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中的观测重点及术后心功能的改变。方法:术前对51例VSD、14例PDA、27例ASD患儿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量封堵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LVSV)、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LVFS)、左房(LA)、右房(RA)、右室(RV)、主动脉(AO)、肺动脉(PA)大小及变化。结果:封堵术后1个月VSD、PDA患儿LVEDD、LVEDV、LVESV、LVSV、LA、PA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封堵术后6个月,LVEF、LVFS也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ASD患儿封堵术后1个月LVEDD、LVEDV、LVESV、LVSV、LVEF较术前增大(P<0.05或P<0.01),RA、RV、PA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6个月LVFS增大(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对VSD、PDA、ASD患儿进行术前筛选,评价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和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VSD100例,成功施行VSD封堵术的患者99例。于术前、术后48h、术后1、3、6个月、1年,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定其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组及以后各组较术前组左房、左室内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组及以后各组较术前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口血流速度、肺动脉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不仅可有效根治先天性解剖畸形,而且早期迅速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左心几何构型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左心房功能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33例ASD患者分别于封堵术前、术后48h及术后3个月分别从机械运动、血流变化、压力变化及组织运动来研究左心房收缩功能。结果封堵术后3个月左心房充盈分数、左房收缩分数及左房射血力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左房射血分数、左房动能明显减低(P〈0.05),但心房收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左房电机械时间。左房压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中老年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3个月左房收缩功能各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显性预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例显性预激射频消融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进行彩色组织多普勒检查,观察术前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并记录术中消融参数。结果手术前后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内径(LVDD)、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左室收缩功能(LVEF)及舒张期A峰都无显著差异(P〉0.05),但舒张期E峰显著大于术前(P〈0.05),而E/A比值显著大于术前(P〈0.05)。结论RF—CA阻断房室旁路治疗显性预激综合症可能对局部心肌有损伤,但并没有减低患者的心功能,反而可以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例行右心导管检查的患者(对照组)和28例行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治疗组)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前两组血清cTnI水平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6h及24h,VSD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对照组术后与术前无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2h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的介入治疗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先心病( 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经导管封堵术前后患儿血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epeptide,BNP)、血管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西地那非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患儿60例,肺动脉收缩压30mmHg< (SPAP)< 70mmHg,3岁<年龄<13岁,随机分为2组:A组(西地那非组,n=30)给予口服西地那非(每次1mg/kg,每天2次);B组(无药物干预组,n=30).2组患儿年龄、肺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于封堵术前当天及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抽血检测BNP、ET-1浓度.药物干预组患儿自术后3天抽血后开始服药.结果 1)封堵术前,A、B2组血BNP、ET-1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行封堵术后,A组血BNP、ET-1水平较封堵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BNP、ET-1水平较封堵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2)术后1月,药物干预后患儿血BNP、ET-1浓度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介入治疗术后,CHD伴PAH患儿的血BNP、ET-1浓度较术前降低.西地那非可使其得到改善.血BNP、ET-1水平测定可能成为CHD患儿经导管封堵治疗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胰腺癌手术后对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胰腺癌手术患者80例,分为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段血浆中各指标水平。结果(1)两组术前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3d血清IL‐6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5d血清IL‐6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d血清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术后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IL‐10水平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术后1d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5dTNF‐α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TNF‐α水平高于术前(P<0.05),而术后5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血清TNF‐α,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TS疗法能明显降低胰腺癌术后的炎性反应,改善免疫抑制,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9)及重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1)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进行有创肺动脉压测定,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的变化.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较术后均有明显下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全部降至正常(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有4例降至正常(P<0.05).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儿童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赖秀芳 《河北医学》2014,(6):969-97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治疗前后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二者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血清FSH 水平较术前升高,E2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 P<0.05);术后6个月血清FSH及E2水平与术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血清FSH及E2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E2水平低于对照组,FS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性功能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具有可逆性,显著改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76例152眼高度近视行LASEK,观察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干眼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测量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tes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幂术后1周、1个月干眼发生率及角膜F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3个月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但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1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3、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后可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血清ANP、ET及心腔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后血清ANP、ET及各心腔大小的变化,探讨经导管ASD封堵术时血清ANP、ET及心脏大小的影响。方法对29例成功行经导管ASD封堵术的患者,分别于封堵术前、术后24、72h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ANP、ET的浓度;并于术前度术后第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各房室腔大小。结果ASD封堵术后24h及72h血清ANP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封堵术后血清ET浓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封堵术后第4天右室、右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D封堵术后血清ANP浓度明显降低,右房、右室内径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应用外科手术与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一2006年4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200例,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判断已经自然愈合的可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外科手术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采用常规右心导管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进行介入封堵术。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分流,心脏功能的改变和心律失常。检测左、右心室Tei指数、A峰等指标。结果外科手术组和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9.2%(P〉0.05),两组动脉导管未闭完全封堵率分别为100.O%和99.0%(P〉0.05)。但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并发症9例(18.3%),外科手术组并发症仅2例(1.7%),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高于外科手术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动脉和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术、平均脉均显著不同于外科手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三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治疗后心室Tei指数和Vp、R—R均显著优于介入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动导管未闭具有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心脏重构近、中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结构与大小的近、中期变化.方法:观察3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房内径(LAd)和右室内径(RVd)大小及变化.结果:封堵术后第3天,LVEDD与LVEDV较术前缩小,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LVEDD与LVEDV进一步缩小.封堵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Ad较术前缩小,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天RVd较术前增大,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能有效改善室间隔缺损患者近、中期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14.
