重建消化道。观察2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情况、术后1年生存率(1-y OS)和3年生存率(3-y OS)、术后1年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胃炎发生率。结果 B组反流、胃倾倒症的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位随访时间及1-y OS、3-y 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反流性胃炎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oux-en-Y吻合术用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能够有效预防反流性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较安全的鼻饲方法,有效地控制食物反流,预防吸入性肺炎.方法 将90例气管切开鼻饲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分别采用分次灌注法、持续滴注法、输注泵控制滴注法进行鼻饲.观察1周内3种鼻饲方法食物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 输液泵控制组食物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分次灌注组、持续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输液泵控制鼻饲方法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食物反流的发生,是3种鼻饲方法中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原发性食管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支配食管和食管下括约肌的神经元退化为特征。其发病机制未明。贲门失弛缓症在中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生率每年约为1/10万,男女发病率相似,约为1∶1.15。本病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但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病,病程多较长。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食物反流、胸痛、胃灼热等。诊断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钡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次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失败后,再次POEM手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初次POEM治疗失败再次接受POEM治疗的AC患者,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以及随访情况等相关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再次POEM手术。与初次POEM相比,再次手术在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先后两次手术均无穿孔、胸腔积液、气体相关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在黏膜损伤、胸痛、发热、迟发性出血等方面也相当(P 0.05)。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5~28个月),再次POEM术前平均Eckardt评分5.6分(4~8分),术后Eckardt评分均≤3分,平均1.4分(1~3分)。3例患者出现临床相关胃食管反流病(GERD),其中1例复查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初次POEM治疗AC失败后,再次POEM手术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轻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561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1例)及对照组(280例),手术均采用改良Ivor-Lewis术式,术后对照组采用补液、全静脉营养及吗丁啉、奥美拉唑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以红霉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观察1个月,比较2组症状性反流、病理性反流及隐匿性反流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治疗组症状性反流、病理性反流、隐匿性反流发生率分别为10.68%,22.78%,9.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86%,10.00%,4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改良Ivor-Lewis术式为基础、联合术后红霉素应用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时,积极或者保守的二尖瓣处理策略间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12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年龄为68~5261(627.58±986.32)d,体重3.8~54(8.90±6.83)kg,男57例,女70例。第一诊断包括室间隔缺损(89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房间隔缺损(9例)、主动脉缩窄(7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例)、主动脉瓣狭窄(3例)、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以是否进行二尖瓣整形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7例进行了包括第一诊断和二尖瓣整形在内等的矫治手术,而另外60例则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除了主要诊断的外科矫治外,二尖瓣整形手术包括二尖瓣环缩、裂缺缝合、二尖瓣双孔等。随访时间7~1131(235.39±247.81)d。术前、术后随访主要参考依据为经胸多普勒超声,少部分患者术后采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进行评估。结果二尖瓣整形组术前二尖瓣反流轻度12例(17.91%),轻中度反流24例(32.84%),中度反流29例(43.28%),中重度反流1例(1.49%),重度反流1例(1.49%);未整形组则相应为:轻度反流6例(10%)、轻中度反流39例(65%)、中度反流14例(23.33%)、重度反流1例(1.67%)。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果显示,二尖瓣整形组患者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5例,减轻49例;二尖瓣未处理组,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4例,减轻44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状况的改变进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对比发现,积极外科处理与保守治疗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对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分析两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术后二尖瓣反流均有改善(100%)。结论在儿童患者中,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20.
黄惠妍  杨杰  周力 《临床荟萃》2012,27(6):506-507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由于肠肌神经丛失去支配,仅剩下部分胆碱能神经支配,而以不完全性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和食管体部蠕动障碍为表现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与同样存在食管运动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相比,发病可谓罕见。AC无公认治疗方法。药物、内镜下注射肉毒碱、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