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耳蜗大小及形态评估对微小耳蜗畸形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意义。方法 42例(84耳)CT示耳蜗结构正常的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为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组,42名(84耳)听力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在耳蜗标准坐标系统上测量耳蜗大小:耳蜗底转长径、底转宽径、耳蜗高度、不同位置(180°、270°、360°、720°)耳蜗长度及耳蜗全长;耳蜗形态:耳蜗底转倾斜角、一二转间夹角及底转形状。比较各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CI组耳蜗大小参数均小于对照组(P <0.05)。耳蜗形态参数两组间无差异(P >0.05)。结论  耳蜗大小评估对诊断微小耳蜗畸形及人工耳蜗电极个性化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耳蜗形态评估有助于预测人工耳蜗手术难易。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先天性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探索其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编制含单字词及双字词共64个的《声调测试词表》,标准普通话口语给声,用听说复述法对28名植入人工耳蜗的先天性聋儿及20名同龄正常儿童的声调辨别率进行开放项测试,由听力师、聋儿亲属及语训老师共同判断儿童的辨别结果。分析植入年龄、耳蜗使用时间及实际年龄对声调辨别率的影响,比较人工耳蜗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声调辨别率,并比较耳蜗组以植入年龄3岁为界分组后的辨别率。结果植入年龄与声调辨别率呈负相关,耳蜗使用时间与辨别率呈正相关。耳蜗组儿童的辨别率显示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植入年龄、耳蜗使用时间是影响人工耳蜗术后聋儿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的重要因素,3岁前植入人工耳蜗较3岁后植入可获得更好的声调辨别。  相似文献   

3.
人工耳蜗植入术作为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最佳听觉补偿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耳蜗与邻近结构解剖细微,手术中有可能出现一过性面瘫、外耳道及鼓膜损伤、脑脊液“井喷”、硬脑膜损伤、头皮血肿、电极位置异常等并发症,其中,植入电极位置异常会严重影响术后患者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现报道1例人工耳蜗电极误入上半规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希望有助于提高耳科医师对人工耳蜗电极植入位置异常的认识及处理能力,以降低人工耳蜗再次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外源性谷氨酸对豚鼠耳蜗电位及耳蜗内、外毛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豚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应用豚鼠全耳蜗灌流技术,分别经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和不同浓度的谷氨酸2小时,记录灌流前和灌流后的耳蜗电位(CM、CAP);同时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灌流前后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后豚鼠耳蜗电位及形态学无改变;灌流10 mmol/L谷氨酸后CM幅度虽有下降,其非线性特点无改变,CAP阈值平均升高了35 dB;灌流20 mmol/L谷氨酸后CM幅度明显下降但仍保持其非线性特点,CAP阈值平均升高了48 dB,灌流谷氨酸后耳蜗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纤维出现空化。结论谷氨酸是耳蜗主要的兴奋性传入神经递质,应用外源性谷氨酸可以引起耳蜗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的损伤,但对耳蜗外毛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和言语康复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对听觉系统和中枢可塑性的深入研究,手术技术及辅助工具的开发,以及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电子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及相关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体,尤其是电极设计和言语处理器的升级、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拓宽、术前评估手段的完善及精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和残余听力保留的开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数字X线摄片对人工耳蜗植入电极位置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耳蜗数字X线摄片确定人工耳电极的位置.方法 13例植入人工耳蜗患者术后第1天行耳蜗数字X线摄片,确定人工耳蜗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结果 所有患者电极均有效植入耳蜗内,数字X线片均清楚显示耳蜗内植入的电极排列数目及电极走向,而且能辨认前庭和上半规管的形态,并可以此为标记划出参考线,以帮助计算耳蜗内电极的深度.