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正常新生儿早期可出现生理性黄疸,此时若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则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其中部分患儿原因不明[1],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99年11月-2003年12月共计200例高胆患儿,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常新生儿早期可出现生理性黄疸,此时若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则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其中部分患儿原因不明[1],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99年11月~2003年12月共计200例高胆患儿,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更好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了解早期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生、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8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的黄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90.12%,出生24 h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19.63%;出生1-2 d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58.45%;高胆发生率12.55%;其中,由于喂养欠佳,热卡摄人不足或/和排便少引起的高胆占83.61%;新生儿高胆中男性婴儿高于女性婴儿。结论:目前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而且黄疸出现早,因此,加强围产保健尽量避免能引起黄疸的围产因素;加强喂养促进排便是减少新生儿黄疸预防高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更好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了解早期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生、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8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的黄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90.12%,出生24h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19.63%;出生1~2d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58.45%;高胆发生率12.55%;其中,由于喂养欠佳,热卡摄入不足或/和排便少引起的高胆占83.61%;新生儿高胆中男性婴儿高于女性婴儿。结论:目前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而且黄疸出现早,因此,加强围产保健尽量避免能引起黄疸的围产因素;加强喂养促进排便是减少新生儿黄疸预防高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胆)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999年收治的不明原因高胆足月新生儿316例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高胆患儿占同期高胆住院患儿的20.5%(316/1 539),男女=1.61,轻度占20.6%(65/316),中度占61.7%(195/316),重度占17.7%(56/316).重度组母O型血所占比例和母子血型不合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组胆红素值降到正常时间及光疗时间明显长于其它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母亲O型血型可能为新生儿高胆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轻度高胆组可能包含有生理性黄疸,重度组可能包括部分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相似文献   

6.
王兰英 《职业与健康》2000,16(9):124-124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粘膜黄染,为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包括生理性、病理性两种,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复杂,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足月儿血中总胆红素>205μmol/L,早产儿>256μmol/L,称高胆红素血症,多为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治疗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目前仍首选光疗,我们对收治的3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兰光照射,观察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 1997~1999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4例,其中足月儿23例,早产儿11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入院后均测总胆红  相似文献   

7.
早期足月新生儿黄疸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了解早期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生、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8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的黄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90.12%,出生24 h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19.63%;出生1~2 d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58.45%;高胆发生率12.55%;其中,由于喂养欠佳,热卡摄入不足或/和排便少引起的高胆占83.61%;新生儿高胆中男性婴儿高于女性婴儿.结论目前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而且黄疸出现早,因此,加强围产保健尽量避免能引起黄疸的围产因素;加强喂养促进排便是减少新生儿黄疸预防高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不明原因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胆)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不明原因高胆足月新生儿3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高胆患儿占同期高胆住院患儿的20.5%(316/1539),男:女=1.6:1,轻度占20.6%(65/316),中度占61.7%(195/316),重度占17.7%(56/316),重度组母O型血所占比例和母子血型不合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组,中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组胆红素值降到正常时间及光疗时间明显长于其它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母亲O型血型可能为新生儿高胆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轻度高胆组可能包含有生理性黄疸,重度组可能包括部分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自2002年1月~2004年11月该院收治的9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原因不明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占首位,其中阴道分娩儿占90%,考虑与围产因素有关;其次为开奶延迟或摄入不足,其中剖宫产占60%,说明与产妇心理因素有关;第三为感染,但合并感染对高胆血症的影响较大;溶血症较少见,需要早期发现,否则预后不良。结论:一旦确诊,早期给予干预,尤其注意观察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9):100-10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新生儿病房1998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392例高胆病例按其病因分成五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2例中高胆的病因依次为不明原因136例,占34.69%,围产因素88例,占22.45%,ABO血型不合溶血病75例,占19.13%,感染性黄疸55例,占14.03%,母乳性黄疸38例,占9.69%.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黄疸出现时间最早(P《0.000 5),而黄疸消退时间最晚(P《0.000 5).母乳性黄疸总胆红素值较其他各组有差异(P《0.000 5).结论除不明原因的高胆外,围产因素是高胆的主要原因.不同原因的高胆的l临床特点不同,应熟练掌握其特点,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五组胆红素均值均高于胆红素脑病的临界值,建议修改高胆的诊断和干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查及血清胆红素总量/白蛋白的比值在高胆红索血症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90例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患儿及75例正常足月儿于黄疸高峰期、黄疸消退中、黄疸消退后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查(NBNA)测定3次,并对新生儿高胆患儿在入院时,对照组正常儿在黄疸高峰期进行胆红素总量及白蛋白水平测定,并计算胆红素总量/白蛋白(B/A)比值. [结果]①高胆患儿NBN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②B/A与NBNA评分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结论]①NBNA评分可应用早期诊断高胆所致的脑损伤.②B/A可作为评估胆红素神经毒性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当B/A比值>(6.32±1.40)×10-3即应给予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 (简称高胆 )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该院新生儿病房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392例高胆病例按其病因分成五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中高胆的病因依次为不明原因 136例 ,占34.6 9% ,围产因素 88例 ,占 2 2 .4 5 %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75例 ,占 19.13% ,感染性黄疸 5 5例 ,占 14 .0 3% ,母乳性黄疸 38例 ,占 9.6 9%。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黄疸出现时间最早 (P<0 .0 0 0 5 ) ,而黄疸消退时间最晚 (P<0 .0 0 0 5 )。母乳性黄疸总胆红素值较其他各组有差异 (P<0 .0 0 0 5 )。结论 :除不明原因的高胆外 ,围产因素是高胆的主要原因。不同原因的高胆的临床特点不同 ,应熟练掌握其特点 ,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五组胆红素均值均高于胆红素脑病的临界值 ,建议修改高胆的诊断和干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为做好新生儿高胆的防治工作,现将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485例进行如下分析。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我院新生儿病房1993年1月~1998年10月间收治的患儿,共485例,其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高胆诊断标准。其中男270例,女215例;日龄:<7天240例,~14天162例,~28天83例;体重:<2500克155例,~4000克286例,>4000克44例;胎龄:早产儿132例,足月儿335  相似文献   

