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6-2010 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 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 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5 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 例.入院后7 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3 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6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 坏死肠管切除术,2 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0 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8 例死亡,总病死率20%.结论 对腹部剧痛且症状与体征分离,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 ~ 2011年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患者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均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加肠系膜上动脉探查,1例死亡.6例仅行坏死肠管切除,3例死亡.结论 对于老年伴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胃肠道症状及消瘦病史患者,突发腹部剧痛应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可能.早期行全腹CT或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示诊断.术中应积极探查肠系膜上动脉使血管再通,快速恢复缺血肠管血供,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避免短肠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2例行MSCT灌注扫描;21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3例行肠切除手术。结果应用MS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例、腹腔干狭窄1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CT间接征象有一定差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壁积气仅见于全层坏死,而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MSCT能准确诊断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12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结果 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2例术中行坏死小肠切除术,2例术中行尿激酶溶栓术,治愈2例,死亡4例.6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治疗,4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住院期间死亡4例,8例出院患者随访6~18个月,2例失访,2例于随访期间死亡.结论 腹部增强CT或者CTA是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降低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背景:介绍一种杂交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3男,1女,年龄59-73岁)。行开腹探查,暴露肠系膜上动脉。逆行穿刺通过闭塞段病变。应用双腔球囊取栓并球囊成形后,肠系膜上动脉内行导管溶栓。切除完全坏死的肠管,保留缺血肠管。48小时候进行二次开腹探查,评估缺血肠管状态。结果:4例患者在二次探查中发现缺血肠管完全恢复。4例患者在随访期无急性或慢性肠系膜血管病的症状出现。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杂交技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球囊成形后持续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挽救缺血肠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AMI)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DCS理念指导救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均于确诊后立即手术探查,其中6例做了不同范围的肠切除;5例做暂时关腹术加肠外置,3例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关腹:7例进行不同方式的二期手术。本组5例痊愈或好转出院;3例死亡,其中1例为短肠综合征出院2个月后死亡。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病人的治疗中,在许多医院因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处理十分困难。根据DCS理念。积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2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5例症状、体征均消失,肠道功能恢复治愈出院。1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9例治愈出院,4例因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经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愈出院。结论早期溶栓和及时的坏死肠管切除术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具有临床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方法、改善疗效的措施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39例急性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将其分为治愈组(104例)和病死组(35例),对其发病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139例病人中40例确诊为肠系膜动脉栓塞,75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4例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其中行CTA/CTV检查者18例,15例可直接确诊为AMI,敏感率为83.33%;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者2例,均确诊为AMI。103例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26例术后病死,术后病死率25.24%;34例病人行保守治疗,病死9例,保守治疗后病死率26.47%;接受介入治疗的2例病人均治愈;139例病人总体病死率为25.18%(35/139)。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89,95%CI:1.004~1.182)、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OR=1.015,95%CI:1.004~1.026)、乳酸水平升高(OR=4.302,95%CI:2.276~8.132)均是AMI病人病死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年8月以来收治的19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004年前诊治的12例中有5例死亡,2004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加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尿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妊娠末期合并血栓性肠坏死六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文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831-832
