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高压右心衰心脏移植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4例终末期心衰患者,术前评价肺高压,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原位心脏移植术。以氯胺酮、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维持用芬太尼、咪达唑仑和哌库溴胺。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有创桡动脉压、CVP、PWCP、SpO2、鼻咽温度、血气、电解质和尿量,全部患者安装心室起搏器备用,全程静滴前列腺素E110~30 ng/(kg.min)。肺动脉压上升伴气道压力上升,给予左旋精氨酸、米力农、氨茶碱,同时经肺动脉导管泵入酚妥拉明,气管导管吸入NO。结果移植手术完成顺利,患者于术后2~4 h清醒,术后35~46 d出院。结论肺高压心脏移植重点在加强监测,移植前后心脏活性药物的支持和肺高压危象右心低心排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院34例肾移植术全身麻醉经验,旨在探讨西宁地区肾移植术全身麻醉的处理。方法:受者男25例,女9例,原发病种类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麻醉诱导:静脉给予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咪唑安定、丙泊酚。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给予硝酸甘油,控制血压增高。术中维持补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移植肾在血管吻合开放前输新鲜全血,收缩压偏低,给予小剂量多巴胺。结果:手术时间(85~190)min。全部病人术毕l0min内均清醒拔出气管导管,无麻醉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药物选择,以及围术期的循环、呼吸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是西宁地区肾移植术全身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前 ,心脏手术的麻醉诱导多主张联合用药 ,但药物的组合各不相同。为了探讨心脏手术麻醉诱导的最佳方案 ,我们联合应用咪唑安定、依托米酯、芬太尼 ,用于心脏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并观察其诱导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3例体外循环直视行心脏手术的患者 ,男13例 ,女 10例。年龄 11~ 4 3岁 ,心功能Ⅰ~Ⅱ级 ,其中二尖瓣狭窄 2例 ,二尖瓣成型术 2例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 9例 ,房间隔缺损 10例。1 2 麻醉方法及监测 术前用药 :所有患者入室前 30min肌注杜冷丁 0 8~ 1mg/kg、非那根 0 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曲马多、小剂量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高龄患者结肠镜检查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曲马多、芬太尼和丙泊酚对67例老年(〉65岁)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实施麻醉,对术中麻醉效果及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清醒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7例合并不同程度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采用曲马多、小剂量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顺利安全完成结肠镜检查。结论:曲马多、小剂量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应用于高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静脉预先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诱导期间芬太尼所致咳嗽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40例择期行全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麻组,F组为芬太尼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6~64岁,均无高血压、哮喘、久咳、吸烟,麻醉前两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及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后发生咳嗽的情况.结果 F组与D组比较,咳嗽强度大、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右美托咪定组患者MAP、HR均比F组平稳(P〈0.05),D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芬太尼诱导时出现的咳嗽反应,并维持麻醉诱导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铵诱导麻醉,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分次静推、丙泊酚持续泵注并小量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有创动静脉压力(IBP、CVP)、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02)、及尿量.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大出血、低心排、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采用对循环影响小的麻醉药物,加强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适当强心利尿,能够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543例的麻醉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5年3月间连续实施的OPCAB麻醉543例,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0·12mg/kg、氯胺酮0~0·5mg/kg和芬太尼5~15μg/kg,麻醉维持采用以0·3%~1·5%异氟醚和1~3mg/(kg·h)异丙酚,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进行处理。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基本稳定。本组患者苏醒时间为术后2·3±0·8h,拔管时间为术后5·8±1·6h。ICU停留时间0·5~2·0天,术后8·0±1·2天出院。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死亡2例。结论对于OPCAB麻醉,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实施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钟惠 《西南军医》2011,13(5):818-82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的麻醉方法及术后恢复。方法择期行OP-CABG患者65例,ASAⅡ~Ⅲ。采用芬太尼、维库溴铵、七氟烷等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处理。监测打开心包(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右冠状动脉(RCA)搭桥,吻合完毕时各时点有创动脉血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I、CU停留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血压心率可控性好易维持平稳。术后苏醒时间为(1.57±0.7)h,呼吸机辅助时间(2.2±0.7)h,气管导管拔出时间(4.42±2.7)h,ICU停留时间(1.2±0.9)d,术后并发症低,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OPCAB围术期以保持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为宗旨,合理术前用药,平稳的麻醉诱导、维持以及血管活性药物调控,对保证循环稳定、手术实施至关重要。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鼻内镜术中知晓的发生,研究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0例鼻内镜手术病人,麻醉采用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2 ml、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和琥珀胆碱2 mg/kg麻醉诱导,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麻醉,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AEPI。麻醉医生根据血流动力学和经验调整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另安排一耳鼻喉科医生负责记录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置入鼻内镜后、鼻腔填塞及术毕时各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手术顺利,麻醉诱导后全组患者MAP和HR显著下降(P<0.05),全组与诱导后相比,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全组患者基础AEPI值平均为76.9±9.6,诱导后明显下降(P<0.01);全组患者中3例出现术中知晓,发生率为10%,知晓发生时间分别在置入鼻内镜、鼻腔填塞时;全部知晓者无疼痛回忆。3例患者出现术中知晓时AEPI值均高于40,其余27例患者AEPI值无一例高于40。