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肠内、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对新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平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100例新牛儿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组)、肠外谷氨酰胺1组[肠外营养1组,在常规肠外营养中静脉补充谷氨酰胺0.3 g/(kg·d),其中谷氨酰胺取代了处方中相应氨基酸的量]、肠内谷氨酰胺Ⅰ组[肠内营养1组,口服添加谷氨酰胺0.3 g/(kg·d),谷氨酰胺取代了常规肠外营养中相应氨基酸的量]、肠外谷氨酰胺2组[肠外营养2组,在常规肠外营养中静脉补充谷氨酰胺0.3 g/(kg·d)]、肠内谷氨酰胺2组[肠内营养2组,口服添加谷氨酰胺0.3 g/(kg·d)],每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氨基酸的剂量按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给予[从1.0~2.0 g/(kg·d)开始,增至3.5 g/(kg·d)].首要终点指标为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标准配方摄入量≥120ml/(kg·d)]、胃潴留次数、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和死亡率.次要终点指标为体重变化和头围变化、肝功能、肾功能、呼吸机应用天数、住院天数.结果 5组患儿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胃潴留次数及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患儿肝肾功能水平及体重增长、头围增长、抗生素应用天数、住院天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肠外谷氨酰胺1组和2组较对照组呼吸机应用天数显著减少(P<0.05).死亡率通过意向性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肠外谷氨酰胺1组RR为1.053,95%CI为0.952~1.164;肠内谷氨酰胺1组RR为1.333,95%CI为1.035~1.717;肠外谷氨酰胺2组RR为1.053,95%CI为0.952~1.164;肠内谷氨酰胺2组RR为1.25,95%CI为1.004~1.556.结论 补充谷氨酰胺未能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减少胃潴留次数、缩短全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可以减少新生儿呼吸机应用大数.新生儿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对患儿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内营养是用管饲的方法经肠道提供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研究显示,肠内营养可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提供谷氨酰胺等肠粘膜组织所需要的特需营养,促进肠粘膜功能恢复,供给肠内营养。近年来,肠内营养有了迅速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在开展肠内营养以来,为肠瘘、肿瘤、危重、大手术前后围手术期患者提供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3.
肝肠联合移植术后的代谢调控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调控治疗在肝肠联合移植病人术后的应用.方法:肝肠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全肠外营养添加谷氨酰胺双肽和精氨酸,术后第4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和精氨酸,间歇应用生长激素四个疗程.根据肠功能的恢复情况,逐渐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结果:移植器官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0天病人能够较好地耐受肠内营养.结论:应用代谢调控治疗,有利于肝肠联合移植术后移植器官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日益受到重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加患者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旨在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以代替肠外营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补充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危重病人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作为人体内最丰富的氨基酸,谷氨酰胺(Gln)具有许多重要的代谢作用,能够维持和改善组织的完整性和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危重病人的血浆和组织中的谷氨酰胺都是下降的,说明这些病人对谷氨酰胺的需要量超过了内源性谷氨酰胺的供给量.目的危重病人谷氨酰胺的相对缺乏将会影响到病人的恢复和延长疾病的时间并可能增加病人后期死亡率.本研究将检验这个假说.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前瞻、块随机和双盲设计,研究与传统的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相比,观察给予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是否影响病人的预后,研究指标采用6个月的患病率、死亡率和费用情况.在同一个普通的ICU进行研究,保证治疗和处理的一致性.84例危重成年病人进入研究,他们的APACHE评分>10,因为他们有肠内营养的禁忌症或肠内营养不成功,他们都接受肠外营养.结果接受含谷氨酰胺肠外营养组病人的6个月存活率明显改善(24/42比14/42,P=0.049).需要接受不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超过10天的病人死亡数明显较多(P=0.03).对照组病人死亡多发生在疾病后期,病人在给予治疗后住ICU时间明显较长(P=0.012).接受谷氨酰胺的病人,每例存活者总的ICU费用和总住院费用下降50%.结论对不能接受肠内营养的ICU危重病人,给予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可以改善6个月的生存率和降低每个存活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在心肺联合移植中的营养治疗作用. 方法:心肺联合移植术后,施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在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加入丙氨酰-谷氨酰胺(力肽)100~200 ml经深静脉输注. 结果:在长达6个月的肠外和肠内营养过程中,病人的肝功能、电解质和心功能均正常,移植的心脏活检和死亡后的病检均显示心内膜和心肌无病理改变,也无排斥反应表现. 结论: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在心肺联合移植中具有营养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普及和提高肠外肠内营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水平,进一步促进北京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学术交流,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将于2010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办2010年北京肠外肠内营养学术年会。届时国内外临床营养学界著名专家将对我国临床营养发展及进步、肠外肠内营养治疗理念、肥胖及糖尿病患者手术及综合治疗、老年患者营养支持、肿瘤患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比较手术后短期应用要素制剂爱伦多的肠内营养与标准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 方法6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手术后第一天开始等热卡、等氮量的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一周。检测体重、机体测量指标、血浆各内脏蛋白浓度及氮平衡等营养指标,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和NK细胞活性等免疫指标及血清氨基酸谱。 结果三组病人术后体重下降分别为4.26±1.03ks、2.04±0.65ke和2.12±o.72kg,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两组之间无差异。术后各内脏蛋白浓度均低于术前,对照组降低最明显,与肠外或肠内营养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两组之间无差异。三组病人平均氮平衡为—8.6±3.12g/d,—4.22±2.02g/d及—3.88±2.35g/d,对照组与肠外或肠内营养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两组之间无差异。手术后各组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和NK细胞活性均不同程度下降,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病人血清谷氨酰胺水平明显下降,术后1周对照组和肠外营养组血清谷氨酰胺水平仍处于低水平,而肠内营养组却有一定程度恢复。 结论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将鼻肠营养管置入患者的十二指肠降部,术后12h开始经鼻肠营养管通过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剂(能全力),术后6d给予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度到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及实验室的生化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而且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0.
B丙氨酰谷氨酰胺  18C餐后血脂  35操作时间  171长链脂肪乳剂  2 0 5肠道保护  139肠内肠外营养  73肠内肠外营养费  73肠内营养  2 3;39;16 3;2 2 7;2 45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  7肠屏障  15 1肠通透性  7;73肠外营养  77;16 6 ;2 16 ;2 2 7肠源性内毒素  2 33肠粘膜屏障  77;147创面  2 42创伤  18;39D大肠癌  2 2 0大豆蛋白  15 1代谢  2 16氮平衡  16 3碘  12动物 ,试验  12短肠大鼠  2 3短肠综合征  15 ;2 16多核白细胞  2 0 5E儿童期糖尿病  16 8F粉剂肠内营养制剂  171腹透  2 36G肝硬化  2 45…  相似文献   

