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方法监测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年(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对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年FⅧ抑制物累积发生率为11.6%(25/215)。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多变量分析结果示:①输注原因中短期低剂量预防治疗比按需治疗形成FⅧ抑制物的风险低(OR=0.037,95%CI为0.002~0.616);②血友病越严重,累积暴露日越少,FⅧ抑制物形成风险越高;③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是FⅧ抑制物形成的高危因素(OR=117.045,95%CI为19.333~708.617);④输注形式和发生重大感染事件与FⅧ抑制物形成无关。结论在中国目前治疗情况下,血友病患者FⅧ抑制物的形成可能与血友病严重程度、输注原因(预防治疗或按需治疗)、累积暴露日和是否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友病A(haemophilia A,HA)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Ⅷ(factor Ⅷ,F Ⅷ)基因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男性中发病率约10—20/10万。主要临床表现是自幼反复发生异常出血,以关节和肌肉出血最常见。治疗上主要以依靠反复输注FⅧ制剂进行替代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随访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发生率和特征.方法 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4月(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监测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4月FⅧ抑制物累积发病率为11.6%(25/215);其中低滴度者占72%(18/25),高滴度者占28% (7/25) ; FⅧ抑制物阳性发生时的中位年龄为25岁(6-59岁)、累积中位暴露日为150日;15/25(60%)低滴度阳性者(中位滴度1.25BU/ml)在自然情况下于6-15月(中位10月)转为阴性,5/25(20%)高滴度抑制物者(中位滴度100 BU/ml)则随访24月持续阳性,另外5/25 (20%)FⅧ抑制物阳性无变化;25例FⅧ抑制物阳性者出血频率较其阴性时显著增加(P=0.025);18/25例继续应用FVl者,FⅧ产品用量(IU/kg.月)较前显著增加(P=0.015),但靶关节数目在24月随访期间并无增加(P=0.329).结论 我国血友病A患者FⅧ抑制物发病率和特征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Kogenate FS,拜科奇)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抑制物产生率。方法采用拜科奇治疗30例血友病A患者的出血事件,观察其临床止血效果及用药后4周FⅧ抑制物的产生情况。其中11例患者在用药前后进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血清病毒学(HBV、HCV、HIV)、FⅧ抑制物、FⅧ活性检测,并于第1次用药后10min、60min检测FⅧ活性;同时随访2年检测FⅧ抑制物。结果11例患者在用药后10min、60min较用药前FⅧ活性明显提高,达到或接近预期升高值;所有30例患者用药后出血症状停止,显效率达100%。每次出血事件约86.7%的患者在≤3次输注即可较好的控制症状,提示具有较好的有效性。30例患者共输注重组FⅧ70次,总计51294u,在用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本研究发现1例患者在用药后4周产生FⅧ抑制物,提示短期抑制物产生率为3.3%(1/30),11例2年随访未见抑制物产生增加趋势。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Ⅷ(Kogenate FS,拜科奇)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使用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较低的抑制物产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一种更简便和更特异的方法,用于血友病A的基因诊断及其家系遗传咨询。方法提取两个血友病A家系中成员外周血DNA,进行因子Ⅷ基因中内含子13(CA)n、内含子22(GT)n和(AG)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通过对内含子13和内含子22的两个STR位点的检测,两个家系均检出携带者。结论凝血因子Ⅷ基因中内含子重复序列是血友病A高多态性遗传标志之一,用于血友病A家系分析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血友病A是先天性凝血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性联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疗法,对重症出血患儿,输入正常人血第Ⅷ子以补偿治疗,是当前最有效方法,现将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部分血友病A患者经输注含凝血因子Ⅷ的血制品治疗后,产生一种可特异性抑制或灭活外源性FⅧ:C的物质,称为FⅧ抑制物(同种异体抗体)。它可干扰凝血反应,使得对出血的控制更加困难。其发生率为20%~30%,其中95%发生在中、重型血友病A患者。