结论鼻内镜手术时间短,凭经验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实施全身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高,表现为AEPI值偏高;以AEPI作为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减少或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肉松弛剂和阿片类药物对颅内肿瘤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3~2011-03颅内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麻醉,试验组使用肌肉松弛剂琥珀酰胆碱和阿片类药物芬太尼作诱导,再予常规麻醉,观察2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术前、术中20 min、40 min、术毕后的颅内压、脑灌注压及术后苏醒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麻醉前使用肌肉松弛剂和阿片类药物进行诱导,能够有效降低麻醉中的颅内压,增加脑灌注压并缩短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多巴胺阶段性输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35~80岁,体重40~100 kg,体质指数(BMI) 18~2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n=50)患者于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8μg· kg-1·min-1,B组(n=50)患者同一时刻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两组患者分别于支架植入成功时停止泵注多巴胺或生理盐水,控制血压于基础水平低值,以防止脑血管再通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药物作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接受相同补液速度,尽量减少引起围术期循环波动的混杂因素.观察并记录患者入手术室时、麻醉过程及苏醒期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及苏醒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A组患者血压较B组平稳,额外使用多巴胺次数较少;A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较B组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植入前接受多巴胺输注,可更好地维持循环指标于目标水平,保证良好脑灌注,并可缩短患者苏醒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丙泊酚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麻醉应用。方法:90例患儿,丙泊酚1.5mg/kg,芬太尼3μg/kg诱导,维持用50μg/kg/min持续泵入丙泊酚。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及血压(MAP)、呼吸(RR)。造影检查封堵的即刻效果。结果:丙泊酚诱导迅速,作用平稳,呼吸循环影响轻微,苏醒快,苏醒期副作用少。术后2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平稳的麻醉为小儿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而在合适的麻醉监测下,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诱导,持续泵入丙泊酚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对比全静脉靶控输注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在短小支撑喉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短小支撑喉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全静脉靶控输注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20例.均采用镇痛健忘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A组靶控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B组持续吸入七氟醚和静推芬太尼维持.术中维持相对恒定麻醉深度.观察记录围术期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和质量等.结果 B组置入支撑喉镜时及置入喉镜后3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高于A组;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静脉靶控输注麻醉,麻醉深度易于调控,在术中置入支撑喉镜等强烈刺激时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术后苏醒迅速且恢复质量高.  相似文献   

14.
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小切口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3例,死亡串1.28%。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42例患者心内畸形矫正后应用正性肌力药。96.17%(226/235)患者术后4h内拔除气管导管。术后无空气栓塞、神经系统并发症或麻醉死亡病例。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是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术中应注意彻底排气、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循环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芬太尼─羟丁酸钠静吸复合麻醉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武警总医院麻醉科雷志礼(北京100039)关键词芬太尼,羟丁酸钠,安氟醚,体外循环手术,麻醉自1977年以来,芬太尼已成为心脏手术麻醉的首选药物,但其在心脏手术麻醉时的合适剂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麻醉。1例18岁男性患者,因肠扭转致肠坏死,仅存残余小肠40cm,完全靠肠外营养维持生理需要。拟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普鲁泊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气管插管接麻醉呼吸机行机械通气,维持正常的碳酸血症。持续吸入异氟烷和氧气,泵注普鲁泊酚,间断注射芬太尼和阿曲库维持麻醉。术中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麻醉深度,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结果供体和受体的手术过程均顺利,分别持续3.5h和11.5h,术中生命体征维持稳定。术毕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7.
总结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麻醉。1例18岁男性患者,因肠扭转致肠坏死,仅存残余小肠40cm,完全靠肠外营养维持生理需要。拟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普鲁泊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气管插管接麻醉呼吸机行机械通气,维持正常的碳酸血症。持续吸入异氟烷和氧气,泵注普鲁泊酚,间断注射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麻醉深度,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结果供体和受体手术过程均顺利,分别持续3.5h和11.5h,术中生命体征维持稳定。术毕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鼾症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将46例鼾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R组和F组。R组采用咪达唑仑、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丙泊酚诱导,术中予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F组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丙泊酚诱导,术中予以丙泊酚、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两组在插管后和手术开始后5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R组均短于F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术后恢复迅速的优点,在鼾症手术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术后苏醒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咪达唑仑0.03mg/kg、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3mg/kg、阿曲库铵0.6mg/kg进行麻醉诱导。所不同的是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进行超前镇痛。术中两组均置入喉罩控制呼吸,采用丙泊酚、阿曲库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VAS评分和躁动评分评估苏醒期及术后的疼痛和躁动情况。记录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0.5h、1h、6h、12hVA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拔除喉罩即刻、术后0.5h及1h躁动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氯诺昔康进行麻醉诱导前超前镇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组与硬膜外麻醉的对照组,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用量以及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的例数,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硬联合麻醉起效时间5.38±0.73 min、麻醉药盐酸罗哌卡因用量1.89±0.84 mL,均明显短于硬膜外麻醉;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麻醉药用量小、血压水平更加稳定,更加适合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