王影  都鹏飞 《安徽医学》2018,39(9):1075-1078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马文洁 《西部医学》2017,29(2):233-237
【摘要】 目的 评价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经封堵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接受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患者56例,分为先兆偏头痛组和非先兆偏头痛组。其中先兆偏头痛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74±772)岁;无先兆偏头痛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90±784)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1、3、6、12月进行头痛影响测定 6(HIT 6)评分,将患者术后HIT 6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并进行组间对应时间HIT 6评分比较。结果 5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先兆偏头痛患者术后1、3、6、12月HIT 6评分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术后1月HIT 6评分较术前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月HIT 6评分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示先兆偏头痛组术后6、12月HIT 6评分较无先兆偏头痛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封堵术可终止或缓解合并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症状,其中以先兆偏头痛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P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所有患者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西地那非及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功能、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动脉宽度(P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肺动脉压(SPAP)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PA、SPAP降低,LVEF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PA、SPAP低于对照组(P〈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肺活量预计值(VC%)、动脉氧分压(PaO2)及6min步行距离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VC%、PaO2及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VC%、PaO2及6min步行距离显著高=F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PAH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儿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用于儿童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封堵术后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ASD患儿分为低分子肝素组(试验组)和普通肝素组(对照组),分别在术后24h内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或持续静脉滴注普通肝素。检测术后24h和48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和凝血酶原片段(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水平,并于术后第1、3个月复查经胸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TTE)。结果共有43例(试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完成3个月随访,均无封堵器血栓形成或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前两组APTT和F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试验组APTT无显著延长(P〉0.05),对照组术后24h APTT显著延长(P〈0.01),术后48h恢复术前水平(P〉0.05)。术后两组F1+2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儿童ASD封堵术后安全、有效、简便,可以替代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18.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心脏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成功实施经封堵器封堵ASD的74例患者在封堵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末期容量(R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长径(RAD1)和右房横径(RAD2)。并将这74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所测得的指标作对照研究。结果:ASD封堵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RVEDD、RAD1和RAD2逐渐缩小,LVEDD和LAD逐渐增大。术后6个月随访时,各指标无进一步改变。结论:ASD封堵术治疗既减轻了右心容量负荷,使右房、右室内径缩小,也改善了左心的几何构型,使已经缩小的左房、左室逐渐增大恢复。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曾明兵 《广东医学》2016,(4):564-566
目的:利用格瓦拉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颞侧及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将眼表健康的白内障患者150例(162眼)分为两组,颞侧组71例(78眼)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上方组79例(84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利用格瓦拉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河高度( TMH)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 SCSF)。结果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较术前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BUT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TMH较术前稍有增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两组TMH较术前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SCS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颞侧及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表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80例,根据其是否发生再狭窄情况分为两组,比较其IL-10、IL-6、IL-6/IL-10、CRP水平。结果:80例患者中1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13.75%;发生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狭窄患者术前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IL-6均明显增加(P<0.05),且ISR组增加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10均明显降低(P<0.05),且ISR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IL-6/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SR组IL-6/IL-10增加显著(P<0.05),无ISR组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SR组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无ISR组(P<0.05)。结论:IL-10、IL-6、IL-6/IL-10、CRP尤其是基础IL-10、IL-6水平与再狭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再狭窄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