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连荣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30-131
目的 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X线特征.方法 观察50例慢性颈痛、头晕的患者,采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进行X线摄影,观察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结果 根据关节突关节受累程度和部位分为2种类型,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和骨性关节炎;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是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征象,其X线表现为关节突关节错位或半脱位,上关节突增生,关节间隙呈"V"字形改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晚期征象,其X线表现为病变的关节突增生、变尖、肥大、关节面硬化、部分模糊、椎间孔变形变小的放射学表现,而颈5~6的病变最严重.结论 退行性变波及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对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明确诊断,清楚显示病变程度,为临床提供放射学诊断依据,使临床有明确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2.
前路撑开复位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 HL  Ye XJ  Tan JM  Li JS  Jia LS  Chen DY  Ni B  Yuan 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698-1700
目的 探讨前路撑开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1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前路撑开并提拉撬拨复位,并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21例脱位患者均取得复位成功,术后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前路撑开复位法是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融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班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48-3350
目的观察单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前路复位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单纯颈椎后路手术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SIA)情况、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以及颈椎后凸畸形科布角。结果观察组ASIA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应用单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利于改善ASIA分级,增宽椎间隙,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大重量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绞锁的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与风险。方法23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绞锁患者,在患者清醒情况下,采用C臂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进行复位,观察复位情况与并发症,随访2~2.5年,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22例复位成功,1例(为不全瘫)复位失败改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后椎管内有压迫或不稳的7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余的均采用牵引治疗,所有患者牵引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随访2~2.5年左右,神经功能恢复(1.06±0.73)级。结论C臂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绞锁的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后路微创手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损伤严重,最常用的复位方法为颅骨牵引闭合复位,其次是切开复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复位失败称之为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自2000年6月至2006年8月,我院共收治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15例,对其中脊髓后方无压迫的11例一期行后路微创解锁,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测量在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通过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下颈椎置入螺钉以侧块中点稍内为钻孔进针点,选择进针方向在水平面外倾20°,矢状面上斜40°进针,植入骨屑,选择合适孔距的钢板和螺钉,拧入螺钉使钢板固定伤段颈椎。结果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6例完全瘫者躯干感觉部分恢复,43例不全瘫者JOA评分为13~17分,1例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下颈椎侧块螺钉置入时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椎体术前测量的关节突关节倾角决定置入侧块螺钉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Halo-vest架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Halo—vest架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1例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患者用Halo—vest架进行闭合复位和固定。结果 10例闭合复位成功,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结论 Halo—vest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容易掌握、复位率高,是治疗下颈椎损伤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取穴治疗方法治疗颈椎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取穴方法不同.随机将50例颈椎源性失眠患者分为二组。颈椎治疗组32例,予针刺治疗,取病变节段的神经根、关节突周围,围刺取穴为主;对照组18例,取头穴、背俞穴、四肢穴为主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颈椎治疗组90.625%,对照组为55.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围刺病变节段的神经根、关节突周围取穴为主治疗颈椎源性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损伤严重,最常用的复位方法为颅骨牵引闭合复位,其次是切开复位,因各种因素导致复位失败则为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仅行前路手术治疗对椎管后方绞索关节突只能间接复位,而后路手术在复位中和复位后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加重脊髓损伤,因此患者往往需二次手术。近年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对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4 h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采用24 h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30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14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6例,记录关节突关节复位所需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定期随访,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及Lenke分级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通过手术前后ASI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根据JO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在24 h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5±8)min,术中出血量为(30±5)ml,切口均Ⅰ/甲愈合。于术后定期复查X线及CT,提示椎间隙高度维持稳定,植骨融合程度良好。