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所记载的方剂上溯歧黄,下逮百事,被称为“方书之祖”。其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科学性很强,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方剂的配伍主导着药物在方中的功效发挥。我们对《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配伍与功效发挥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麻黄是全书使用频率较高的药,《伤寒杂病论》载205方,含麻黄的方剂共有25方,占总方的12.20%,仅次于甘草和桂枝,麻黄在《伤寒杂病论》中功效广泛且特色明显,现将麻黄的不同配伍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0引言《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期,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其所载方药至今大部分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被尊称为"经方"。麻黄,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症。《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应用甚广,其中《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金匮要略》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8首,除去重复的葛根汤、大小青龙汤3首,《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达28首之多,且应用出神入化,配伍严谨灵活,应用于临床均有很好的疗效。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仲景善用桂枝,在《伤寒杂病论》中可见一斑。《伤寒杂病论》即后世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五版教材为例,《伤寒论》(以下简称《伤》)载方112首,使用桂枝的方剂有40首,比例达35.7%。《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载方205首,含有桂枝的方剂有57首,比例达27.8%。仲景用桂枝,无论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脏腑肢节均可灵活配伍使用,经验可概括为温、散、和、降四个字,现分别叙述之。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重新编次,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药89味;《金匮要略》载方205首,药155味[1,2]。仲景所博采或创制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故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其书为“方书之祖”。现就仲景方剂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汉书·艺文志》收载了11家的经验方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誉为"医圣方祖",他撰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共收入其方剂339首。清代医家徐灵胎说:"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为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说明上述文献所载的方剂,特别是张仲景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柯琴在《伤寒杂病论附翼》中,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说明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经典方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药物学内容的相关性,《神农本草经》的药性、功效及主治证在解析方剂配伍中的应用的探讨,从而为解析方剂配伍澄本溯源,提供本草文献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份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附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附方23首,实际为225首。两书重复方42首。原《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296首。经统计分析,其内容存在高度相关性。说明两书虽经多人整理编次,现存版本不同,但其内容仍是《伤寒杂病论》之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介绍吴立文教授运用仲景辛开苦降法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吴立文教授认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不少方剂体现了辛开苦降之法。这些方剂选药精当,配伍严谨,临床灵活运用治疗内科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的法和方,不仅适宜于外感热病,而且可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近年来,笔者取《伤寒论》中少阴病的方剂治疗一些心血管疾病,疗效颇为满意,临床一得,总结以下。一、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慢性肺心病《伤寒论》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原  相似文献   

12.
马丹阳,金代著名道家、针灸家,山东宁海(今牟平)人,为"全真七子"之一。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载"天星十一穴歌",且首创担截法,历代医家对此有针刺补泻手法、行气手法和配穴方法三种认识。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首载《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之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加以转载。天星十二穴之足三里和内庭、曲池和合谷、委中和承山、太冲和昆仑、环跳和阳陵、通里和列缺除环跳位于臀部,其余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易于取穴,易于操作,成对配伍,对急危、重症和常见病、疑难杂病有较好的疗效。天星十二穴配伍机制严谨、少而精,为腧穴配伍之典范,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经方桂枝剂是指《伤寒杂病论》中桂枝和其他药物组成的方剂,有二十余首,由于配伍不同,作用亦异:桂枝汤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炎症;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证、哮喘;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不宁腿综合症;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胸痹。经方桂枝剂在临床上应用较广,这是由于其功用和配伍决定的,探讨经方的使用,开阔思路,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并从中找出其规律,实属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所载方剂被尊为"经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方剂,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其中,很多方剂名称相同而仅有大小之分,文章试从病机、主证、治法、方药、用量等方面阐述《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大、小"之别,并阐明张仲景此为的深意,深入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思想,旨在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开拓治疗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方剂学网络教学课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从现存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到博采众方的《伤寒杂病论》,唐代的《千金方》,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的《普济方》,直至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方  相似文献   

16.
《医方考》中有484首方剂运用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理论加以阐释,其中64首方剂运用多种配伍理论进行论方。该文旨在统计并分析《医方考》在释方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剂配伍理论,为方剂学配伍规律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考察《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61首经方(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及126条相关条文。通过对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的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白芍并非补血药,其益阴补血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实现;经方中"分"为计量单位;芍药在丸散汤中的常见用量;经方中芍药主治的症状包括四肢挛急、腹痛、烦满、下利、小便不利等。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部位与症状随之变化,常见配伍有桂枝、附子、甘草、柴胡、黄芩、枳实、当归、茯苓等。  相似文献   

18.
《医方考》中有484首方剂运用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理论加以阐释,其中64首方剂运用多种配伍理论进行论方。该文旨在统计并分析《医方考》在释方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剂配伍理论,为方剂学配伍规律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志毅  崔莉芳  谢世平 《中医学报》2016,(12):1961-1962
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共计28首方剂用到蜂蜜,其使用方法灵活,有的单用,有的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有的用作辅料。蜜的用量大到两升,小至二合,变化明显。相应的方药剂型包括内服的汤剂、丸剂及外用的栓剂等。蜜的使用方法灵活,立意严谨,所创设的诸多方剂今天仍然在临床广为应用,值得后学者效法、领悟。  相似文献   

20.
小议《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之用法李广胜,孟杰,胡兆祥(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河南省鹿邑县卫校,河南477250)主题词麻黄/治疗应用,炮制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药物的应用十分重视,既注重发挥单味药物的功效,又讲究药物配伍的效能,同时对于药物的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