结论 耳蜗数字X线摄片比常规耳蜗位X线片能更清楚地确定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可充分满足耳蜗植入术后影像学检查的需要,是一经济、简便和直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神经完整性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术前听神经完整性的检查方法;在对侧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客观检查耳蜗发育及病变状态的检查方法。方法 对12例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进行检查,根据本小组建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耳蜗影像学检查方法、术前听神经完整性检查方法及评估标准、以及术后植入电极位置的早期检查方法,结合1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儿满足本小组制定的人工耳蜗植入遴选标准而接受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包括1例对侧耳(第2耳)人工耳蜗植入。一例患儿因评估结果为听神经发育障碍,未作人工耳蜗植入。所有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听觉能力皆明显改善。结论 MRI头轴位及听神经轴位和颞骨CT薄层扫描、膜迷路表层实时三维重建及膜迷路实时重建等影像学方法,结合听力学及外耳道电刺激测听反应阈与不适阈差值的电生理方法来评估听神经的完整性,对术前预测人工耳蜗植入后患儿听觉康复的可能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术后早期反斯氏位X线摄片观察蜗内植入电极部位及植入电极形态,可作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成功性直观、简捷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蜗骨化患者手术的技巧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我科1997—2011年期间共29例耳蜗骨化的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影像学及植入前骨化状况及电生理评估患者耳蜗功能。术后对患者进行言语评估及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效果。结果:在29例耳蜗骨化患者中骨化程度为Ⅱ级的患者19例,骨化程度为Ⅰ级的患者4例,骨化程度Ⅲ级的患者4例。其中耳蜗骨化Ⅰ、Ⅱ级的患者中17例电极完全植入耳蜗,其余6例为部分植入电极。耳蜗骨化Ⅲ级的患者全部为部分植入。耳蜗植入术后大部分患者取得了较好的听力及语言的能力。结论:耳蜗骨化患者在完善术前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并且部分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效果。术中电刺激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为评估残存螺旋神经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老年性聋病人的耳蜗神经核,听力正常人的前庭耳蜗吻合支及动物的耳蜗神经(部分前庭耳蜗吻合支)的传入、传出神经纤维的数目进行了估计。结果:老年性聋耳蜗核的神经细胞约为50000。前庭耳蜗吻合支平均有360根有髓纤维及1005根无髓纤维,比值是3.0。猫的耳蜗神经纤维90%是有髓纤维,10%是无髓纤维。耳蜗神经从脑干缘至蜗顶长约5 mm。钩区纤维于距脑干缘约3mm处进入螺旋板,但由于纤维呈螺旋状,若充分展开则至蜗尖的纤维长约7mm,至耳蜗底部的长约5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内耳畸形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为内耳畸形语前聋人工耳蜗21例,并筛选背景接近的21例正常耳蜗结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配对组合。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3个阶段听力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9例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和6例Mondini 畸形患者与耳蜗结构正常者相比,听觉言语结果无明显差异。畸形比较严重的1例Mondini和5例共同腔患者与耳蜗正常者相比,听觉言语结果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术后效果与耳蜗发育正常者相似,但对严重的Mondini 畸形和共同腔等内耳畸形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时术前应准确评估畸形的程度及伴发的畸形,以助于术后制定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完整圆窗膜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20只白色红目豚鼠,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实验组(12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对照组(8只)以人工外淋巴液注入豚鼠圆窗龛内。分别于术后5天、14天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耳蜗冰冻切片观察。结果于圆窗龛内注入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的转导方法对听力无明显影响。转染耳蜗及对侧耳蜗内目的基因呈广泛表达。5天组表达产物最高,14天组逐渐降低。对照组耳蜗未见EPFP表达。结论于圆窗龛内注入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转导的方法对耳蜗无明显毒害作用,且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双侧耳蜗组织并广泛表达。  相似文献   

12.