根据抑制物免疫应答的强度可分为低反应型和高反应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第二代rFⅧ(Kogenate FS)在中国人血友病A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第二代rFⅧ(Kogenate FS)治疗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用药前进行FⅧ抗体、FⅧ:C活性、血清病毒学(HBV、HCV和HIV)、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于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进行FⅧ:C测定,治疗结束后进行FⅧ抗体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 ①采用KogenateFS治疗的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中,KogenateFS用量12.99~25.00u/kg(平均18.74u/kg),总用量3000~11000u(平均6570u),自治疗至出血停止或出血症状改善所需的时间为1.5~5.5d(平均3.29d),除1例FⅧ抗体滴度较高者外,其余13例患者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均明显升高,用药前后FⅧ:C活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显效13例(占92.86%),好转1例(占7.14%),总有效率为100%。②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中,用药前FⅧ抗体阳性2例,其中1例FⅧ抗体〉5Bu,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无明显升高,治疗结束后FⅧ抗体仍然〉5Bu,但出血症状改善;另1例FⅧ抗体为4Bu,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显著升高,治疗结束后FⅧ抗体转为阴性。③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在应用KogenateFS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无不良事件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第二代rFⅧ(KogenateFS)治疗中国人血友病A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抑制物是一种可中和凝血因子活性的抗体。当血友病A或血友病B患者输入了外源性因子Ⅷ或Ⅸ时,便可引起抗因子Ⅷ、抗因子Ⅸ的同种抗体产生。在非血友病的病人亦可能会产生因子Ⅷ抑制物的自身抗体,但此处不作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改进的Bethesda方法与Nijmegen方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 自行改进Bethesda检测方法,将Nijmegen方法中的乏FⅧ血浆和Nijmegen正常混合血浆替换成缓冲液和通用参比血浆(UCRP)来制备标准曲线;在检测患者抑制物时将Nijmegen正常混合血浆替换成UCRP;以滴度≥0.6 BU/ml为抑制物阳性.分别采用改进Bethesda方法和Nijmegen方法对237例血友病A患者进行抑制物检测.结果 改进Be-thesda方法和Nijmegen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5%(13/237)和8.4%(20/237),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滴度>0.7 BU/ml的抑制物,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阳性结果不同的抑制物水平均在0.6~0.7 BU/ml.结论 改进的标准Bethesda方法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Nijmegen方法更有利于低滴度抑制物的检出.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我们遇到2例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患者。现报告如下。 例1:男性,65岁。因右上臂及左下肢小腿肌肉肿痛,伴局部皮肤大片紫癜10天,于1999年8月11日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关节疼痛。既往身体健康,病前仍在从事农田劳动。未用过任何药物。否认血液病家族史。查体:重度贫血外观,右上臂及左下肢小腿肌肉高度肿胀及触痛,局部皮肤大片紫癜,  相似文献   

12.
刁戈  马莉  孙盼等 《四川医学》2014,(2):159-162
目的 研究8例中国人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的FⅧ基因变异,尝试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潜在基因位点.方法对患者进行表型检测,包括APTT﹑FⅧ:C和FⅧ抑制物浓度的测定;采用LD-PCR和多重PCR分别检测F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和内含子1倒位,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FⅧ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寻找突变和多态性位点.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APTT延长,FⅧ:C降低,并且能够检测出浓度不等的FⅧ抑制物.在FⅧ基因3'UTR区域内发现c.8899 G/A(rs1050705)的多态性位点,其等位基因"A"的频率远高于另一等位基因"G"的频率.结论 c.8899 G/A(rs1050705)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可能与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中FⅧ抑制物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对进一步研究该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血友病A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血友病患者产生抗因子Ⅷ抑制物,临床又名获得性血友病。此病罕见,国内仅有个例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已逾300例。本院曾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陷症)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症)两型,其中血友病A约占80%~85%。血友病的发病率大约为5~10/10万人,通常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临床  相似文献   

15.
