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近年来在东西方国家发病率均明显增加,其发生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等多种因素有关.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进展期AEG的有效治疗手段,但SiewertⅡ/Ⅲ型AEG切除范围、淋巴清扫及微创技术应用尚存在争议.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AEG可以行内镜下治疗,腹腔镜技术在早期远端胃癌中安全有效,但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微创技术应用于进展期AEG其安全性及长期预后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Ⅱ/Ⅲ型AEG,手术方式和入路并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而TNM分期、辅助及新辅助治疗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薛信乐  韩大力 《河北医学》2014,(8):1281-1284
目的:探究不同分型食管癌交界部腺癌(AEG)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以我院2007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58例食管癌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上腹、左胸入路淋巴清扫术,术后对各分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予以探讨。结果:158例患者术中共清扫淋巴结2449枚,平均每例清扫15.5枚,其中证实有10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总数转移度711枚,转移度为29.0%,其中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以SiewertⅠ型患者为主。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否在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Siewert分型,Ⅰ型、Ⅱ型的AEG患者均可选择经上腹左胸两切口,而Ⅲ型AEG患者则可选择单一经腹切口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
<正>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贲门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特别是在美国以及欧洲,其发病率在过去的30年间增加了近6倍,目前在美国男性贲门癌的发病率以每年4%~10%的速度逐年升高,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1],比例可达所有胃癌患者的一半左右[2]。贲门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其发病部位在胃及食管交界处,大大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iewertⅡ、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SiewertⅡ、Siewert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采取左侧经胸手术入路,49例患者采取上腹部切口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并且达到R0切除。经胸手术组与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在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总量、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纵隔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ewertⅡ、SiewertⅢ型AEG患者选经腹食管裂孔方式清扫淋巴结更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较经胸手术入路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王湘辉 《甘肃医药》2011,(5):270-272
食管远端和胃贲门区域的腺癌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在欧美国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学者将其归于一独特的临床病理类型即食管胃交界腺癌(AEG)。AEG具有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的生物学行为,Siewert分型是最广泛采用分型的方法。手术切除是AEG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T2期以上者应按D2标准进行淋巴结清扫,扩大切除(联合脾或胰腺体尾切除)仅限于特定的较晚期病例。由于以往的研究多将AEG纳入食管癌或胃癌的范畴,单独有关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AEG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研究不多。本文介绍了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淋巴结清扫的方法和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对术后恢复及生存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138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不同Siewert分型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中心医院2000年-2006年食管胃结合部肿瘤138例手术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将138例病例参照Siewert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分析不同Siewert分型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38例中AEG Ⅰ型10例,AEG Ⅱ型20例, AEGⅢ型108例,三种类型AEG预后存在明显差别,不同手术方式的5年生存率明显不同,脾切除的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改善,并发症增加。结论:三种类型的AEG预后不同,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其5年生存率亦不同,根据AEG分型选择适当手术方式可以改善预后;脾脏切除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保留脾脏的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但要确保做到肿瘤的根治切除和严格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尽管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AEG)的发病率却急剧增加[1,2]。目前我国AEG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3]。由于AEG位于食管和胃之间,有关AEG的定义、生物起源、病因、分类、分期和手术治疗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制定出AEG的最佳治疗策略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入路与经腹入路手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96例SiewertⅡ型AE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胸组62例(经左胸入路行AEG根治术治疗),经腹组34例(经腹膈肌食管裂孔入路行AEG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恢复及生存情况.结果:经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切缘间距、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多于经腹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个数、切缘阳性数与经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组和经腹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组和经腹组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iewertⅡ型AEG,经腹入路相比经胸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且不影响淋巴结清扫效果及手术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Zhang J  Tian XY  Wu XJ  Zong XL  Wu J  Ji J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2):2259-2262