庆大霉素对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毒性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庆大霉素慢性耳中毒前后蒙古沙鼠人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的形态改变及其与细胞损害的关系,以探讨MOC传出神经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慢性耳中毒中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和甲苯胺蓝=苏木素染色法,全耳蜗铺片观察健康对照组和庆大霉素组耳蜗MOC传出神经和外毛细胞的分布特征,并测量耳蜗MOC传了神经纤维、末梢及OHC的数量。结果 停经后3周出现耳蜗MOC纤维和末梢损害,损害程度随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耳蜗螺旋神经节及耳蜗核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 ,mt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分别测试老年组及青年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 (ABR)阈值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 action,PCR)技术对老年及青年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及脑组织中耳蜗核mtDNA 4 834bp缺失片段进行检测。结果老年组及青年组大鼠ABR阈值分别为 71.0 0± 6 .75、39.83± 4 .4 5dBpeSPL。老年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及脑组织中耳蜗核mtDNA483 4 缺失出现率分别为 6 6 .7%、10 0 % ;青年鼠耳蜗螺旋神经节及脑组织中耳蜗核均无此片段缺失。 结论 老年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及脑组织中耳蜗核存在mtDNA片段缺失 ,并可能在老年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化耳蜗虽不多见 ,确系耳蜗埋植面临的一个难题。以往认为骨化耳蜗系耳蜗埋植的禁忌证 ,因为骨化耳蜗有功能的螺旋神经节细胞有限 ,耳蜗钻磨还会进一步损害残余神经组织。时至今日 ,部分甚至完全骨化的耳蜗均可成功地进行耳蜗埋植。已有许多技术用于骨化耳蜗的耳蜗埋植。最为简单的做法是埋植单导装置 ,在耳蜗基底转磨出一个深度小于 5mm的隧道或行根治性耳蜗切除将基底转完全磨去 ;以手持激光清除耳蜗骨性阻塞。这些技术均系标准埋植 ,通常不到一半的电极可植入耳蜗 ,因而有 5~ 6个电极置于耳蜗底转 ,也就是高频区。 Balkany描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在医学领域中,近年来耳鼻喉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首先是耳蜗电图,用此法测定听觉系统,将电极放于耳蜗或接近耳蜗处,以记录人的内耳的低伏电压并求得平均值。这对研究听觉系统的正常和病理功能,特别是对那些用其他方法不能检查或检查困难的幼儿是有实用意义的,更有助于辨别耳蜗和耳蜗后的损害,及确定耳蜗后病变的位置。至于电极安置的部位尚有许多争论,看来单电极还不能满足,在评价本法能否实用之前,技术上还必须配备多导电极。  相似文献   

16.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自2003年颁布实施已近10年,在此期间国内人工耳蜗植入技术、适应证选择以及植入装置的设计及性能等方面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美国与欧洲等国家已相继发布了各自最新的人工耳蜗植入指南。为了促进我国人工耳蜗植入事业的发展,为使原有人工耳蜗植入指南更加适应我国卫生体制和国情发展的需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及中华医  相似文献   

17.
医学的发展为噪声性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机制的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噪声暴露后,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耳蜗内累积,对毛细胞的死亡发挥着重要作用,耳蜗毛细胞坏死、凋亡的过程均有ROS参与。本文将噪声对耳蜗的影响、毛细胞的坏死和凋亡途径、耳蜗内ROS的来源及如何破坏耳蜗组织等进行综述,并对NIHL的治疗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像学评估对耳蜗骨化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2年间7例耳蜗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等资料,总结分析其术后康复效果。结果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特别是耳蜗MRI仿真内窥镜可判断耳蜗骨化范围及程度。植入时1例患者因一侧耳蜗完全骨化而失败,另一侧植入顺利,其余6例均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人工耳蜗开机后7例患者均有听觉反应,但CAP)及SIR分级不同(因病例数量少未做统计学分析)。结论耳蜗骨化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评估需将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结合,MRI仿真内窥镜重建可清晰显示耳蜗病变程度及范围。对于耳蜗轻度骨化患者,经典面神经隐窝入路一圆窗龛前方开窗术可顺利植入电极。人工耳蜗植入术可以作为伴有耳蜗骨化的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的治疗手段,术后康复效果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9.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用耳蜗电图记录CAP和-SP,光镜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图象分析法定量测定耳蜗血管纹血管的管腔面积及红血球分布。结果提示,爆震后即刻,耳蜗各圈毛细胞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爆震后4天恢复至正常范围,CAP阈移以4kHz、8kHz最大,与外毛细胞损伤主要位于1T、2T基本吻合,但与血管纹血管变化并不协调对应,似说明耳蜗微循环的改变与毛细胞的损伤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噪声性听损伤耳蜗内淋巴电位改变的文献资料。阐述耳蜗内淋巴电位改变的文献资料,阐述耳蜗内淋巴电位改变与噪声类型的关系、噪声性耳蜗内淋巴电位改■的机理及其意义。普遍认为在代谢和血管损伤的噪声性聋中,研究正、负耳蜗内淋巴电位的改变等参量能获得某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