目的探讨妊娠末期并发肠系膜血栓形成致肠坏死相关因素及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6例妊娠末期并发肠系膜血栓形成肠坏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术,并行坏死肠段肠切除肠吻合术,治愈1例,死亡5例.结论该病发病急,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相符,诊断困难,不及时诊治可危及母儿生命.对晚期妊娠者,出现腹部不适伴呕吐咖啡样物或剧烈腹痛,而腹膜刺激征阴性时,应迅速排除产科疾病,立即按本病剖腹探查,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时间为17h~14d,腹痛为主要表现。17例均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根据术中所见行坏死肠管及肠系膜切除、肠吻合术。手术患者经病理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0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中毒性休克2例,肠吻合口瘘致腹腔感染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终有效措施。围手术期的及时与准确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1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恰当的护理措施,8例行手术治疗后再给予抗凝治疗治愈后出院,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2例行二次手术治疗;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1周出现肠梗阻,行二次手术治疗,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肠管广泛坏死,术后17天死于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行保守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治疗和恰当的手术方案是改善肠系膜血栓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同时积极有效的观察、护理对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雪钢  白斗  武少辉  张效杰  高林  蒋岚杉 《四川医学》2020,41(10):1036-1039
目的探讨对因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引起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死亡原因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1例,中心型7例,周围型10例,混合型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2例。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剖腹探查+取栓4例(肠切除后短肠综合征1例),介入置管溶栓手术4例(1例死亡),置入支架治疗4例(1例术后1周脑梗);药物保守治疗27例(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SMA局限性夹层主张保守治疗,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则选择腔内治疗; SMA主干栓塞主张切开取栓,病程较长且有腹膜炎者主张剖腹探查+肠切除;混合及周围型栓塞视情况则可以腔内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 2 1年来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2 0例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其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 (SMV)血栓形成 12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形成 8例。 2 0例均发生肠管部分或广泛坏死 ,有 7例术后短肠综合征。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 14例 ,女 6例。年龄 2 6~ 70岁 ,平均 45岁 ,40岁以上12例。SMV血栓形成 12例发生时间平均 8 2天 ,术前仅有 1例诊断是本病 ,其余均以急性胰腺炎 ,急性肠炎 ,肠梗阻 ,下消化道出血而延误治疗。其病因5例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其中 3例脾切除术后 ;2例有高血压病 ,…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兄妹同患少见,今报告如下。例1 女,26岁,因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5天于1988年7月26日入院,查体:腹稍胀,左上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静脉红肿。疑“急性胰腺炎”。手术探查见空肠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无明显阻塞,胰腺无明显异常,行空肠相应肠袢切除肠吻合术。术后第5天,患者再次出现腹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及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2例患儿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对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治体会。结果:12例均为术中证实。6例以急性肠梗阻行急诊手术;2例腹痛剧烈,有腹膜炎体征,行剖腹探查手术;4例患儿反复间断性腹痛,故行腹腔镜探查,证实为肠系膜裂孔疝。术中均行肠管复位加系膜孔修补术,7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早期发生中毒性休克,经手术及抗休克治疗后痊愈。1例系膜裂孔大,未切除足够长的肠管,肠管蠕动差,再次手术切除后痊愈。结论: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前诊断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血栓形成。不同AMI内科合并症及临床表现存在差别。65例中,25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40例接受介入治疗;54例获得症状缓解,3例出现短肠综合征,3例自动出院,5例在院期间死亡。动脉栓塞、动脉夹层组开放和腔内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栓形成组中腔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92.9% vs 40.0%,P=0.012 8)。介入手术相比较开放手术而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结论内科合并症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AMI类型。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手术均为有效治疗方式,对于发病时间<24 h、无腹膜炎体征、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王永生 《中原医刊》2003,30(15):8-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18例均经手术证实,2例术前确诊;治愈10例,5例并发短肠综合征,3例死亡。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因无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死亡率高,应早诊早治。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具有诊断价值。早期行坏死肠段切除及相应肠系膜切除或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和有效的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13例,女1例;年龄32~65岁。患者均表现为起病急,病史短;首发症状;腹痛11例,腹胀2例,血便1例,入院时均无腹膜炎表现。所有患者行腹部平扫+增强CT,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除1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外,其余13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4~9d开始恢复正常饮食进食后均无腹痛、腹胀不适肛门排气、排便通畅住院时间7~15d所有患者均胃肠功能恢复出院无死亡病例。出院后失访2例,其余12例接受规律、长期的随访,均存活,无不适症状,饮食正常,大便规律。结论 尽早确诊、及时治疗能显著提高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愈率,在没有肠坏死的情况下介入治疗可作为第一选择方案,必要时可行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