目的 了解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交界于食管与胃之间的食管-胃交界处腺癌(AEG)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共有106例AEG和60例胃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14例AEGⅡ型和86例AEGⅢ型腺癌.每一位患者均留有可供研究的癌灶和癌旁黏膜组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的引物为高度敏感且识别谱广的SPF1和GP6+.PCR扩增产物经测序确认HPV感染并分型.结果 106例AEG患者和59例胃癌患者的基因组DNA达到检测标准.11例AEG患者和6例胃腺癌患者为HPV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4%和10.2%(P=0.966).AEG和胃癌患者在HPV总感染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V在AEGⅡ型、Ⅲ型以及胃腺癌的形成中并不发挥致病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eal-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早期AEG较其他部位胃癌有着更差的预后。近端胃切除术是目前AEG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以胃食管反流为主的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为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衍生出的各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如双通道吻合、空肠间置、管状胃、双肌瓣、改良管状胃等)的疗效尚未统一,且传统的反流评估方法正面临挑战。因此,本文对近端胃切除的防反流术式及其评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假激酶Tribbles同源物3(Tribbles homology 3, TRIB3)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对R0切除的SiewertⅡ型AEG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TRIB3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参数、生存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TRIB3在SiewertⅡ型AEG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中TRIB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TRIB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理形态均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RIB3表达阳性的患者长期生存明显优于阴性的患者(P<0.01)。单因素(HR=0.290, 95%CI:0.110~0.761,P=0.012)和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不同手术路径患者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病理资料,其中经胸手术路径19例,经腹路径3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Siewert分型、胃切除范围、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神经侵犯、TNM分期、肿瘤大小、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结果: 经胸组与经腹组在年龄、性别、Siewert分型、浸润深度、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和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阳性数、小弯侧淋巴结总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胸组行近端胃切除术为94.7%(18例),明显高于经腹组12.1%(4例)。与经腹组比较,经胸组肿瘤直径更大,上切缘距离更长,但下切缘距离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经胸路径手术比较,经腹路径手术在肿瘤R0切除和淋巴结清扫上无差别,但手术损伤小,可作为SiewertⅡ/Ⅲ型AEG治疗的首选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腹食管裂孔入路与经胸入路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根据不同手术路径分为经胸手术组(经胸组)38例和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经腹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根治度均达到R0切除.经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低于经胸组(P<0.05),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经胸组(P<0.05).经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 (5/44),明显低于经胸组的31.6% (12/38) (P <0.05).两组纵隔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经胸入路手术比较,经腹食管裂孔入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在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到经济发展及胃镜检查普及的影响,在包括中国的全球范围内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全球肿瘤发病的前列.亚洲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又较亚洲平均水平高,故胃癌仍是我国癌症研究和防治的重点[1~3].与Hp感染相关的肠型胃癌,占胃癌的60%以上,是胃癌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浅胃食管交界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评估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预测浸润深度的意义。方法 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57例表浅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63.0±6.8)岁;男49例,女8例。肿瘤直径为3.0~40.0 mm,平均(16.6±10.1) mm。黏膜内癌28例,黏膜下癌29例。两组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Siewer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 P=0.02)和内镜分型(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镜分型为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41),凹陷型表浅AEG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风险是隆起型或平坦型的3.244倍(95%可信区间1.050~10.023)。结论 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浸润深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对于内镜分型以凹陷为主型的表浅AEG,特别是0-Ⅲ型,多有黏膜下层的浸润,其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高,不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影响胃癌诊治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992例胃癌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其中以50~60岁(25.20%)为高发年龄段,且以男性患者为主;肿瘤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胃窦部;其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结论 胃癌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较明显的关系,其发生部位与病理类型也出现一些新特点,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需注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全球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有关机器人辅助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报道较少.了解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目的 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肿瘤根治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疗效,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风...  相似文献   

19.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EsophagogastricJunction,AEG)是一种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上下5cm之间的肿瘤[1-2]。目前西方国家AEG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3],我国AEG发病率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高,但目前仍需对AEG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今后AEG的诊治诊疗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前胃癌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均列前五位[1]。东亚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是世界上胃癌最高发的国家[1]。按Lauren分类法[2],胃癌在病理学上可分为弥漫型及肠型。两型胃癌在发生学上及分子病理学上均有明显不同[3-4]。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5]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胃癌的分型关系不确定。肠型胃癌往往有比较明确的癌前病变,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有关[4]。相对于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缺乏明确的癌前病变,其进展期癌细胞多呈单个或小群分散在间质中,收集困难,因而对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