14.
行为测定在评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行为测定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NBNA测定法对 3 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以后简称新生儿高胆 )患儿和 3 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 3次行为测定 ,7个月时采用CDCC进行测定 1次。 【结果】 高胆组 3次NBNA测定均值都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有 10例总分 <3 7分 ,而对照组无 1例 (P <0 .0 1)。高胆组黄疸高峰期NBNA均值明显低于生后 2 8d者 (P <0 .0 5 ) ,总分 <3 7分的例数在出生2 8天明显少于黄疸高峰期 (P <0 .0 1)。CDCC测定MDI和PDI得分结果高胆组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 【结论】 NBNA在评价新生儿高胆患儿早期轻微脑损伤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本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的主要原因,为临床高胆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13例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病因分析,对未愈病例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地区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以感染性黄疸居首位,其后依次为ABO溶血,母乳性黄疽,窒息并HIE,头颅血肿,部分患儿病因不明。治愈205例,未愈8例,其中1例死亡。结论:加强宣教,使人们对高胆红素血症有足够认识,早发现和治疗,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积极防治感染可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产科因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加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6.
<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该文对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所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2011年收治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1例作为治疗组,回顾性调查2007~  相似文献   

17.
温州地区671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盈  陆中权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90-1491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新生儿高未接合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671例新生儿高胆进行病因综合分析。结果:高胆患儿占同期新生儿住院例数的9.93%,病因依次为感染(32.3%)、原因不明(23.8%)、围产因素(19.3%)、新生儿溶血病(8.8%)及其他。结论:感染为首要因素,新生儿溶血病为高发因素;苍南县及文成县的G-6-PD酶缺陷症的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迟发性母乳性黄疸中巨细胞感染率占20.51%,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郝莲英 《中国保健》2009,(21):837-837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早期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9月~2009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0例临床资料。结果:经蓝光照射、静点白蛋白、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90例治愈,治愈率90%。引起高胆的病因主要是感染60例(60%),非感染40例(40%)。结论: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早期诊断,寻找病因,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32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简称高胆 )病因并提出早期干预措施。结果表明 ,重视围产期保健、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新技术 ,防止窒息引起的缺氧酸中毒是减少早期新生儿高胆的关键 ;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 ,参照新生儿高胆干预指标早期实施干预措施 ,可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脐血胆红素浓度测定和经皮测胆红素早期预测和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方法:采集408例足月新生儿脐静脉血检测总胆红素浓度,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动态监测生后3天内新生儿的TCB值,与其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组的脐血总胆红素平均浓度为41.61μmol/L。高胆发生率随脐血总胆红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浓度≤50μmol/L时高胆阳性预测值均较低,≥50.1μmol/L时高胆发生率最高(62.07%),其阳性预测值(62.07%)、阴性预测值(81%)和特异度(96.54%)均优于其他各组,但其敏感度仅为20%。高胆组TCB日均值在生后24 h、48 h、72 h分别为13.65、17.19、19.54,TCB日均差值72~24 h(3~1天)、72~48 h(3~2天)、48~24 h TCB(2~1天)分别为5.98、2.5、3.52,均高于非高胆组(P<0.01)。结论:脐血总胆红素浓度测定可早期预测高胆的发生,但敏感度低,结合动态监测TCB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高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