11.
循证(证据)医学对临床营养应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其主要用于临床上严重营养不良、不能进食或胃肠功能丧失的患者,起到维持患者生命及改善其全身情况的作用。60年代Wretlind(Sweden),Dudrick(USA),Wilmore(USA)及Greenstein(USA)等的工作使临床营养在发达国家很快普及。虽然国内曾宪九教授和吴肇光教授等于1963~1966年已进行了有关肠外营养的代谢研究和试探性应用,但营养支持的普及和临床基础研究的深入在20年以后才出现。目前,临床营养已成为我国临床工作的一个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静脉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内营养对肝脏移植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3月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接受首次肝脏移植的患者按随机表进入研究组或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内营养治疗和等氮等热卡肠外营养治疗。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术后死亡例数、感染例数、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符合全部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进入研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各有2例患者未完成研究。对照组4例死亡,研究组无死亡,两组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死亡风险倾向于对照组(P=0.096)。对照组10例感染,研究组6例感染,差异有倾向性(P=0.103)。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2.7±12.0)天,对照组为(34.8±10.6)天,差值为(-21.6±8.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1)。研究组的术后住院费用(148534±38220)元,显著少于对照组(230281±85146)元,差值为(-81747±25885)元,差异有显著性(P=0.006)。结论静脉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内营养与标准肠外营养比较,能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后住院费用,有降低术后感染的倾向性。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内营养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肝移植术后营养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与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肠外营养的临床试探性应用在我国始于1965年,到1971年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肠外营养支持。1974年,肠内营养支持在我国也有了较为规范的应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上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每年仅数千例,且几乎均为营养不足患者,故当时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问题尚不突出。  相似文献   

14.
谷氨酰胺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但是在应激状态下,则成为必需氨基酸。对成人危重患者的临床研究证实,谷氨酰胺可以降低成人危重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谷氨酰胺对新生儿是否有同样的效果,有关研究的结论尚不一致。本文就肠内、肠外应用谷氨酰胺对新生儿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联合规范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谷氨酰胺联合规范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9 d后两组APACHEⅡ评分、TBIL、ALT、AST、BUN、Scr以及Hs-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及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规范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SAP患者的氨基酸代谢情况,缓解负氮平衡,改善全身炎症状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物质及营养支持途径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后各营养支持组.实验结束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的检测. 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发生明显损伤,普通肠外营养(PN)组D-乳酸、血浆内毒素水平、细菌移位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普通肠内营养(EN)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谷氨酰胺肠外营养(G-PN)组(P<0.05),EN和免疫肠内营养(IEN)组细菌移位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①肠内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②谷氨酰胺对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显著作用,但无法取代肠内营养的作用.③免疫增强型营养与普通肠内营养相比,对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并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单纯肠外营养与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的疗效,评估谷氨酰胺强化在肠外营养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7d后谷氨酰胺强化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均有显著升高,各种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升高,而第7d、第14d肝肾功能、血糖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能显著促进患者恢复正氮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我国首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经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以肠外营养为主。随着肠功能的恢复及肠道耐受性提高,逐步增加肠内营养,相应减少肠外营养。术后4d从空肠造口给予2%谷氨酰胺溶液;术后10d给予结晶氨基酸类肠道营养,并开始口服饮食;术...  相似文献   

19.
对比研究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越性。将 40例胃癌和食道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 ,每组 2 0例 ,术后给予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结果 :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在体重、氮平衡、肝肾功能无显著差异 ,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 ,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 :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高代谢 ,维持肠粘膜的完整性 ,优于肠外营养。大手术后肠道营养与静脉营养的对比研究@兰新富$四川夹江解放军42医院 @周增祥$四川夹江解放军42医院 @王甲汉$四川夹江解放军42医院 @汪仕良$四川夹江解放军42医院…  相似文献   

20.
栾会忠 《现代养生》2014,(10):126-126
目的:探究肠内场外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0营养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全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半肠内营养+半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费用、精神状态和蛋白代谢等方面的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精神状态、言语对答和反应均有明显好转,其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所用医疗费用明显低于给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全肠内营养支持和半肠内营养+半肠外营养支持都可以改善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其营养指标,而全肠内营养治疗所需费用更少,是营养不良患者选用治疗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