邹小立  曾淑燕  黄梓伦  陈澍英  杜欣 《广东医学》2003,24(10):1069-1071
目的 分析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发病和治疗情况 ,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测定、APTT交叉试验及APTT孵育交叉试验、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测定Bethesda法、凝血因子Ⅷ水平测定等检查 ,对 15例确诊为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患者 ,采取浓缩Ⅷ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弥凝、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 该组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患者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延长 ,平均为 64 6s ;APTT交叉试验及APTT孵育交叉试验 :加 1/10正常血浆和等量正常血浆APTT延长均不能恢复正常 ,APTT时间随孵育时间延长而逐渐延长 ;因子Ⅷ :C测定最低为 1 0 % ,最高为 16 6% ,其中大于 5 %有 4例 ,占 2 6 7% ;因子Ⅷ抗体滴度为 1∶4~ 1∶16。入院后经采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12例患者出血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12例患者中 8例治疗后因子Ⅷ :C浓度上升到 5 %以上 ,占 66 7% ;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当患者临床表现为出血症状突然加重或出血时替代治疗效果差的时候 ,应考虑患者是否伴有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的可能 ;APTT孵育交叉试验对诊断循环抗凝抑制物意义重大。该组患者采用上述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无临床出血及治疗干预的血友病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探讨TFPI在血友病出血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对65例血友病患者(血友病A 54例,血友病B 11例)及20例正常健康对照以ELISA法检测TFPI值,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说明二组的差异与差异的意义。结果血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TFPI均值分别为96.90±24.06 ng/ml及85.17±12.62 ng/ml,二组之间P〈0.05(P=0.006),血友病患者TFP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友病A与血友病B组的TFPI均值分别为96.93±24.67 ng/ml及102.21±30.59 ng/ml,二组之间P〉0.05(P=0.537)。血友病A、B之间TFPI水平无差异。结论血友病患者TFP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表明血友病出血机制除与因子Ⅷ、Ⅸ水平相关之外,尚与TFPI水平增高、凝血酶生成的负调节增强密切相关。提示抑制TFPI活性水平,有助于制止血友病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中国血友病A(HA)患者中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内含子1倒位(inv1)的发生频率,并和国外相关资料相比较,明确部分中国HA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一期法检测158例无关家系HA患者的FⅧ活性(FⅧ:C),进行HA表型诊断;分别采用长距离和双管多重PCR技术检测内含子22倒位(inv22)和invl;直接测序法进行FⅧ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结果 在158例无关家系的HA患者中发现有2例(家系)invl阳性,检出率为1.26%;对其中1例阳性患者家系进行调查,发现1例罕见女性HA患者为invl携带者.对女性患者另一条染色体FⅧ基因进行全长测序,未发现有新基因突变.结论 invl在中国HA人群中发生率相对较低.女性HA患者为inv1杂合子,其发病考虑为与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多态性和血友病A的产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溢滔  陈淑蓉 《上海医学》1989,12(7):373-377
本文应用克隆化的凝血因子Ⅷ(下称FⅧ)基因cDNA及其旁侧的DNA片段作为探针,分析了123名中国正常人和22例血友病A患者的FⅧ基因及其旁侧的多态性位点Bcl Ⅰ/18e,Xbal/221,MspI/St14和BgI I/DX13。获得了中国人上述4个位点的RFLP资料,并应用RFLP连锁分析对2例血友病A高危妊娠进行了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前凝血因子八(FⅧ)或九(FⅨ)替代疗法仍然是预防和治疗血友病甲(HA)或乙(HB)出血的主要方法。从全血输注到冻干血浆凝血因子浓缩物,再到第三代基因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安全性不断提升。血浆源性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的使用曾导致经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流行。虽然近年来其安全性得到改善,但是感染未知病原体的风险依然存在。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的生产已完全无白蛋白参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已降到最低,故西方国家一般推荐仅采用重组凝血因子产品治疗血友病患者。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另一个问题是治疗后可能产生的FⅧ或FⅨ抑制物会导致疗效降低甚至无效。本文重点讨论了继发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即外源性凝血因子治疗之后形成的抑制物)的产生机制、抑制物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作用机制。血浆源性和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在抑制物的发生率方面也有差异,然而孰高孰低却是众说纷纭。一项进行中的称为SIPPET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可能将为两类产品之间的免疫原性差异问题提供答案。  相似文献   

20.
治疗血友病A的最重要副作用是抗FⅧ自身抗体的发生,这些抗体可干扰输注的FⅧ而完全阻断其止血作用。在所有严重血友病A、先前未经治疗的患者(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PUP)中,其抑制物的发生率约为25%。近10年来,血友病A患者抑制物发生的几个危险因素被鉴定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