ASIS分级除3例A级功能未改善外,其余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3个月JOA得分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24 h内行颈前路手术能够尽早解除脊髓压迫,使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复位,恢复椎管容积,为脊髓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渐进性大重量颅骨牵引快速复位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自2003年1月-2007年7月共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在清醒状态及持续心电监护、C臂透视下,于颈部屈曲位行早期渐进性大重量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牵引起始重量10 kg,每5 min左右增重1-2kg,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资料,探讨分析使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该疾病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详细分析2012年3月-2012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具体病情,施行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采用ASIA分级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进行分级,对比两者差异.结果:术前A级7例,B级6例,C级4例,D级0例,术后为A级1例,B级1例,C级0例,D级15例,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相对于术前,ASIA级别更低.结论: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需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制定个体化的脊髓功能恢复方案,采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有利于减低脊髓的压迫,从而有利于脊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骨科手术中任何坚强的内固定只能使颈椎达到一个即刻稳定状态,只有植骨融合才能达到永久的稳定。我院自2006年9月—2009年9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后路双侧侧块内固定术加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症患者32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椎关节突交锁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三维(three dimension,3D)重建图像的特点及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31例诊断为脊柱椎关节突交锁的患者,回 顾性分析其术前或牵引前的螺旋CT资料,同时进行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关节突交锁在轴位、MPR和3D重建的螺 旋CT表现,并评估轴位、MPR和3D重建图像的优势。结果:31例患者影像中,轴位上呈现“反汉堡包”征者,颈椎 损伤21例、胸腰段损伤10例。MPR矢状面显示下关节突与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形成顶对顶形态,伴有患椎I°前滑脱及下 关节突尖端骨折颈椎5例,胸腰段0例,均为单侧交锁;上方椎体下关节突越过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前移,形成背靠背 形态,伴有患椎II°~III°前滑脱,以双侧交锁为主,颈椎双侧9例、单侧6例,胸腰段双侧10例,并伴有下方椎体屈曲性 泪滴样骨折,颈椎7例、胸腰段3例;一侧上、下关节突成背靠背形态,一侧上、下关节突成顶对顶形态,颈椎1例。 冠状面,颈椎21例下关节突不同程度内移,与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呈互相依托,或下关节突锁于上关节凹内;胸腰段 10例下关节突与上关节突同时出现或显示下关节突明显上移,关节结构消失。3D重建图像清楚显示31例关节突交 锁,并通过不同面及不同角度旋转显示关节突交锁的空间形态,并可清晰地显示椎体滑脱及旋转程度。结论:MPR 及3D重建显示关节突交锁较轴位清楚、直观。脊柱关节突交锁的螺旋CT的MPR和3D重建是轴位CT扫描有意义的补 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减少漏诊,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疗效。方法 对30例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病人,实施早期、快速大重量牵引,配合手法复位。并对其中17例MRI证实合并椎管前有脱出的椎间盘压迫,均行前路减压植骨术,9例辅以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28例2~3年,1例出院后8个月并发症褥疮而死亡,27例按ASIA分级,A级5例,治疗前后无变化。B级10例,转为C级4例,C级6例,转为D级3例,D级4例,均转为E级,E级2例。结论 对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应早期颅环大重量牵引,配合手法迅速复位,彻底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为原则。前路减压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源于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组疼痛被称为颈椎关节突疼痛综合征[1]。颈椎关节突关节疼痛综合征的疼痛多为慢性,难以缓解,发病无明显男女差别,年龄多在30-50岁。除表现为颈部疼痛外,还可向头端和尾端放射。有人将其分为两组:1.上颈椎综合征,多起源于C2/C3,向枕部放射,甚至向额部和眶上部放射,可引起颈源性头痛,C2神经似乎是颈源性头痛的最重要来源;2.下颈椎综合征,多起源于C5/C6,除颈项部疼痛外,还可向肩部、肩胛区、前胸、臂部甚至手部放射。Fukui[2]用化学物质刺激颈椎关节突关节,同时电击支配颈椎关节突关节相应节段的颈神经后支,引发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疼痛症状。他得到的疼痛发生区域及对应的关节突关节和颈神经后支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占妍 《浙江医学》2010,32(8):1276-1277
下颈椎骨折脱位常伴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或相应节段椎间盘突出,以及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在搬运或解锁(复位)过程中常会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或恶化。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均不能达到彻底、有效的减压。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32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表现,寻找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75名患者的X线平片及CT片,分别观察颈椎棘突、横突的连线,寰-齿关节间隙,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的变化.结果 在所有患者的颈椎正位像及侧位像上棘突及横突的连线均不在同一直线上;39例存在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宽;51例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存在偏转.结论 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表现典型,熟悉其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颈椎脱位的力学机制。方法对16例颈椎标本,按C45、C56、C67三个阶段随机分为三组,对颈椎脱位产生的机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同时研究了双侧关节突交锁牵引复位时的角度与重量的变化关系。结果对离体颈椎单纯加载屈曲暴力能致成颈椎脱位,离体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牵引复位时中立位与屈曲位牵引重量较轻。结论单纯加载屈曲暴力能致成颈椎脱位,但不能致成关节突交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小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小关节突交锁37例.56例合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分类标准(ASIA)[1]:A型5例,B型21例,C型23例,D型7例.所有患者入院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在全麻下行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前路减压Cage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损伤节段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病例中,53例获得完全复位,成功率88.33%,7例达到90%复位,复位效果尚满意.所有患者完全复位,无大血管、食管意外损伤;5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予以激素、雾化治疗后逐渐恢复;2例ASIA A级患者于术后15、19 d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余58例患者均获得18 ~ 30个月随访,平均24个月.按ASIA分型,3例A型治疗前后无变化;B型21例,转为C型13例、D型5例;C型23例,转为D型13例,E型8例;D型7例,均转为E型.结论 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