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将78例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观察组进行连续3个月糖尿病教育。结果:观察组第3个月末糖化血红蛋白、胆周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每周主动运动和监测血糖的频次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糖尿病人进行糖尿病教育可有效提高病人自控水平,有利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间断胰岛素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继发磺脲类药物失效,为探讨间断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现对15例继发磺脲类药失效的2型DM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继发磺脲类药失效患者15例,间断胰岛素治疗前均使用最大剂量的磺脲类药物。男8例,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然疗法对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加用自然疗法 ,定期复查空腹血糖 ( FBG)、餐后血糖 ( 2 h PBG)及糖化血红蛋白 ( GHb A1c) ,以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疗效。结果 :完成 FBG检测者 76例 ,FBG从 1 0 .1 7± 2 .84mmol/L降至 6.49± 0 .1 9mmol/L,P<0 .0 0 1 ;完成 2 h PBG检测者 47例 ,2 h PBG从 1 5 .0 2± 0 .5 1 mmol/L降至 9.45± 0 .2 9mmol/L,P<0 .0 0 1 ;完成 GHb A1c检测者 36例 ,GHb A1c从 9.5 6%降至 6.93% ,P<0 .0 0 1。口服降血糖药用量减少 7.2 2 %。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自然疗法治疗 2型糖尿病疗效好、无副作用、方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与高血糖、高胰岛素、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对56例糖尿病合并胆结石患者与56例糖尿病不伴胆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患者BMI、胰岛素、C肽及餐后2小时血糖显著高于不伴胆结石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不伴胆结石组(P〈0.01),而两组糖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TCL、LDL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低HDL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的易患因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及早纠正以上因素势必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成年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分布和糖代谢的检测现状。方法 以空腹血糖(FBG)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检索参数,通过HIS系统提取2006年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18岁)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出院诊断,FBG,2hPBG,HbA1c等。根据出院诊断将研究对象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FBG,2hPBG和HbA1c的检测率分别为83.5%,3.3%和5.0%;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联合检测FBG和2hPBG,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45.7%,其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分别为16.5%和29.2%;其中>60岁组的糖代谢异常者占55.3%,明显高于≤60岁组的37.7%( =27.7,P<0.05)。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常规对这些患者同时进行FBG和2hPBG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何亚男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6):642-642
鉴于目前尚无好的措施可阻止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早期诊治至关重要.2003-2004年,我们对20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微量白蛋白(MAU)检测,并对160例MAU在20~200mg/24 h的早期DN患者给予糖适平与胰岛素强化治疗,以期达到早治、延缓DN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与普通治疗对HBAlC的贡献,进一步证实在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早期胰岛素干预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收住院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HBAlC〉9.0%的120例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4d,平均泵强化治疗时间12d,出院后继续胰岛素强化治疗至少3个月,随访2年的HBAlC为〈6.5%的达标率。对照组给予联合口服药物干预。结果接受强化治疗组平均达标率在87.5%以上,而对照组HBAlC在7.0%以下者25.0%,7.0%~8.4%之间者37.5%,〉9.0%者25.0%。结论新近诊断的2型糖尿病一旦HBAlC〉9.0%,即超过全球合作组统一协定值者,即应早期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使得HBAlC在3个月之内尽快达标,以保护受损胰岛细胞,达到长期预防并发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54-56
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疗效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每天三餐餐前使用门冬胰岛素0.3 U/kg,对照组予优泌林0.1 U/kg,每天1次,于睡前注射,观察组同时加用地特胰岛素0.1 U/kg,每天1次,于睡前注射;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母婴结局。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剖宫产、子痫前期、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母婴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早期糖尿病2 3例,其尿白蛋白/肌酐(Alb/ Cr)均在2 .5~2 5 m g/ mmol之间。患者经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或尚可水平[空腹血糖(FPG)≤7.0 mm ol/ L,餐后2 h血糖(2 HPG)≤10 mmol/ L],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依那普利剂量为10 mg/ d,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复查FPG,2 HPG和尿Alb/ Cr。结果:尿Alb/ Cr在用依那普利治疗8周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结论: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早期DN患者有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胰岛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9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n=49)与对照组(n=49),两组均给予胰岛素干预治疗以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除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外的降压药,干预组则在胰岛素干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胶囊治疗,两组1个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血压(BP)、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h血糖(2 hPB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以及24 h尿蛋白总量.结果: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h血糖(2 hPBG)、血压(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24 h尿蛋白总量、血肌酐(Scr)均有下降;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24 h尿蛋白总量、血肌酐(Scr)下降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较,干预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胰岛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够安全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能够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予以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初诊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后就诊于天津北辰医院的168例初诊糖尿病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测定两组的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计算均值,将HbA1c按照5%~8%、8%~11%、11%~16%分组,应用SPSS13.0 Pearson相关检验,分别检验各组与FPG及2hPG的相关性.结果168名研究对象中,空腹、餐后2h血糖、及HbA1c均值分别为为10.47mmol/L、10.42 mmol/L、8.56%,空腹、餐后2h血糖均与HbA1c成正相关,P值分别为0.474、0.457,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5%~8%组,HbA1c与餐后2h血糖相关性更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68例初诊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空腹、餐后2h血糖均呈正相关,当HbA1c相对不很高时(5%~8%),受餐后2h血糖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龙淑芳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80-8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前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的掌握。方法:建立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病史、既往有无高血压、高血脂、有无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有无低血糖的发作,对药物治疗有无了解,血糖监测的频率及是否检查过糖化血红蛋白进行调查;入院后对所有患者完善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检测。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饮食控制和糖尿病教育的不足50%;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知晓率为27.7%;曾经查过糖化血红蛋白的占38.2%,其中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的占59.1%;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占58.3%;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和餐后血糖大于7.8 mmol/l的各占39.6%和49.7%。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缺乏及对慢性并发症的知晓率低,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以治疗达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霍乃萍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5):66-6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在糖尿病诊断、治疗、血糖控制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122例作为治疗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HbA1c。结果:治疗组PBG、2 h PBG和HbA1c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bA1c与FPG及2 h PBG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相关性。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及治疗方案调整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糖尿病患者应常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8.
19.
93例1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分为降糖调血压组(治疗组)49例和单纯降糖组(对照组)44例。治疗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50±4)岁,病程8(2-14)年,体重指数(23±5)kg/m 2,心率(70±6)次/分,24h动脉压(131±9)mmHg,空腹血糖(10±1.3)mmol/L,胰岛素(16±2.3)IU/L,餐后2h血糖(15±4)mmol/L,餐后2h胰岛素(80±8.6)IU/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与空腹、餐后2h血糖的关系及其在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60例糖尿病患者、10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空腹、餐后2h血糖及HbA1c检测,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及统计学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HbA1c与空腹及餐后2h血糖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合并症组的HbA1c与空腹(r=0.34、r=0.37)、餐后2h血糖(r=0.67、r=0.70)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HbA1c数据客观稳定,对临床诊断糖尿病、控制并发症、制定治疗方案、强化血糖达标及高危人群的筛查,具有重要价值,与空腹及餐后血糖联合检测能更好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