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退变是慢性下腰痛的常见原因,对于椎间盘退变所致的慢性下腰痛临床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多主张手术治疗。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笔者设计使用单枚螺钉经椎板小关节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360°环形植骨方法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48例,其中30例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炎症在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吸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腰椎间盘退变、突出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炎症与腰椎间盘退变及下腰痛密切相关.病理性退变的椎间盘细胞出现炎症介质异常表达,炎症介质诱导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加剧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暴露于硬膜外,激发急性创伤炎症反应,合成、分泌大量炎症介质,引起神经根炎,导致坐骨神经痛,同时炎症反应促使腰椎间盘突出组织吸收.该文就近年来有关炎症与腰椎间盘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患者48例。结果:42例得到平均27个月(13~40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板或小关节骨折、螺钉或钢丝断裂等并发症。随访病例除1例不能确定外,其余41例分别于4~7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按海涌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本组优2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此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容易,安全性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及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下腰痛患者常规行腰椎X线和MR检查,分别按Modic终板退变标准(0~3级)与Pearce椎间盘退变标准(Ⅰ~Ⅴ级)对终板和椎间盘进行评估.在CT引导下对45例患者中的40例(120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和疼痛激发试验,并按Dallas椎间盘造影分级系统(DDD)测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Modic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 x^2=43.326,P=0.000),与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 x^2=27.858,P=0.000);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CT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退变Dallas分级也呈较强的相关性.结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而与椎间盘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1987年de 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改变。1988年Modic等[2、3]通过对474例大部分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正式系统地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即Modic改变。  相似文献   

6.
关于生物学方法修复椎间盘退变的一些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宝淦 《颈腰痛杂志》2008,29(3):195-196
下腰痛是引起人类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慢性下腰痛通常认为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目前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目前的所有治疗方法仅仅限于治疗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症状,不能逆转椎间盘的生物学退变。最近大量的研究正瞄准用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的椎间盘。虽然在此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离临床应用仍有很长距离。本文重点阐述在应用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使之从实验室过渡到临床应用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腰痛是困扰骨科临床治疗的一大顽症,发病率高。腰椎间盘退变是其主要原因,腰椎间盘一旦发生退变,则难以逆转。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临床症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产生相应的并发症。此外,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使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腰痛正日益成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60%~80%的成年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在发达国家,下腰痛是失业甚至致残的首要病因.腰椎间盘退变是下腰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过程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近年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大量研究涉及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与下腰痛(伴有或不伴有神经根症状)的关系,常常结论不一,争议颇大。Torgerson和Dotter认为:椎间盘退变伴有椎间隙变窄与急、慢性下腰痛关系密切,而单纯骨赘形成与下腰痛无直接联系。Fymoyer等人则提出:第四、五腰椎间有骨赘或椎间隙变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或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研究的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前慢性腰痛、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疼痛时长、腿痛VAS评分、术前腰椎JOA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目、手术节段、术者、出血量、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78例,成功随访147例,失访31例,随访率为82.58%,随访时间6~39个月(19.14±9.33个月)。年龄19~77岁(49.68±11.76岁)。其中围绝经期者63例(42.86%),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3例(22.45%)。术后慢性腰痛者53例(36.05%)。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有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慢性腰痛、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经PSM分析发现,研究组(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非围绝经期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与未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腰椎间盘及 11个 (7例 )正常腰椎间盘组织中FasAPO 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探讨其在腰椎间盘退变及突出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 :退变腰椎间盘组织(L1~ 5)取自本院骨科 1998年 5月~1999年 1月间 35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2 0~ 6 9岁 ,平均 40 .0岁。术中取纤维环及髓核组织各 1块 ,标本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退变椎间盘。 11个 (7例 )正常椎间盘组织 (L1~ 5)做为对照 ,标本取自新鲜尸检 ,年龄 2 2~ 5 9岁 …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陆军汽车驾驶兵下腰痛病因、类型、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五年来,收治的患有下腰痛的陆军某部2000名汽车驾驶兵进行分析,并给予综合的康复治疗及出院康复指导。结果 2000例中,急性腰肌扭伤256例,慢性腰肌劳损505例,腰背肌筋膜炎24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9例,腰椎小关节紊乱320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85例,腰椎退变性滑脱65例,康复理疗及综合保守治疗1966例,手术治疗34例。腰痛治愈1765例,显效112例,有效89例,总有效率98.3%。结论陆军汽车驾驶兵下腰痛与特殊军事训练有关,主要为长时间的坐姿及颠簸所致急慢性腰肌损伤,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因,其次为椎体间小关节,韧带的退变所致的疼痛。对陆军驾驶兵下腰痛进行及时、准确的治疗,依靠正确的判断及准确的分型,提高了陆军汽车驾驶兵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3.
椎弓根螺钉技术作为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的病例亦日渐多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腰椎病变的治疗效果。本院1995年1月-2006年12月共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包括腰椎间盘退变伴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再发伴顽固性腰痛或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严重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退变(IVD)和突出被认为是导致腰痛(low back pain)的主要原因[1、2]。建立动物模型为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和试验新治疗方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目前构建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分为自然诱发和实验诱发两种[3~6]。在模型构建后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评估。笔者对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建立后的退变评价方法综述如下。1影像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手术疗效影响的远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伴有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远期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0例行腰椎单阶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有腰椎终板Modic退变(A组),另一组无腰椎终板Modic退变(B组).对其随访至少4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并评价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患者术后下腰痛缓解的影响.[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均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A组90.48%;B组93.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A组21.37±7.59;B组8.34 ±3.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与腰椎终板Modic退变相关,提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对终板的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评判下腰痛的发生、预后.  相似文献   

17.
腰痛是临床常见问题,大多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实质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生物力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方面。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还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笔者对腰椎间盘退变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椎间盘退变与细胞死亡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被认为是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椎间盘退变的分子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热门.椎间盘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导致了它易于退变的特点.椎间盘退变开始与椎间盘细胞学行为的改变有关,包括细胞死亡的增加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然而,在退变椎间盘中的细胞死亡机制仍不明确,主要包括细胞凋亡和自噬.对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改善和治疗椎闻盘退变打下基础.虽然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椎间盘本身的生物环境对生物学治疗的发展仍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MRI上HIZ与Modic改变及腰椎间盘退变间的相关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2014-12间就诊的411例患者,根据患者腰椎MRI观察腰椎间盘退变、Modic改变及HIZ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腰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在各节段均存在正相关,但各节段之间的关联性以邻近节段显著;L_(4-5)、L_5-S_1两个节段的腰椎退变程度与HIZ的出现存在正相关;腰椎间盘节段的Modic改变与HIZ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odic改变及HIZ的出现均提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而且Modic改变的出现提示了腰椎临近节段的退变,但两者均为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腰椎退变腰椎间突出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如采用单纯的腰椎间盘摘除和神经根管减压可造成腰椎进一步失稳、退变加重甚至引起滑脱[1].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我科采用改良的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患者2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