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中医体质学说溯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论痛》云:"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炳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素问·逆调论篇》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提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关,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在《灵枢·通天》中还依据人体阴阳盛衰,将其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平和"五态"之人;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型人及各具有的不同体型、秉性、对疾病的易感性等;《灵枢·卫气失常》还将肥壮体型划分为肉型、膏型、脂型3种体型。但《内经》中  相似文献   

2.
气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主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而“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而女子由于其生理原因易致血虚体质。  相似文献   

3.
浅谈体质辨证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物质。这种物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历史文献十分强调体质的差异,认为体质的本质是阴阳气血的强弱多寡和脏腑功能的盛衰,并提出了“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法。《伤寒论》从体质类型、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辨证、体质与治法方药、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等方面把体质理论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使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内经》关于体质差异对若干方面影响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人体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都遵循“禀赋于先天,充养于后天”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各人先天禀受和在后天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各人的体质特性必然存在种种差异。《内经》一方面根据人群中的个体在禀赋、形体肤色、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格气质,以及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社会活动等情况,把人的体质划分为若干类型(如《灵枢·通天》有阴阳五态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五行二十五态分类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体质的基本特性;在另  相似文献   

5.
215例中风发病及死亡的时间节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如《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与四时相副”(《灵枢·刺节真邪》)。并在这种“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广泛地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节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认为,生物体通过神经、激素和细胞定时系统协同的作用,增强其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其生理病理在时间上与昼夜、四季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7.
中医儿科学自萌芽时期起 ,古代医家就认识到小儿不同于成人 ,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体质方面 ,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 ,成为历代医家研究儿科学的热点问题。体质特点也逐渐成为儿科学不同于成人的核心内容。1 体质认识 ,历代沿革最早准确认识小儿体质特点的当属《内经》 ,在《灵枢·逆顺肥瘦》篇中即明确指出 :“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言其脏腑肌肉、精血津液、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阐发 ,唐末宋初成书的《颅囱经·病证》篇中指出 :“孩子气脉未调 ,脏腑脆薄 ,腠理开疏…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就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又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将人分为二十五种。“先立五行金本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张仲景更是发展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的这种体质思想,在他的划时代医学巨著《伤寒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1体质不同,发病不同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有合病、并病、直中、本经自病、两感之不同。会病即二经或三经的复杂症状同时出现的发病形式,无先后次荣之分。《伤寒论》…  相似文献   

9.
<正> 《灵枢·海论》提出了四海的概念和四海有余、不足的证候表现,本文试对四海的生理病理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就四海有余不足针灸治疗的理法方穴作初步探讨。关于海,《说文》云:“天池也,百川所会者。”自然之海有东西南北之分。《灵枢·  相似文献   

10.
粥,系五谷经烹调而成的半流质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于胃气大有裨益。而胃气的强弱有无,又为人生死存亡的关键。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曾明确的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又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刺志论》中还强调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基于上述理论,大凡邪气之伤人,以胃气之强弱决定其进退。胃气强,则邪气不战自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2.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但是,中医体质学说仍有许多的问题尚未统一,包括体质的定义、体质的分类、体质与证的区别等。1体质的定义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14.
就尚志钧氏辑复的《唐·新修本草》一书中,对某些资料的处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在药物的产地和生态环境和升麻的收载等问题上,《唐·新修本草》原本虽有将《本经》之文误为《别录》之文的失误,但对于这些失误,在辑复《唐·新修本草》时,应予保留。若加以更正,则失去《唐·新修本草》之旧貌,有悖辑复此书的目的。同时认为,忽视《唐·新修本草》残卷原著的记载,据可信度相对较低的《千金翼》所载《唐·本草目录》,在辑复本中增补“北荇华”和“领灰”二药的做法,也欠妥当。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16.
从脾辨证论治耳鼻咽喉疾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脾与耳鼻咽喉的关系脾与耳鼻咽喉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见诸于《内经》的理论有:“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咽喉干燥,病在脾士”(《素问·阴阳类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设专篇论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观点,提出:“胃气一虚,耳口鼻具为之病。”《重楼玉钥》提出:“咽主地气,属脾土。”《医学心悟》认为:“鼻准属脾土。”这些理论或从生理或病理上提出了脾对耳鼻咽喉的影响。临床上,因脾虚清窍失养出现的症状有:耳鸣、耳聋、头晕头痛、鼻咽干燥等。其特点是:耳鸣多为低调;头痛…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及其中医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古中风 ,意多歧杂 ,《灵枢·九宫八风》、《金匮·中风历节痛》所论 ,均言外中。金元时期 ,刘河间论“五志化火” ,“心火暴盛”创“内风之说” ,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朱丹溪论述为“湿痰生热”。明·王履分“直类之中” ,李中梓有闭脱之分 ,而张锡纯暗喻出今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现浅述如下 :1 病因病机1 1 肾气亏虚为中风发病之病机基础 《景岳全书·非风》指出“人于中年以后 ,多有此证其衰可知 ,经云 :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正以阴虚为言也。夫人生于阴而根于阳 ,根本衰则人必病 ,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  相似文献   

18.
人体的防御机能是各脏腑组织器官,精气血津液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肝也发挥着重要的抗病作用。中医学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木性升发而喜条达,肝的生理特点为主升、主动、主散。《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侯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为“将军之官”,张介宾注曰:“捍御而使之侯外也。”意在说明肝在人体脏腑中的地位与职责,正与将军之在国中的地位、职责相当,具有疏泄、升发、抗邪解毒、保护机体免受邪气侵害、促使内外环境稳定和机能协调统一的作用。肝与人体的防御机能有密切的关系,肝的防病抗病作用主要通过肝的生理功能表…  相似文献   

19.
《内经》对脑的认识及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脑的认识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在《管子·水地》就有了“脑”的记述 ,至《内经》成书后 ,对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部分脑病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如《灵枢·海论》云 :“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素问·五藏生成》说 :“诸髓者 ,皆属于脑。”《灵枢·经脉》指出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在此基础上经后世不断发展 ,中医对脑的认识日趋完善 ,尤其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诊疗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 ,又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综述。1 解剖定位《灵枢·邪客》云 :“田圆地方 ,…  相似文献   

20.
一、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气从四肢指趾末端走向肘膝部位各有“井.荣、输、经合”五个特定名称的腧穴,简称‘五输穴”。这些输穴的性能,各有其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故又有“五行输”之称。五输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本输》、《灵枢·结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